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每位从教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由于多种原因,师生之间存在着许多误解,教师与学生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一、教育教学中常见的误解形式
教育教学中常见的误解形式可以分为三类:
1、师生关系上存在的主要误解
在感情方面,如果学生有下列现象之一即被某些教师认为是差生,比如,天真地流露出自己对老师行为不满的情绪,缺乏与学习内容相应的兴趣或者有相冲突的兴趣,对教学活动表现出反感,或害怕学习困难等。有的老师觉得对学生越是没好脸,学生就越怕老师,只有让学生怕老师,才能教好学生。感情是软指标,聪明是硬指标,教学中不注意感情没有多大关系。与此相似,如果老师对正在犯错误的学生严肃一些,而对表现好的学生和蔼一些,会被某些学生认为偏心。老师因工作繁忙而不能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就可能被学生认为没有感情,漠不关心。
就认知而言,如果学生接受新内容较慢,记忆力不强,经常出现学习错误,不善于动脑筋,不能独立作业,考试成绩不好,有其一者就会被有些老师认为不聪明。同样,如果老师有回答不出的问题,或偶尔出现教学技巧上的过失,往往会被某些学生认为水平太低。
就行为而言,不遵守课堂纪律,顶撞老师,犯了错误不能迅速、彻底改正,经常不举手发问,甚至用难题为难老师,涉其一者就可能被个别老师认为是坏孩子。同样,老师严谨的教育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可能被某些学生视为死板。
2、教育观念上存在的主要误解
在教师观上,忽略师(为生之师)与非师(非生之师)的辩正性,片面强调“师道尊严”,而不注意“师道得道”。因而有的教师把个人言行强化到不容学生质疑的程度,打击对自己的言行持怀疑或反对态度的学生,使得受委屈的学生十分反感,以至于与教师严重对立。
在学生观上,部分教师坚持“学业至上”的取人标准,学业优秀——一俊遮百丑,即使道德败坏亦可忽略不计。相反,学习成绩不良者,即使心地再善良,道德情操再高尚,仍属不受欢迎之列。这表现在招生上,有的学校盲信“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古训,对义务教育须“不分优劣,尽人而育”的历史使命缺乏认识,故不遗余力争抢优质生源,使部分在行为方式与学业成就方面暂居弱势的学生往往因某些学校拒绝招生而受伤害。
这体现在教学上,有的教师偏爱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享用较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歧视或冷淡学业成绩不良或行为有些偏差的学生,使他们在屈辱中生存。
在质量观上,智育至上,重智轻情;以为智慧是一元的,把文化成绩作为衡量智慧的惟一标准。
3、教育行为上存在的主要误解
把教育等同于体力活,靠加班加点挣质量;觉得对社会负责就是要多投入劳动时间,而不注意投入的质量;面临学生的不良行为,采用过于“刚性”的教育方法,以为“严师出高徒”,对学生越严越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给学生做一次思想工作就希望获得显著效果,否则就认为教育失败。
对教育目的的指导作用缺乏认识,以致有些教育行为是自发的。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计划中缺乏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不知特定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素养的对应关系,对特定时间里到底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或达到何种程度心中无数。从学生方面看,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视受教育为人生折磨。有的学生将自己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作为选课的标准,喜欢哪个老师就选哪个老师的课或对该门功课多花工夫;有的学生只注意课堂活动引起的直接兴趣,不管学科本身的发展价值。
以上是对现实教育中误解的简单梳理,非能穷而尽之。同时,这些误解都是就其“机械”或“过分”而通常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言的,如果能将这些误解矫正,它们就可能变成“正解”(即正确的理解)。
二、理解教育中解决误解的策略
针对这些误解,理解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假说:
一是“理解就是教育质量”。其意是说只要开动脑筋办教育就可能有更好的教育质量,或者说只要注意消除教育的误解,教育质量就会升高。
二是“四心(热心、知心、用心与耐心)是教育成功之本”。其意是说只要师生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做到“感情先行”——热心,“善解人意”——知心,“以巧代拙”——用心,“锲而不舍”——耐心,教育质量必然高。感情先行,意指师生对教学活动包括内容要有兴趣,师生间要热情、关心、体贴,这些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有较充分的表现,同时要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善解人意,要求懂得对方的需要与动机、态度与价值观等,会欣赏对方与己不同之处,并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愉悦地接纳。以巧代拙,强调要尽量寻找“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方法,避免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锲而不舍,鼓励师生面临教学困难时不要浅尝辄止,而要百折不挠。因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出现在多坚持一会中。尤其在改变弱势的学生上,更要懂得教育实际上是一项毅力工程。“四心”是感情与智慧的结合,是对教育中“重智轻情”现象的否定。
三是教育策略存在与思想与行动之中。这就是说只要教师善于使用自己的智慧,深入体会教育的奥妙,大胆实践,总能找到较好地解决教育问题或消除教育误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