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是外语
要研究英语或其他语种的课程目标,首先要肯定这些语言是外语。在我国学校,外语不是母语(mother language),不是本族语(native language),不是国语(national language),不是标准语(standard language),不是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也不是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外语只是教学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作为我国外语课程之目的语的英语、日语、俄语等等,都是外国语(foreign language)。虽然任何语言都可能成为外语,而一旦成为教学目的语的外语,即与它作为母语、二语等非外语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为外语的五大特点。
1.外语不具有全社会通用的语言环境
任何一种母语、本族语一旦在某个地域作为外语,它在当地社会就丧失了母语、本族语等非外语所具有的全社会通用的语言环境。比如,英语在英、美、澳、新(新加坡)等国具有全社会通用的英语环境,在那些地方学习英语就不是学习外语。相反,英语在中、日、俄等国家不具有全社会通用的英语环境,在这些国家学习的英语就只能是外语。这两种英语学习的目标、内容以及途径都会截然不同。
同理,任何一种外语如果取得了类似母语、本族语那种全社会通用的语言环境,那就变成了官方语、通用语而不再是外语,比如,英语在印度、菲律宾、荷兰以及一些前英属殖民地国家。所以这些国家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和途径比较接近英语作为母语的教学目标,与我国的英语教学很不相同。
不过,取得了全社会通用语言环境的外语变成非外语之后,如果丧失了全社会通用的语言环境,又会成为外语。比如,拉丁语在文艺复兴前的千余年间,在西欧各国具有官方语言的环境。待英、法、德、西等现代语言通用之后,拉丁语又成了外语,其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与它作为官方通用语时又不同了。
所以外语不具备全社会通用的语言环境这个特点,是决定外语课程目标、内容和途径的根本因素。
2.外语必须通过学习才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它
外语因没有相应的通用语言环境,加之思想文化上的“外来性”,基本上不可能自然学会。不仅如此,学好一门外语,也极不容易。至今全世界还没有一国一地敢宜称自己的外语教学是成功的。我国近代从1847年容闳、黄宽、黄胜三人留美,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外语教学的投入不可谓不大,而真正精通所学外语者,在学习者之中所占比率不大。个中原因很多,由于无通用语言环境而接触不足,应是主要原因之一。接触(contact)能产生双语现象和语言变化,当然是学会语言的必要条件。人们学会母语须经多长时间的接触?有人估计为一万多小时。我们做个经验性的计算,儿童从酝酿说话到掌握基本交流能力大致为三年,每天接触12小时计,共13140小时。而外语教学即使从小学到大学全程学习,不会超过20年。假如以每周平均10学时计算,合7.5小时,全年以54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