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教育系统结构的特性与转型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5 点击数:2434
1 引言
体育教育系统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总要与社会系统中的其它子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在交换过程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一般来说,开放渠道单一、程度较低的体育教育系统,其内部各部分和要素的活力就低。由于演化过程较为缓慢,为此,对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体育运动发展往往起着抑制作用;相反,开放渠道多种多样、开放程度较高的体育教育系统,其内部各部分和要素就较为活跃,要素内外碰撞的机会也就较多。因此,体育教育系统在动态中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的交流也就较为密切,通过内部调节就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世界,立足于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之中,始终充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总体来说,我国的体育教育系统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系统的开放程度是不高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客观上需要我们提高体育教育系统的开放程度。体育教育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其内部要素的活跃程度和排列组合的方式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导致不同类型的体育教育结构的产生,其中最为典型的有发展型和抑制型两种。
2 发展型体育教育结构的特性
发展型体育教育结构一般表现为,当体育教育结构出现组合上的变化,使整个体育教育系统偏离原来适应态时,体育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社会其它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整个体育教育系统重新进入适应态,并在动态中不断地稳定下来;而系统内部各要素又不断地新陈代谢,呈现出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这类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2.1 体育教育系统结构与社会结构、教育结构形成双向促进的关系
体育教育系统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体育运动、医疗卫生、军事等项领域事业发展的要求,主动地对自身结构作出相应的调节。体育教育系统逐渐从国家完全控制下的体育教育结构模式,过渡到体育教育基层部门能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宏观预测和指导的结果,科学地选择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规模,保持自身运行的规律,从而增强体育教育内部结构的功能。如国家教委部门对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人、财、物等实际条件和情况作了基本的了解或调查分析后,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比例上进行宏观预测,使之同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体育运动发展基本同步。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时,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与社会需要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时对人们的生存能力、生存质量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由于这一系列的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层次、规格、数量、质量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因而也必然会促进学校体育教育规模的扩大,培养的种类、层次、形式的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促使体育教育内容、方法、管理、人才观念也随之产生变革;而当学校体育教育培养出来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后备人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时,便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系统整体地向前发展。
2.2 体育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相互协调、和谐
该类型的体育教育结构即使在外界的强力冲击下,也能利用自身的适应机制和自组织的力量,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保持自身结构组合的合理性。如二十世纪初的实用主义体育教育结构(注重体操、竞技体操),过渡到现在的多元体育教育结构(注重身体教育和运动技能相结合、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相结合、体育卫生保健和身体练习、传授运动技能并重等),这些都是在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教育、体育运动、医疗卫生、军事、人口优化发展等多项事业发展的客观形势和要求下所作出的结构调整。
2.3 发展型体育教育系统结构在社会系统的进化中,不断地对自身结构进行分化和重新组合,建立一种适应态
