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科学教学 > 热点话题

科学教学

    关于当今科学教育退化的思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1539
    本文所谈的科学教育指的是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教育.现行的高中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应试教育,学生为高考而学.这是社会原因形成的个体价值取向,在这种背景下科学课程地位下降,必然导致我国的高中科学教育逐步退化.现以江苏省近几年的高考改革的现实作为论据来开展本命题的讨论.

    1999年前:3+2,高考考语、数、英加理化或政史.物理、化学在高考中的地位与语、数、英相同.

    2000~2001年:3+小综合,高考考语、数、英加理、化、生合卷.语、数、英每科150分,理、化、生平均每科100分.

    2002年:3+大综合,即语、数、英加理、化、生、政、史、地合卷共300分,语、数、英每科150分,理、化每科平均60分.

    2003~2007年,3+x,x的意义是从理、化、生、政、史、地6个学科中任选两科组合,如理、政组合,史、地组合等.高考考5科,每科150分,不分文、理,全省一个分数线.由于学科特点,物理高考命题总比其他学科难,如2004年,物理均分比有的学科低20~30分,选考物理的吃亏,后来就很少有人选学物理,如笔者所在的学校2006年600多人参加高考,只有103人考物理.

    2008年设想方案:3+0,即高考只考语、数、英,全省本科分数线按三科总分划定,其他科目只作学科水平测试,成绩分为A、B、C、D、E五等,没有具体的分数.

    从江苏省近几年频繁的高考改革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学科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小,直至为零.这等于向全社会宣告科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已退居次要地位,这就必然导致科学教育急剧的退化.本文主要论及科学教育退化的成因.

    1 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这里所谈的文化是“文化知识”那层意义的文化,并非茶文化、饮食文化之类的包罗万象的文化.

    首先,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描述人的生活,研究人的思想,构建社会道德体系,基本上属于人文文化.这种文化环境能培养出李白、杜甫,但不能孕育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什么中国人到了美国可以获诺贝尔奖,在国内为什么至今没有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文化根基,几千年来,我们有厚重的人文文化,基本没有科技文化.从西方引进的物理、化学都是以大自然作为研究对象,要人们去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这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不同,自然会抵制和排斥.

    其次,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唯有读书高”,崇尚书本,鄙视劳动.而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科学,大自然总是沉默不语,它不会告诉人,它是什么?这就要求人们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要做实验.居里夫人,在棚房里自己动手从数吨铀矿中提炼出1克氯化镭,历经十余年.这样的事情中国的读书人一般是不干的,中国的文人以“劳心者治人”为荣,这种文化习惯与理、化、生学科特点不相容,她直接或间接地排斥带有实践性的科学文化.第三,中国1 300年的科举考试历史,科举制度只考四书五经,即现代意义的语文;而现在的高考要考科学,有联系现代科技的题目,这有悖于我们传统的考试习惯.考数学、外语倒还能接受,因为这些也是远离生产和科技的学科,特别是数学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数学是动脑不动手带有思维运算技巧的学科,我们古代语文就喜欢吟诗作对的智力游戏.所以追朔历史,我们民族文化中存在宽容数学、外语,排斥理、化、生的深刻根源.

    2 功利和浮躁弱化科学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陈景润的精神曾振奋了一代青年,中学生、大学生普遍表现对科学的迷思,体现为振兴中华科技的狂热,他们信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怕”的理念,整个社会对科学课程给予很大重视.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以财富判别一个人的价值的观念逐渐成了社会主流.学生上大学要么为找到好的工作,要么为出国;公务员、会计、律师等成了热门职业,这些职业基本不需要自然科学知识,出国也只要外语好就行,所以觉得学理、化、生也没有用.从另一方面看,社会对学基础科学的学生不接纳,找工作难,学科学不仅难以体现个人价值,而且难以在社会谋生.社会的变化使得这一代青年不得不关注眼前利益,无心去攀登高温超导,核聚变等尖端科学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但是人们虽然享受着电气化、信息化的文明,并不去追问这些文明是否得益于科学,人们更不会感恩于科学进而重视科学教育,只以为这些文明是用钱买来的,浮躁的社会催生了科学教育的弱化.

    3 科学教育本身的异化

    在功利性的应试教育面前科学教育也异化为考试工具.科学是有强大时代生命力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科学教育违背了科学的本身.首先,科学需要亲近大自然,需要做实验,而我们高考只考纸笔实验,导致高中的物理、化学几乎不做实验,不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学完高中课,学生只做了一份高考试卷.再是,我们的课堂是教什么呢?是做习题.那么习题是不是科学的应用问题呢?基本不是,新编的习题都是实际上永远不存在的理想化、模型化的问题,如一条狗从车上跳下,又跳上,跳了n次,这样的问题实际中存在吗?我们的结论是: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不能发生的问题.诚然,科学教育的异化不是科学教师的初衷,而是高考的问题,中学教学跟着高考走,高考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高考题远离实际,中学生的训练题也就远离实际,可以说是高考题的异化孕育了科学教育的退化.

    4 高考不考科学会产生如下影响

    (1)公民科学素质下降.现行高中教育是描准高考的,物理、化学不作为高考科目,变成副课,学生不会认真学习,长期下去,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就会下降.与“科教兴国”的战略是相悖的.(2)影响杰出科学家队伍建设.高考只考语、数、英,其中有两科是文科内容,必然严重影响基础科学教育,一方面驱使那些对理科有特殊天赋的学生离开自己喜欢的专业,降低综合性大学理科专业生源质量,而且造成大学与高中科学课程的台阶.(3)会拉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西方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科学教育,如在英国的国家级考试中,英语、数学、科学是必考的,其他学科可以选考.他们从国策上强制和鼓励学生学科学.我国高考考什么,不考什么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的,高考不考物理、化学,就是用行政手段弱化科学教育.再如前述诸多因素,我们的科学教育就会急剧下滑,长期下去,我们在科学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4)不利于素质教育.如果高考偏重文科,削弱理科,学生在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素质就不能均衡发展.(5)我们的下一代会越来越没有动手能力.学生学语文、数学、英语,不需要做实验,不需要动手,长此下去,我们培养的一代青年就是能说不能行,没有动手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必须从基本国策上防止和扼制削弱科学教育的政策出台,保证科学教育的正常实施,我们的科学事业就会持续的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发展.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17356;累计访问人数:88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