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瑜 张春林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20多年来,北京城市学院领导及全校教职工始终以创新为旗帜,不断融合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特色的、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之路。本文归纳阐述了学院在科学定位、专业创新、教学创新、开展应用型学科研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等五方面办学特色。
关键词:发展 专业 创新 特色
北京城市学院是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84年创办的海淀走读大学,也是新中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资格的民办院校。2003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海淀走读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北京城市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一个主校区和京南(东方大学城)、城北永丰、中关村三个分校区。校园占地550亩,学生公寓、体育场馆、图书馆(图书100万册)、计算中心齐备,实验实训室70余个。学院现设有理工、经管、信息、语言、生物、现代服务、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艺术、成人、培训等12个学部,专科专业100多个,专科学生14000人,本科专业16个,在校学生6000人。统招外全日制助学本专科生7000人。学院拥有近2000名专兼职教师,其中800余名专任教师中5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硕士学位。学院注重开展科学研究,设有人工智能研究所、信息安全研究所、城市信息化研究所、城市经济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所。学院有国家批准的学术期刊《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多年来在校教师发表论文1200多篇,专著100多部,承担国家863科研项目中的3个。学院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和科研会议,与许多国家的高校建立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每年派青年教师出国学习和实践。学院社会声誉良好,已培养30000多名合格毕业生,学生就业率高,自1999年国家开始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以来,连续7年就业率都在96%以上。学院一直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国家,特别是为北京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校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弘扬“改革探索、勤奋进取、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校训精神,使学校迅速崛起,不断壮大。北京城市学院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多学科、多种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格局。
20多年来,北京城市学院领导及全校教职工始终以改革开放为旗帜,不断融合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特色的、高质量、高效益的办学之路。下面简要阐述科学定位,专业创新、教学创新、开展应用型学科研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等五方面特色。
一、科学定位
在北京这个大学林立的地方,如果要想发展教育,特别是民办教育,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必须有特色、有优势,否则就无法立足,也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
紧密结合社会需要,这是个战略选择,北京城市学院在这点上从没有动摇过。海淀走读大学就是应社会的需要而建立的,当时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力还非常有限,而且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科型人才。北京城市学院的创业者办学伊始就是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而开拓的。正是基于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及高等教育中最薄弱环节的充分认识,学院把自已牢牢定位于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22年的办学实践,6年多来的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都充分证明,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后来的发展也反复地证明了这一个点。
此外,作为民办大学,相对而言,这种科学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明智的,因为我们在物力财力、实验设备、科研基础、师资建设上,都不可能作学科型或科研型的教育,特别是在北京地区,在重点大学的强邻之中。在办教育上一定要量力而行,脚踏实地。
在办学初期,学院并不满足于仅把学校建起来,也不是以追求盈利为目的,而是着眼于利用这个舞台探索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人们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当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相结合,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结合,这就需要培养大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我国一些重点高校,主要是为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培养研究型、学术型的人才,所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了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傅正泰校长常说;“让清华、北大的学生去开机器肯定不对,但如果全国的大学生都不去开机器肯定也不对”。发展专科层次的教育,不能以其它院校的本科设置的压缩型为模式,也不能学校“有什么,办什么”,而必须是“社会需要什么办什么” 。学校借鉴了德国高等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经验,针对专科毕业生不好就业的现状,强调专科教育必须摆脱单纯学科教育的框架,按职业岗位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在人才规格和类型上做出区分,使专科教育有了正确的定位,培养目标有了自己的特色。此外,还学习借鉴了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充分利用民办机制的优越性,把专业办活。
国家在1996年正式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高等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同年教育部确定在海淀走读大学(现北京城市学院)进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经过精心操作,取得了成功。在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我们不但培养了大批的高等职业人才,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北京城市学院在招收本科生以后,仍然继续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定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开拓民办本科教育发展的新天地。在长期专科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感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不但需要专科层次的毕业生,许多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和管理机构也需要培养大批本科以上层次的毕业生。同时,北京市每年培养的大批专科生,由于工作的需要,许多人也强烈要求续本,所以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很广阔的市场。我校目前正在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专业创新
围绕坚持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科学的定位,专业设置是关键。为全面适应北京市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一向重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不断地做系统的分析,深入研究北京市经济发展的趋向。
专业与课程设置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基础,它直接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方向,是学校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合点,更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深深体会到,民办高校要想站稳脚跟,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并使创新专业与市场需求零距离。
当前,专科生不好就业,不是因为社会上不需要专科层次的毕业生,而是因为把专科办成了本科的压缩,没有办出专科教育的特色。北京城市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贯彻了“就业优先”的指导方针,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密切围绕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课程。为了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预见性,走在“需求”的前面,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业设置论证制度,设立专门班子研究和规划专业发展问题。
首先,由于北京市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我们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微电子等技术领域,设置了许多高新技术方面的专业。1996年后相继成立了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开设了信息安全、互联网信息处理、现代教育技术、科技成果转让、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新专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次,研究和关注国家政策拉动的首都重点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院设置了建筑、市政、旅游、环保、通讯工程等建设领域相关的专业,有的还形成了专业群,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再次,注意研究首都社会发展的特色。北京是六朝古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不仅要发展经济产业,还要发展文化产业。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今后还要进一步开放,面向世界。为此,学院设立了传统文化和艺术类专业,如中国烹饪、中药制剂、文物鉴赏与修复、影视戏剧表演、工艺美术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专业,为首都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最后,密切关注国内外发达地区职业发展变化,调研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日本当前就业形式,预见北京现代服务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学院设立了现代服务管理学院以及现代服务性专业,如金融、保险、证券、秘书、广告、物业管理、现代家政、注册会计师、科技成果转让等等,大大扩展了学院专业设置的视野,为学院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三、教学创新
作为学校,教学是中心,关键还是要把职业教育定位贯彻到教学中去。我校各个专业均成立了专家组,专家组由行业专家、教授、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用人单位的人事负责人组成,他们与本校专业负责人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保证学校教育紧密适应对口岗位的需要。在理论教学上,坚持“少而精,拿到手”的原则,坚持少讲多练,把精华部分学到手,坚持以岗位能力为中心安排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不少于45%。同时开展丰富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第二课堂。
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得到职业实践,北京城市学院重新划分了学期,实行了小学期教学制度,改革了教学模式,在两个学年之间设立了时间为6周的小学期。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直是困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