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3)班在学校是一个有名的差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而且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有时学生不想听课,就常常起哄,让以前的班主任很恼火。实在没有办法,校长就让有经验的王老师做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学生根本没有把王老师当成一回事,还是照样很捣乱。王老师发现,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大部分学生经常受到批评,对老师没有好感。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王老师根据这个班级学生的特点,决定采取特殊奖励策略。
一、特殊奖励策略的基本含义及理解基础
特殊奖励策略是指教师把自己个人的资源如时间、财物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热情等作为奖品奖给学生,以改变学生态度,转变学生行为的一种策略。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指心理学上证明了的为人们喜欢的个性品质如热情、真诚、慷慨、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兴趣比较广泛等。这些奖品不是教师花钱买来的奖品(常规奖品),有特殊激励价值。当然,使用特殊奖品并不否认常规奖品的价值与广泛适用性。这一策略主要适用于经常受批评已无进取精神甚至怨恨老师的学生,或那些对常规奖品缺乏敏感性、得奖与不得奖都无所谓的学生。
特殊奖品富含人情味,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因而比用金钱购买的奖品更珍贵、更动人。同时,这些奖品有的是不需要较多成本的,如热情是不需要花钱的,如果连这都舍不得,极容易被人误解为小气或不近人情,以致被人疏远。不过尽管以前没有使用“特殊奖励”这个概念,实际上许多教师都用过,有的甚至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应看到,现实中有的老师把过多的热情如“笑脸”奖给了优秀学生,而优秀学生对之习以为常,并不稀罕。而后进生得到的这类奖励太少,偶尔得之,十分珍惜。王老师根据班级学生受批评太多,而渴望得到奖励这一实际情况,决定采取特殊奖励策略。
二、主要的实施步骤
王老师在采用这一策略时,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准备丰富多彩的奖品。奖品包括物质奖品和精神奖品,物质奖品具有重要激励作用,但精神奖品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这个班级中,王老师发现学生是渴望激励的,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赏的,因为这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这些认可和赞赏在以前得到的太少了。王老师决定激励这些学生。王老师决定,除了将自己的多样的良好的个性如真诚、热情慷慨等赠与学生之外,还可把个人的资源如时间作为奖品奖给学生。
第二,在班级或活动中给学生实施特殊奖励。在上课期间,王老师经常鼓励学生,给学生善意的微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而且,王老师还和学生一起体育锻炼,参加各种活动,并把参加各种活动的时间奖给学生。有一次,王老师在期中考试前说,只要学生考的比较好,他就和他们一块去郊游。那一次,学生都很努力,也很争气,考出了很好的成绩。王老师就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郊游。在郊游中,王老师还和个别学生研究学习问题,并十分信任地对一个数学兴趣不甚浓的学生说:“这道数学题有一定难度,可能只有你解得了,愿意解吗?”学生也许会领老师这份信任之情,真的把这道题做好了。
第三,将不同性质的奖品奖给不同性格与气质的学生。在采用这一策略时,王老师还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学生不同的激励手段。王老师知道,由于这是一些特殊奖品,因此要注意奖励对象对奖品的认同性(奖品的可接受性),即让奖品产生积极作用。所以,王老师对一些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给予他们一块参加体育锻炼的奖励;对喜欢小玩意儿的学生,王老师把自己很喜欢的小玩意儿赠送给他们。
一段时间后,王老师采取的特殊奖励策略发生的效果。学生不再和老师较劲上课也不在捣乱了,,而更加亲近王老师了,他们感觉王老师很随和,愿意和他接近。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采用这一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针对特殊情况采取特殊奖励。如与学生共进午餐(有些实验学校为师生备了午餐,教师不用花钱,师生在一起边用餐边谈心),这主要奖给一直后进但近期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这种午餐的激励作用往往出人预料。
第二,要观察并记录后进生受奖后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反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以便更有效地运用这一策略。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奖品,把“特殊奖励”与其他奖励结合起来运用,效果可能会更佳。
第三,要争取家庭与学校的支持,有些需要一定经费的特殊奖品可以由家庭或学校开支,因此当事教师要事先与家庭或学校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激励学生。
第四,要避免泛用。泛用可能失去预期效果甚至引起非受奖学生的反感,失去特殊奖励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