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科学教学 > 热点话题

科学教学

    教科版《物理·必修1》的主要特点和几点说明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4 点击数:2835

    为了配合教科版高中物理教材在北京地区的大面积使用,笔者应约就教科版《物理·必修1》这个模块(以下简称《物理1》)的编写作些介绍,供老师们参考.

    1 教科版《物理1》的几个显著特点

    1.1以问题为主线呈现教学内容

    《课标》指出:“教科书在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时,应从观察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供各种可供检验的猜想和假设,再经过分析和验证,直到问题的解决.因此教科书本身就是一个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范例.”《物理1》在全书内容的安排上,大体上是以问题大小来考虑全书内容的出现顺序,来建立全书的结构.全书是一个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又分解为几个中问题和小问题,每个中、小问题就对应相应的章和节.对每一个问题的呈现顺序和解决方式,一般又可分为四段: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做准备;找出问题的“解”;对“解”作进一步的讨论.我们认为,就《物理1》而言,这本教材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宏观世界中物体的运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了两方面的准备:首先是如何对一个物体运动进行描述;其次是一个物体受到什么样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只有把这两个准备工作做好了,物体的运动问题才能解决.这两个准备就构成了第一、第二两章的内容.第三章是牛顿运动定律,实际是给出了关于宏观物体运动问题的“解”,即给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第四章是对“解”做进一步讨论,即第三章中的一个特殊情况——对物体平衡进行分析.再说第一章,整章的问题是如何对一个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第1节开始到第6节,引入质点、参考系、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都是为了对一个物体运动的描述作种种准备.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关于对物体运动描述一种简单情况的“解”,当然复杂的情况的“解”在高中阶段是不可能做到的.显然第8、9两节是这个“解”的讨论和拓展.再来看第二章第5节“力的合成”.开始是几幅图,通过看图,让学生“讨论交流”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实际上是复习初中的内容,给学生学习新内容作一个铺垫;第二个问题就提出了不同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接着,定义了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等概念,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然后用一个实验探究,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法则,也就是获得问题的“解”.再对“解”展开讨论,分析了常用的互成直角的两个力的合成情况.这节内容,围绕一个问题,分四步呈现,步步深入,层次清晰.教材中几乎都是以《课标》内容为标准,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分四步呈现教学内容.

    1.2起点低,坡度小,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

    《课标》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当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我们认为,学生在获得新知识前,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就构成了他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他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他在知识阶梯向上攀登的第一级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本身对学生共同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够重视和关注,对全体学生知道了什么,教学的起点应当在哪里缺乏深入研究.《物理1》在编写过程中,重视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处理.现举几个例子.在讲运动学问题时,一般教材的起点,都从位移开始,由位移到速度,再从速度到加速度.本教材在这里降低了一个台阶,从位置开始.教材先设置了一个情景,由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勇士迷路,让学生体会位置的重要性,再说明“位置"这个词的含义,并指出位置的确定在交通、医疗、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然后教材给学生一个“活动”,要学生想出办法来表示课桌上一块橡皮的位置.让学生以这个最低的台阶为依托,齐步向前,这是我们编写的教材中一个特点.在第三章第3节,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前,先让学生由手推车来体验F、m、a三者的关系,这是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很容易体验到的一个定性结论.这就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建立,铺设了一级谁都能跨得上去的台阶.本教材起点低、坡度小,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被普遍认为是一本学生好学、老师好教的教材.

    1.3促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标》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出“教科书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我们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无法替代的.设置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用教材来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应当是科学教育的必然结果.这套教材设置了“讨论交流”、“观察思考”、“实验探究”、“活动”、“课外阅览”、“发展空间”、“物理在线”等多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栏目,使学生不但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思考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还可在课外利用图书馆、网站等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的自主学习.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教材的情景创设中,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第二章的第4节摩擦力,开篇就有三张图.一张大的波涛汹涌背景图,说明由于潮汐与海滩、礁石的摩擦,地球的自转变慢了;再一张图是说明鸟儿把虫子从地里衔出来,也有摩擦力;另一张图是一位大力士能否拉动汽车还与他的鞋底与地面的摩擦相关.这些图使学生对摩擦力产生兴趣.又比如,第三章第4节牛顿第三定律,开篇是四张图,提出“比谁的力气大”、“哪一个鸡蛋先碎”、“马为什么能拉动车”、“拳击运动员有没有输赢”四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忱.

    1.4着力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标》指出:“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会探究过程的曲折与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我们认为,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问题,在老师的辅导下,为寻求问题的“解”进行观察、测量、猜测和分析.这与科学家进行探究活动的性质是一样的,极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也极有利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在《物理1》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胡克定律、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规律、共点力的合成都是通过探究的教学形式来完成的.我们的教材还着力于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主要由学生来完成的探究题目.学完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材为学生设计了“飞机跑道设计”、“喷气式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三个探究性活动.学完了牛顿运动定律后,专门设计了 “汽车安全运行与牛顿运动定律”一节,让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对汽车安全运行中的两个具体问题,即安全运行距离和交通事故中车与人的受力进行探究,从而分析车祸中造成严重伤害的原因.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在通常的高中教材中是不多见的.

    2关于使用《物理1》的几点说明与建议

    2.1抓住一根“线”

    因为本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总是以问题为主线,建议大家在教学中要抓住这根“线”.抓住了这根“线”,学生就明确了这本教材要解决什么问题,某一章、某一节要解决什么问题.一个个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为解决这个问题作了哪些准备,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解决后又展开了哪些讨论和拓展,如此等等.教师如果把这条“线”弄清楚了,就会自然地体会到教材内容安排有序,就能很好地把握好这本教材,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心中有数.抓住了这根“线”,一堂课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会使这堂课的教学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哪些内容多讲,哪些内容少讲,哪些内容如何讲,都会较有把握,使讲课不会再抓不住重点和要点,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可操作和好操作.教师就能比较容易地驾驭好每一堂课,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关注一个“景”

    这本教材非常注重情景的创设.全书26节,除少数几节外,多数节的开头都设置一个情景.这可能也是这本教材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教材和其他教材的一个特点.这些情景,或是几张图片、几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或“观察思考”,或是让学生要亲自动手又能顺利完成的“活动”.这些情景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因“景”生“情”,因“情”而“动”.例如,第三章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情景的设置是四张图,(a)、(b)两张图似乎是支持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好像与我们的经验也相符,这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c)、(d)两张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来思考,物体的运动究竟要不要力来维持.这就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情景,也点出了这一节课的要点——只有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才与力相关.又比如,第三章第6节,自由落体运动,此节的开头是两张彩图,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a)图金属球比纸片下落得快,这正好又支持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与我们的经验相符,这又究竟错在哪儿?而(b)图是两个轻重不同的球,但又是同时落地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就容易想到,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是不是轻、重不同的物体都是同时落地的,从而领悟这一节的要点.

    2.3注意几个新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1024;累计访问人数:88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