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天,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墙角刚长出一棵树苗,墙主人以为是一棵小桃树。其父从老家来,说这是一棵栗子树;一位朋友来访,说这是一棵樱桃树。结果,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树,没有结论。有一天,那里要修路,要移动这棵树。修路的人说,这是一棵核桃树。主人问:“你怎么知道?”那人说,这棵树上已经结了一个小核桃。
“这棵树上已经结了一个小核桃”,告诉了我,正是这棵树结出的果实,让我们有了结论——它是什么树。由此我想到了那些成功的人。其实,在他们小时候,我们原本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树”。但是当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这个果实时,我们知道了他是物理学家;当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这个果实时,我们知道了她是化学家;当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果实时,我们知道了他是思想家。总之,是你的果实决定了你是一棵什么“树”。
有树,就有种子。对于教育来说,种子是什么呢?
我想起了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生的一幕——
会议期间,有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老科学家:“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没有马上回答。他在经历了一番思索后,平静地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那,那您学到了什么?”记者追问道。老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懂得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知道了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这些东西让我受益终生,这也是我一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由此可见,教育的种子就算就是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受用终身。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纲要》上说,通过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为孩子们品德、文化、身体、审美、劳动等方面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而我认为,这基础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