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理解教育的某校(初中)王老师,在开始承担实验班的数学教学时,发现部分学生上课时大声吵闹,故意找老师的岔子,不愿做作业。刚开始,王老师采取压制的策略,非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王老师经过了解,发现实验班的学生比较喜欢文科,而不喜欢理科,或许由于基础差等原因,对数学不感兴趣。特别是对刚刚从大学毕业、刚刚踏上讲台的王老师来说,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王老师发现,班上的同学比较活泼,特别喜欢踢足球、打篮球、唱歌等,而王老师也擅长这些活动。于是,王老师决定采取兴趣融合策略,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兴趣融合策略的基本含义及理解基础
兴趣融合策略又叫态度改变策略或中介策略。以理解双方感兴趣的话题或事情为中介,形成兴趣融合点,再逐步扩大对话范围,直至对方改变态度。兴趣融合点实质上是双方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它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夺,即不是教师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兴趣,或教师迫于某种压力向学生的兴趣无原则地让步,而是师生双方形成了共同的兴趣。这一策略主要适用于与教师有对立情绪严重且不愿和教师沟通,或心境灰暗、对交往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学生,同时也适用于那些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
兴趣是人的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有大有小,涉及范围可宽可窄,但完全没有兴趣的人几乎是没有的。兴趣是有没有激发兴趣的机制和让其适当表现的时机。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很多,如新异的现象、共同的经历与体验、相似的态度与价值观等都可以引起人的兴趣。当师生的态度严重对立、双方直接沟通有感情障碍时,共同兴趣是他们相互吸引的重要力量,借助这种吸引力来缩短双方的距离,会极大减少态度改变的痛苦,效果会比较明显。王老师通过了解,决定通过发挥学生的长处,共同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从中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主要实施程序
为了充分发挥兴趣融合策略的重要意义,王老师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的有特殊意义的且合理的兴趣。王老师把这些兴趣划定为体育活动、唱歌、郊游等。
第二,王老师经常放学后与爱好踢足球和打篮球的学生一块玩,与他们参加比赛,并利用班会期间组成了班级音乐队,让爱好音乐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学生参加满足他的兴趣或需要的活动。王老师参与这些划定,投身其中,或给学生提供服务,与学生打成一片,并乘机引导学生的兴趣。
第三,过了一段日子,学生对王老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感情初步融洽起来,学生觉得“老师真够意思,对我们这么好!”作为回报,他们开始专心听课,认真做作业,虽然他们的作业质量有时是很差的,但王老师很高兴,他发现这些学生开始改变了自己。
第四,王老师在活动或上课的时间,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学习或其他方面的要求,并想方设法维持学生的兴趣。比方将打球作为“奖品”,作业完成得好的学生放学后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打球。同时,他开始给这些学生补课,并将学生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上去,尽可能让学生看到新的兴趣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表面看来,起初王老师对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放任自流”,是不严格教育学生的表现。其实,“退”是为了“进”,先让学生满足合理的需要(如果需要不合理则不能满足,应改用其他策略),再将其打球的兴趣与教师的教教学的兴趣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兴趣中心。
三、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在利用兴趣融合策略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点,以共同点为中心,扩大共同点,通过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满足学生兴趣的过程中,要重点做那些有号召力的学生的兴趣转化工作,这些学生应是教师重点转化的对象。
第三,在运用此项策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学生态度变化的情况,了解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相应调整转化学生的策略,使这项策略更成功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