学生厌学,有许多原因。在解决学生厌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厌学学生的特点,寻找出产生厌学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产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仔细考究厌学者的原因,大致有以下类别,每类都有不同的解决策略。
厌师而厌学
所谓厌师而厌学,即老师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学生有记恨(或不喜欢)老师进而讨厌其所教学科,这样的厌学在中小学比较普遍。
引起学生怨恨的教师的主要行为类型有:一是故意刺激型。例如学生有某些方面的缺陷或隐私,教师故意在公众面前张扬。某校有位女初中生,原本喜欢物理课,但有一次因特殊原因没按时完成作业,老师觉得她挑战了自己的权威性,于是当着办公室里许多教师的面大声说:“你要长相没长相,要特长没特长”!把这位学生(长相不大好)气得冲出了办公室,从此不再听那个教师的物理课。二是办事不公型。对学生的评价尤其资源分配不公平,偏爱优秀生;如果优秀生与后进生发生冲突,教师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后进生。三是不近人情型。对学生冷漠无情,不关心其疾苦;吹毛求疵,不宽容学生的轻微过失。四是为人虚假型。表里不一,言而无信,为达个人目的欺骗学生。五是能力欠缺型。学术水平低,教学技能差,不善于组织学生的活动,在学生心中威信不高。
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先确立这样的观念即“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因为大部分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吾爱吾师,吾信其道!
因此,帮助这类学生,常用“动情类”策略。动情类策略是指借助感情因素的一类策略而非某个具体策略,如兴趣融合策略,教师奖励策略等。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运用感情类策略要注意:一是感情要真挚,若有半点“不得已”的情绪搀杂其中,学生一旦识破,回产生受骗的感觉。在现实的教育中,有的教师也试图从关爱入手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但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领导的要求或某种外界的压力,显得有些勉强,因此效果不显。二是用“情”要得当。对心存误解或偏见的学生,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时机和方式。一般来说,在学生遇到失败或尴尬的局面时,老师对其表达积极的感情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三是移情要到位。移情就是将心比心。理解教育要求“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是说为师者,对学生的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都要如同身受。在这样的基础上励学,才能使学生感动。总之,作为教师,在课外要修炼自己的人格魅力,在课内要增强讲授魅力。有两种魅力的吸引,学生在学习上必然欲罢不能。
绩差而厌学
有些学生的厌学,是因为学业不良,无法领略学习的喜悦造成的。对这类学生要多让他们体验“自己进步了”或“建功(或成功)了”,主要办法有:一是确立新的建功观即相对个人而言进步了就是建功了,少用或不用绝对标准衡量(如得90分才算成功)。建立学生进步档案,记录细微进步在内的每一次成功,有利于学生感到自己确实进步了。二是提供较多的让学生获得肯定性“第一体验”的机会。即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在第一次活动中就获得成功体验,如上学的第一天,学期的第一节课等。三是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性建功,如主动发挥某方面特长,让他人发现自己的才能。四是让学生有“自考”(自己命题考自己)、“加考”(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可让他们再考一次,将较好的成绩放入进步档案)的机会。这表面上看来似乎弄虚作假,其实从有利于学生进步上看(学生真正进步了的价值远远大于分数的价值),这样做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盲目而厌学
此处的盲目即认识模糊,体会不到学习之益,由此厌学者,尤以家庭条件优越者为甚。对这类学生,明喻(明说道理)的方法多次使用效果不大。而采用暗喻即不明说却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或在言外之意中领悟道理,效果反而好一些。运用这类策略时要注意:一是多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对自己生活的作用。二是教师要树立运用科学与人文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权威性,这样回增强教师作为知识人的感召力。三是让学生多参加智慧性娱乐活动,从中懂得聪明人可获得更多幸福的道理。
志弱而厌学
此“志”乃意志。意志品质薄弱者,遇到学习困难就退缩。砥砺其志的办法有:一是观察其学习上的耐受度,使之逐步放大。如发现某生每堂课只能坚持学习10分钟,那就在第8、9分钟时(有一个提前量)提醒他:再坚持6、7分钟就成功了,如此反复练习,使他能一次坚持15分钟。在稳定一段时间后,再逐步延长到20、30分钟。二是让其主持需要较长时间的公众性活动,如做节目主持人。公众的目光与做主持人的荣耀激励他坚持。三是用计谋引诱其解难题(需要意志力),如教师把学习题装在口袋中,很神秘地对学生说:这里有道非常有趣的难题,可能只有你做得出,想不想做?如果学生感到老师信任他,通常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家困而厌学
由于家庭破裂、经济上过于贫困等引起的厌学叫家困而厌学。一方面,教师可与这些家庭联系,尽力为之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在家庭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走出”家庭,从精神与物质上获得较安宁的学习环境。
不过,厌学的复杂性决定转化策略的多样性,对上述任何一种厌学,都要多管齐下,交叉使用或同时使用多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