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142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通道与桥梁。由于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即它既具有理论的品格,又具有实践的品格,就成为80年代以来教学论界研究的热点。现就20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予以反思,并探询今后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的可发展之路。

    一、研究的基本历程与特征

    最早将教学模式引进教学论研究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1972年他们合作编著了《教学模式》一书,从上百种教学模式中选出25种模式,分成信息处理、个人发展、社会相互发展和行为教学模式四大类。实际上,我国正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1981年。从那时起到2000年底的20年里,我国的教学模式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1-1988),以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为主的研究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如对加涅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塔巴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布鲁姆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等。这一时期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国外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仅是概述式的、粗线条的,较为笼统,还需要做具体化的工作。第二,在介绍与引进的过程中,对改造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改实践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对教学模式的中国化问题涉及的较少。第三,对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定义、结构、依据、理论基础、目标与建构等内容虽有论及,但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达成共识,仍需要深入研究。

    第二个时期(1989-1994),以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为主的研究时期。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结构、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教学模式的历史演进、教学模式的分类、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教学模式的建构等方面。可以说,这一时期基本上对教学模式所涉及的诸方面理论问题,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标志着我国教学模式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期研究的特征是:第一,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是研究者对教学模式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达成了共识。第二,对国外一些相关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如布鲁纳与奥苏伯尔教学模式的比较、个别化教学模式研究、中外教学模式比较等。第三,在引进与介绍的基础上,开始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作出教学模式中国化的探索,着手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的新尝试。如南京师大提出的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上海师大教科所提出的“创造式教学模式”等。这一时期研究者还对教学模式应用的条件及过程等现实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与操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三个时期(1995-2000),以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为主的研究时期。这个时期对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改革的设想或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挖掘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的内涵和精神,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二是对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建构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策略方法和程序系统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研究。三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努力和尝试。四是对现代教学模式特别是对建构主义教学摸式的基本原理及其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时期对教学模式建构的探讨,大都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如以教学单元为整体的目标教学摸式之探索、尝试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情——知——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等。这个时期的研究突出地体现出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的时代特征。

    历史进入21世纪,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仅仅在2000年我国就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文章338篇。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教学模式,如“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摸式等;关注教师成长的教学摸式,如反思性教学模式、微格教学模式等;关注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如分层(分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等和关注师生关系的教学摸式,如“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等。[1]

    二、研究的内容及评析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结构

    1.教学模式的概念

    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的定义是乔伊斯和威尔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教材、指导课堂或改进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2]在国内,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式。[3]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或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教学式样。即: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4]再一种观点认为,教学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30680;累计访问人数:88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