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人民政协报消息)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儿童事业发展,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国家用12条主要目标和15项策略措施,全面擘画了“儿童与健康”领域的建设蓝图,其中,感觉统合失调(以下简称“感统失调”)因其发生概率持续攀升、医疗负担日趋加重,被列为重点关注问题。国家卫健委在《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健康问题得到积极干预”。在此背景下,幼儿因感觉统合失调引发的学习困难、行为异常等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感觉统合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阶段亟待推进的重要任务,专业干预需求与日俱增。
感统失调发生率攀升 低龄干预至关重要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感觉刺激信息无法在中枢神经系统有效组合,导致身体无法协调动作,具体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低下、交往沟通困难、情绪障碍等。当前,我国儿童感统失调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资料显示,全国3-6岁学前儿童中,80%-85%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在6-12岁学龄儿童里,学习成绩较差的群体中,有51.1%存在轻度感统失调。
若未能及时发现并开展感统训练,孩子可能面临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后续问题。专家指出,3岁之前是感统失调的预防关键期,6岁之前是感觉统合的最佳训练时期。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大龄儿童,幼儿对感统训练过程的兴趣更高,接受干预的意愿更强,训练效果也更为显著,因此学龄前0-6岁儿童的身心发育筛查及家庭教育指导尤为重要。
教育支持体系待完善 多层面改革亟需推进
尽管感统失调问题已引起重视,但我国针对感统失调儿童的教育支持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从人才培养来看,全国高校缺乏感统教育相关专业设置,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导致学校难以开展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在学校层面,完善的感统失调筛查机制尚未普遍建立,教师岗前培训中,关于感统失调儿童教育指导指南的内容占比极少,教师专业能力难以满足需求;同时,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进一步制约了感统失调儿童的校内干预。
家校合作层面同样存在短板,部分家长对感统失调认知存在两极分化——有的家长过度焦虑,盲目寻求干预方法,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调皮”是正常现象,忽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且多数家长缺乏与教师的定期沟通,难以形成家校协同干预的合力。业内人士呼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从“认知普及—政策保障—资源落地”多层面推进系统性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包容性教育环境,为感统失调儿童提供全方位支持。
专业干预显成效 个性化训练助力儿童成长
在感统失调儿童干预实践中,专业人士的介入往往能带来显著改变。此前,名为小N(化名)的孩子曾被老师和家长贴上“特别难管”的标签:在学校里,他频繁与同学发生冲突,即便同学只是无意触碰,他也会立刻还手;课堂上,他始终坐不住,要么东倒西歪,要么不停摆弄手边物品,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学校甚至一度考虑让他暂时退学。
然而,这并非孩子故意调皮。在专业儿童发展支持机构趣未来儿童发展支持中心,经过系统评估发现,小N的“问题行为”源于身体感官的异常——他的皮肤触觉过度敏感,他人轻微触碰便会让他产生强烈的“被侵犯”感,进而引发反击行为;同时,他的身体控制能力较弱,导致坐姿不端正、小动作频繁。针对小N的情况,具备专业资质的周伊施老师制定了个性化训练方案,首先通过特定游戏和项目把原本活跃的原始反射进行整合训练,让孩子大脑的活跃度降低,减少过度好动,为感统训练打好“脚手架”,并根据孩子的发展和变化,每周制定目标,通过平板秋千投掷等项目增强本体区辨,改善动作力度过大的问题。同时融入情绪管理小游戏提升前额叶的执行功能,帮助小N学会正确应对外界刺激。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干预,小N的变化十分明显:课堂上,他能保持稳定坐姿的时间显著延长;面对同学的无意接触,他不再瞬间情绪激动,而是学会了平静沟通;此前总爱“干预”他人的习惯也明显减少,逐渐掌握了与同伴和睦相处的技巧,成功摆脱了“问题儿童”的标签。这类案例充分证明,科学、个性化的感统干预能有效帮助儿童改善行为问题,促进身心发展。
此外,周伊施老师还积极参与感统教育科普工作,多次走进社区、幼儿园开展公益讲座,累计覆盖家长、教师超200人次,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感统失调,掌握科学的干预方法。她表示,每个感统失调的孩子都只是 “暂时需要帮助”,只要给予专业的干预和足够的耐心,他们都能健康快乐成长,这也是她一直坚守在该领域的动力。
多方协同发力,推动感统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儿童感统教育已进入关键发展阶段,构建完善的感统教育支持体系需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及家庭多方协同。从政策层面,需加快出台感统教育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学前教育阶段感统筛查、干预的标准与流程,将感统教育纳入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为学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在人才培养方面,支持高校增设感统教育相关专业方向,加强在职幼儿教师感统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专业的感统教育师资队伍,解决人才供给不足问题。
学校需进一步完善感统失调儿童筛查机制,将感统发展评估纳入儿童入园、入学常规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同时,整合校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设立专门的感统干预活动室,为有需求的儿童提供常态化干预服务。社会机构应发挥专业优势,加强与学校、社区的合作,开展感统教育科普宣传、家长培训等公益服务,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家庭则需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主动学习感统教育知识,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协作,配合开展家庭感统训练,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未来,随着各方对感统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专业支持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学前儿童感统教育将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为更多感统失调儿童提供优质的干预服务,助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