发展型体育教育系统结构为适应社会系统的进化,每隔一定时间,及时利用自身的适应机制对本身结构进行分化、重新组合。通过内外涨落的共振、协调,使结构内部要素在碰撞中达到新的稳定。这种稳定态可能是原来的适应态,也可能是新的适应态,如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等项事业的发展而对人才素质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就必须建立新的体育教育观。应改变传统的把体育教育仅局限在大、中、小学校内,单一地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和文化课学习服务的体育教育观,应确立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需求的“终身体育”思想的体育教育观。可在充分挖掘体育教育自身本质与功能潜质的前提下,通过原有体育教育模式上的必要调整和功能的拓宽,使体育教育进行结构功能的重新组合。这一组合的核心,也就是强调身心统一发展的体育卫生与保健教育模式的产生,使体育教育在不断的动态性调整中,既回归到反映体育教育本义的体育教育结构功能模式,同时,又在反映时代要求的前提下,对体育教育结构功能作了新的调整与发展,从而产生的适应态。例如当前的学校体育教材新体系和新模式的产生,就是体育教育适应社会系统的进化而对其内部某些要素进行适应性调整与组合的结果。
总之,判定是原来的适应态或是新的适应态,关键取决于该系统内外涨落的协调程度。发展型体育教育系统内外涨落较为一致时,所产生的共振量能足以使其结构进入新的适应态,从而实现对社会变化的重新适应。
2.4 发展型体育教育结构对社会系统实行全方位开放
它与经济系统、科技系统、文教系统、医疗卫生系统、军事系统的联系,较之与政治系统、文化艺术系统、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更为直接。通常,发展型体育教育结构与社会其它子系统是相互沟通的,并对他们是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系统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运动等子系统与体育教育系统互相牵制与作用的程度,也是大致均衡的。发展型的体育教育系统在经济投入、科技指导等的作用与影响下,又会促使体育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要素活跃起来;相反,体育教育系统结构要素的活跃性又使体育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其内部功能所产生的效率也越大,从而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经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运动等子系统事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态势。如社会经济的形势发展对人才身心素质的要求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又影响着体育教育的教学条件、体育教育的管理水平等。与此同时,体育教育也在整个社会人才素质的高层次化、全面化方面产生着有效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2.5 发展型体育教育结构在社会系统的退化中仍保持自身机制的完整性
当社会系统在发展进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和干扰,出现某种退化现象时,发展型的体育教育结构往往不受其干扰,而注重保持内部机制的完整性。也就是说,不会偏离反映自身本质与功能的正常轨道,而是在不破坏原有结构功能的情况下,保持自身科学而客观合理的完整性,通过发挥正常功能,推进社会系统的进化与发展。
3 抑制型体育教育结构的特性
抑制型体育教育结构则表现为当体育教育内部结构产生组合上的变化,而体育教育系统偏离原有适应态时,结构内部各部分或要素之间以及它与社会其它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消除了原有适应态的偏离,使体育教育结构又恢复到原来的或近似的组合方式,保持原来的状态。该系统旧结构的核心成份根深蒂固,并与社会其它子系统的关系极不和谐,而依靠某一子系统的外力来支撑它的稳定。这类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3.1 体育教育系统结构对社会是单渠道开放,并受控于某一系统
体育教育系统结构对社会往往是单渠道开放,即只向社会系统结构中的某一子系统(如要么向教育系统开放;要么向体育竞技系统开放等)开放,受该系统的强控制,从属于该系统。这种单向控制的结果,导致体育教育目标的垂直性。例如学校体育的短期目标是为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服务的,缺乏“终身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未有确立学校体育的长期目标和学校体育系统的多渠道开放的观念。由于片面认识学校体育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此,把体育教育的服务取向局限在校内,使体育教育处在一种附属学科的教学地位。这种单向垂直的服务目标,使体育教育的内在功能无法从根本上显示出来。
3.2 体育教育结构内部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呈相对不和谐或不稳定状态
由于该类型结构内在要素的组合是在某外部系统的强控制下形成的,故其结构内部的自组织机制难以启动。如体育教育受到学校教育在行政、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定和控制,那么,体育教育在内部组织构成、行使职能、体育课次、体育课学时、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场所等若干方面,就难有一个符合自行规律与特点的运转机制。这样,体育教育系统也就无法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转;相反,而只得按其外部系统的意图运行。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受制于学校教育,始终在学校教育的控制下、制约下产生顺应性变革,体育教育的相对主导性、主动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体育教育目标、层次、比例、课程设置、教学重点等表层结构要素始终受到学校教育系统的严格规定,为此,也使体育教育深层结构同表层结构之间产生矛盾。这是因为,体育教育深层结构要素更多地反映出体育教育的本质性和自身规律,而此时,表层结构则是单一地受到学校教育自身需要的控制,如体育教育主要是为在校期间学生的健康和发育服务的,以及为其它文化课学习服务的等体育教育思想;相反,并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体育教育有着超出为学校教育服务的多重功能。而深层结构的许多要素功能是在体育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开发出来的,这些要素有许多方面是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或要求的。然而,一旦学校教育仅单一本着自身内部的某些客观要求或需要去规定体育教育的取向或目标,与此同时,体育教育深层结构要素的活力(如体育教育研究出的若干种内在本质功能要素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愈显示
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