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长三角教育研究院消息)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深化招考制度改革,切实推进‘双减’”研讨会最近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成功召开。研讨会由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袁雯,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尹后庆,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仲立新,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德广,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恽敏霞,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范国睿,民进上海市委原二级巡视员、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理事兼理事会秘书长季国进等出席会议。

袁雯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教育环境中,分数导向日益强化,给学生和教师群体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两个群体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这一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在现行“十二年学制”框架下,应重点关注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置以及学段间的有效衔接,同时深入思考十二年教育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人才筛选,还是构建更加包容、弹性的教育体系。她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底线,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既要坚守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又要注重制度的弹性与包容性,推动教育评价体系多元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成长路径。

胡卫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与学生的学业压力密切相关,“减负”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他强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核心抓手,必须通过系统性、科学化的评价体系优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考试制度将面临深刻变革。因此,教育改革应以多样性、包容性和弹性化为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弹性化的教育制度,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变化的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会上,85岁高龄的老教育工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德广作主题发言。他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和教学成果的核心标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过度教育现象严重,学生承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压力,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厌学情绪滋生,人文素养缺失,还导致家长精力财力耗费巨大,甚至影响到年轻人的婚恋生育观,严重污染教育生态环境,偏离教育育人目标。这种现象违背了教育的政治、人民、战略三大属性,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了“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对此必须下定决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革现有的中考和高考制度。他建议,高考招生制度从单一分数主导改变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其中,“分类考试”打破全国统考模式,建立多层次考试体系;“综合评价”不再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特长,全面衡量学生的潜力和能力;“多元录取”改变单一的分数录取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录取学生,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通道,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同时,提高对 “唯分数论” 危害性的认识,增强改革信心,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应对招考制度改革可能出现的不正之风,为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他还建议,把我国现行的12年制的中小学年限压缩到10年,取消中考;建议多举办一些国家级和省级中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竞赛,促进人才成长;允许重点大学与有特色的中学挂钩,及早发现和选拔人才。
在主题发言中,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恽敏霞认为,教育评价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抓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针。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难点在于:一是学生个体差异显著,统一标准易导致“一刀切”;二是评价权力下放可能滋生腐败现象,影响教育公平;三是社会理解不足,群众短期内难以形成广泛共识。因此,教育评价改革须系统谋划、科学施策,加强专业化研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阐明改革的内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建议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二是强化体育教育,夯实学生身体素质基础;三是营造有温度的校园环境,增强人文关怀,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向往的成长乐园。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范国睿认为, 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人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多元化,帮助每个人基于自身天赋实现最优发展。考试评价的作用在于将不同个体引导至适合其发展的方向,构建多元、包容、弹性且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建议:一是优化政府教育治理理念,充分尊重教育规律,支持教育家办学;二是推动学校均衡发展,打破等级化格局,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加大对普通学校的扶持力度;三是完善社会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唯学历论,建立重视能力、不唯文凭的选人用人标准;四是改革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突出考试在甄别学生能力与潜质方面的功能,弱化其选拔性;五是创新教育方式,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从以传授确定性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董圣足认为,“双减” 政策推进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可能衍生出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尤其是农村地区本身教育资源就相较城市较为匮乏,校外培训机构大量减少使不少农村孩子失去培训机会,更难与城市孩子竞争,从长远来看,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建议构建十二年一贯制教育体系,改变教育经费按区预决算的现状,完善校长和教师跨校、跨区域轮岗制度,真正实现教育资源跨区域的有效对流,打破教育资源不均衡局面 。
上海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李钊辉认为,要真正实现“双减”,核心在于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完善高校人才选拔制度,避免高考沦为“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指挥棒。建议上海整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与等级性考试,通过合理的考试设计,一次性完成对学生的合格性评价与等地划分,减少多次考试带来的负担。同时通过试卷画像,分析试卷中基础、跨学科、创新、题目占比,以此评估学生综合能力,为高校多元录取提供参考,解决综合素质评价难以有效应用于招生考试的难题 。
上海市特级校长,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校长赵国弟认为,教育过度细分的分级分类,给孩子带来沉重压力。人才培养不应单纯依赖层层选拔,应让更多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要允许孩子成长发展中不那么“全面”,避免孩子牺牲大量娱乐时间去“补短”,失去本应快乐的童年。建议完善高考制度,重视对偏才、怪才的甄别,允许在文科或理科某一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其他科目达到合格即可,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去挖掘和发挥自身的长处,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对国家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务委员常生龙认为,当前的高考形式要从 “考什么、教什么” 转向 “教什么、考什么”,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方向和特色选拔合适的学生;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利用人工智能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进行数字化积累,为学生做数字画像。对于中考是否应该取消以及学制是否需要改革,建议要充分分析各阶层不同诉求以及数字化时代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在充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谨慎设计改革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夏惠贤认为,当前的中考制度下,孩子被过早分流,非重点高中的校长与教师因生源限制办学质量难以提升,教学积极性受挫,影响学校长远发展。建议优化中考制度,消除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差异,推动生源在各中学间的均衡分配,同时鼓励高中校长依据学生特点创设多元课程,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营造公平、健康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仲立新认为,未来高考改革应逐步淡化考试的高利害性,让考试回归其原本的评价功能。要在推动招考过程更加透明、公开、公平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元的人才选拔模式,实现人尽其才,避免 “一考定终生”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优势学校的现状,更多地向薄弱学校倾斜,提升整体教育基础水平,从根源上促进公平,真正打破高考改革在公平问题上的困境,推动教育改革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峰认为,当前大量对顶尖名校和名校生的宣传其实是非理性的,造成的舆论环境并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推进。在国外访学时,见证过大学教授厌倦工作后去当卡车司机一段时间后,又重回大学任教的实例,而在国内的职业转换还缺乏这样宽容的社会舆论和制度环境。建议应从舆论等多方面倡导人们享受生活的平凡,引导人们理性看待职业与学历,将职业作为人生理想与价值实现的途径而非高低贵贱的评判标准,为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督学张瑞田认为,政府应聚焦教育公平,为教育质量提升营造宽松环境,不能一边强调教育的公平,一边又在选调生、落户等方面给予特定高校优惠。建议给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和办学自主权,减少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实现多样化办学。同时,高校要持续专注自身建设,守住定力、做强实力,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从机会均等向质量公平跨越,让每所学校都能办出特色,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发展路径。
《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林岚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历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社会舆论环境也亟待改善。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放平心态,摒弃过度追求成功的功利观念,从自身做起进行自下而上的小范围改良,向周围人传递“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观念,同时政府、媒体也要携手努力,推动社会舆论的整体改善,为孩子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尹后庆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考改革可探索建制分类的方向,从多元视角设计多样化高中,推动分类考试与多元录取相结合,与特色高中建设形成联动。针对“减负”政策推进中的困难,他强调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观念对教育决策的影响,尤其是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知是否存在偏差;二是教育资源配置是否真正体现公共性,避免加剧教育不公;三是舆论环境与家长群体的分化现象,以及技术应用对教育生态的影响。他强调,当前教育改革需重点关注两大方向:一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感能力,强化人际交往与情感教育,塑造健全人格;二是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教育需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将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来自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领域、教育工作一线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