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上海市杨浦区交出了“漂亮”的答案。6月24日上午,杨浦区集团化办学十周年工作推进会暨新集团成立大会在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举行。据了解,经过十年的探索,杨浦区域内的四个小学教育集团在多元化办学模式下呈现出优质均衡的发展。会上,该区还宣布成立了平凉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等三个新的教育集团,力争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百姓子女公平地受教育。
新成立三大教育集团各具特色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杨浦将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宣布成立平凉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复旦大学附属学校教育集团等三个新的教育集团。
新成立的三大教育集团各具特色,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表示,三大集团将争取在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学段贯通与衔接、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突破,实现集团化的特色发展。
据了解,2005年起,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局以小学名校为核心校试点建立教育集团,先后成立了以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杨浦小学、控江二村小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为核心校的小学教育集团。截至目前,杨浦区区域内已有的四个小学教育集团含20所学校共有学生12000名,占全区小学生总数的40%。
邵志勇总结了杨浦集团化办学历程,他表示,十年来,杨浦区对以教育公平为诉求、以优质均衡为目标的教育集团化战略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创新,把推进小学教育集团化作为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突破口,探索出一条以集团化办学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
据悉,市教委副主任贾炜、杨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黄红等领导出席会议。杨浦、徐汇、闸北、金山等4个学区化集团化试点区域分管领导及杨浦各教育集团理事长、中小学校长等近200人出席了会议。
联盟式发展与紧密型发展
杨浦小学教育集团循着“名校扶弱校、名校带新校”的思路,联合杨浦小学、二师附小、民办阳浦小学、杨浦小学分校等组成教育集团,构建“教育理念共识,学校管理共商,教育教学共研,办学经验共享”的集团风格;控二小学教育集团本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骨干教师交流、校本特色互补、学科教研共建、校园文化互补的原则,遵循平等、尊重、服务、共享的集团发展理念,努力做大做强优质教育品牌,特别在师资资源的流动上寻求新的突破;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利用上海理工大学的资源,发挥上理工附小的示范辐射作用,实施“名师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策略,组建了由2所中心校、3所普通校构成的教育发展联盟体。
据了解,杨浦小学教育集团、控二小学教育集团、上理工附小教育集团采用的都是联盟式发展模式。该模式即非事业法人、非企业法人、非社团法人的公办学校组成的教育发展联盟体,由名校作为核心成员来创建,其它成员共享核心成员的教育品牌,核心成员对成员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模式具有影响力,但并不具有决策权。
此外,还有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实行的是“紧密型发展模式”,即教育集团对属下成员学校的管理决策具有控制权。2009年,打一小学教育集团对内部资源进行重组,将组建之初的三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集团内,包括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跨地区办学的曹路打一小学的人、财、物、事由集团理事会(打一小学校长卞松泉任理事长)统筹调配、统一管理,实现紧密型管理,以期达到整体提升办学水平的目的。但同济小学、杨教院实验小学的加入,使目前打一小学教育集团也具有了部分联盟式发展的性质。
“建章立制”保障集团化办学
随着四个教育集团相继成立,杨浦区小学教育集团有了规模优势,规模效应逐渐凸显。杨浦教育局为保障集团化办学的实施,不断推陈出新、建章立制。2009年杨浦区教育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学教育集团发展的实施意见》(杨教〔2009〕193号)。《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小学集团理事会管理机制、集团内教师流动机制、集团各项激励机制;设立集团专项工作经费与奖励经费,为小学教育集团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此基础上,在区域层面建立了理事长例会制。理事长例会由杨浦区教育局领导、相关业务科室、集团理事长参加,每学期2-3次,制定计划、阶段回顾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各集团进行重点实施项目的展示研讨,聚焦问题、共同研讨,寻求突破。
与此同时,教育局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推进、保障、监督、服务的行政职能出发,积极回应集团学校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学校评估、资源分配等方面予以突破和创新,建立相适应的各项机制,有序地推动集团化办学的发展与深化。如,集团办学章程制、理事会议事制、分级评估制、专项经费制、项目驱动制等。
教研联动是促进集团教师发展的又一个重要举措。为扩展集团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发挥集团学校优势学科的影响力,由集团内的优秀教研组联合其他各成员校教研组,组成教研联合体,制定“共建协议”,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专题研究。
为此,各个集团分别以开展“跨校联聘”、组建“名师工作室”、建立“中高团队”、落实“骨干带教”等方式开展集团内教师柔性流动,激活各成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此外,集团还以骨干游教、师徒带教、名师送教等途径,推进联组教研工作。为了推进教研联动的发展,杨浦区教育局还建立了优秀教研联合体评选制度,以评促建,从制度上保障教研联动的有序开展。
“四大集团”十年实践结硕果
杨浦区的小学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成员校在其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较大提升。作为集团核心校的上理工附小成为首批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名校效应正逐步显现。同济小学、杨浦小学分校也都从一所普通校成长为区域的新优质学校,学校的地段生流失率逐年下降,择校现象正得到缓解。如杨浦小学分校,近两年户籍学生入学比例持续上升,两年中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周边居民不再为择校奔忙,学校正成为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循迹集团近年的探索路径,处处可见集团学校在内涵发展中,在课程发展、资源共享、教研联动、特色共建等方面创生的智慧。教研互动、课程走动、文化互动、教师流动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放大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发展的规模和优质资源辐射效应。以打一小学教育集团为例,经过成立、内部调整等途径,进一步扩大优质学校招生范围,同时带动集团内其他成员校的成立。
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重心下移,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因重视不足而产生的职业懈怠和办学疲倦问题,激发各所学校的办学热情,准确寻求办学定位与目标,主动获取资源,并在集团内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同时,教育管理重心下移,互动频率提升,使得学校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发现办学中的问题,在问题分析和解决中得到集团内同伴的支持,获得更贴切的指导。
此外,教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就是学校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所以,学校间加强合作与互动已越来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创造优越办学条件、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通过教育集团的这一举措,使得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得到扩展。各集团核心校的专家资源、名师资源、课程资源均已打破学校壁垒,得到共享。集团内部有选择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地打破了过去各学校相对比较独立、封闭的办学格局,校际之间的联系趋于主动化、常规化和紧密化。这些都使得集团学校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
据了解,多年来,四个教育集团共有30多位教师先后参与流动。集团内共组建八个教研联合体,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在区域师资专项督导调研中,各集团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均位于区域平均水平或以上。
2017年杨浦区小学集团化将达70%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实施集团化办学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势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公共教育服务。
在义务教育阶段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杨浦区将不断深入推进实行集团化办学。据介绍,根据集团化办学教育地图,目前杨浦区东、西、中部均有教育集团,南、北部尚未组建教育集团,拟三年内在集团化办学尚未覆盖的区域增设小学教育集团,实现在地理位置上区域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同时开始在初中学段探索集团化办学,使集团结构更加优化、多元,探索多种模式的教育组团发展。
邵勇说,到2017年杨浦区将有70%以上的小学进入集团,集团学生数占比超过80%。进入集团的初中学校数占比达到40%。
2015年杨浦区初步形成区域教育集团配套保障机制,如在新教师引进机制上,探索由集团成立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招聘的模式,并由核心校统一培训后安排至各成员校;在师资柔性流动机制上,探索与骨干教师评审、教师职称评审对接的激励机制;在推进集团内涵发展中,探索建立与“绿色指标”对接,科学有效的集团评价指标体系等。
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邵勇表示,未来区域仍将加强教育集团化办学综合改革实践项目的理性思考,积累集团化办学实践创新的案例,以研究优化行动,破解难点、积累经验、形成特色,做精杨浦教育品牌。
(上海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