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教育业界看两会 | 代表委员的建议掷地有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3-16 点击数:3428

 

一年一度的两会,有如一年一度的春风拂面而来;代表委员关于教育的建言献策,则如春风中挟带的清新春雨潜入人心,值得深思。

当前的“双减”政策实施,正处于攻坚克难阶段,所以先从“双减”相关的建言说起。

“双减”

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双减”后老师更累了!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提到,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但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均有增加,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各地对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应当给予相应的报酬,并根据教师工作成果加大激励力度。同时财政部门应优化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方案,设立“课后服务经费”专项资金,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津补贴。

民进中央还提出建立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的建议。

在笔者看来,这些建议十分合理。延长课后服务等于延长了学校服务,理所当然要增加教师编制,或给予合理的劳动补偿,以缓解“双减”后教师负担过重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皮剑龙提出,要尽快出台“双减”专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黑白名单制度。

对此,笔者非常认同。我国近40年来的教育改革基本依靠政策的引领和调节,政策的长项在于令行禁止有效率,短处则是不断地“倾斜”容易造成“钟摆效应”,“双减”要从当下这种间歇性的政策发力转向持久性的依法治校,法规政策导向与理论实践探究双管齐下,才是标本兼治的持续“控负”之策。

学制及学段衔接方式

要治本,还得从优化基础教育的生态做起,作为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之一,就是学制及其学段衔接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甘华田建议,缓解“教育焦虑”要从教育制度上来改革。建议将小学六年制压缩至五年,初中不变,高中三年压缩至两年,并取消中考,实行十年义务教育。

这一较为激进的“五三二”学制设想能否短期内实现暂且不论,我国自1986年确立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已经实施了近36年,也确实到了该与时俱进的时候了。比起其他国家的10-12年乃至更长的义务教育年限,也亟待延长以匹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9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的定量指标。

关于学段之间的衔接,不同国家都会遇到学段之间如何分流的问题。胡卫委员在《关于加快建设综合高中,推进普职融合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在每所高中开设普高与技能课程,实行学分制教学,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这一提议类似国外的“课程分流”,即不是分流到普通和职业不同的学校,而是在同一种类型的学校中选择普通或职业不同的课程,以课程分流取代学段/学校分流。德国在初等教育实行二次分流制,新加坡则在小学初中阶段实行比较灵活的三次分流制,即在小学四年级末进行“语言分流”(选择不同语种),六年级实行“课程分流”(选择不同课程),初中毕业进行最后的学校分流。这些灵活的分流方式,可以在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之间进行协调匹配,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人尽其才,这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段衔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徐景坤委员建议大学本科阶段实行4年至8年弹性学制,能给予有结婚意愿的大学生学习和组建家庭的时间自由。

这一建议的核心在于“4-8年弹性学制”。大学本科四年制延续多年,而《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脑洞大开地提出了“开环大学”的设想,破除了入学年龄的限制,17岁前的天才少年、进入职场的中年以及退休后的老人都可以入学。另外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延长了学习时间,由以往连续的4年延长到一生中任意加起来的6年,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显然,我理解的大学本科学制弹性化,不局限于给予有结婚意愿的大学生组建家庭的时间自由,而是让他们在学习与就业、创业之间进行时间上的自由“勾兑”。4年变8年,可视为迈向“开环”的第一步,如若实行,再加上之前已经实行的博士生3/4~7/8年的弹性最长毕业年限,便可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一种“混龄”状态,这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成长环境。

人才使用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以“五类主体”为抓手,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作为五类主体之一的用人单位,要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两会期间,胡卫委员在提案中建议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中,对所有往届和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消除人为的就业障碍。建议禁止将“双一流”作为引进人才落户的条件。

民进中央也建议立法禁止学历性别等就业歧视,尽快出台反歧视就业法。

这些建议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当下,特别掷地有声。

笔者认为,两会代表委员们提出的这些建言,有很多是值得借鉴或研讨的,不仅有助于解决实践中的难题,而且也向教育学术界提出了诸多有待深入探究的课题。

 

作者丨杨小微: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

广西师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廖文榕、罗卓、覃春燕参与资料梳理。

(人民政协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2880;累计访问人数:6236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