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杉达学院消息)积聚22年对公益办学、民主办学、质量办学、规范办学的追求与努力,依靠内部良性治理、外部产教融合和政府社会认可,2014年9月17日被上海市教委列为“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首批试点高校”。自此,学校锐意推进各项制度建设,明确理念、制定方案、落实行动、不断思考。值期末之际,副校长王馥明在中层干部会议上汇报了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进程。

学校创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即通过制度建设,延续公益发展的理想信念,形成学校治理的有效模式,凝练学校的办学特色,完成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秉持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之理念,学校制定了三年建设方案以提升整体治理水平,并按照要求制定并向上海市教委申报了学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案,总体上通过制度建设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与体制机制,以全面对接国家战略要求和社会行业需求,以此形成内部治理与外部和谐的学校发展生态图。方案明确了三年建设的年度任务:2014年——宣传教育动员,全面实施;2015年——深刻剖析查找,突出重点;2016年——接受教委评估。方案明确了三年建设的五大任务以及十三项具体任务,以治理机制体制建设为核心,全面完成学校现代制度建设任务。方案明确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成立了领导小组,要求校领导和职能部门领导全体参加。
自学校被列为“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首批试点高校”以来,学校狠抓落实三大核心任务:以章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建设;以制度建设为内容,推进学校整体改革;以民主管理为落脚点,扩大和保障基本权利。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实施了若干有力度有成效的举措。学校将2014年列为“制度建设年”,主要在9个方面进行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工作:
——章程分立,顶层设计内部治理体系。学校自成立之初就制定了《董事会章程》,其中包含了董事会组织结构、治理和学校内部治理等内容,将董事会决策领导机构和学校行政执行机构的角色及其权责关系融在一起。今年学校启动了章程分立工作,将原有的董事会章程分为董事会章程和学校章程。将学校章程补充完整,形成董事会决策领导和学校内部治理相对分离又有机统一。已经完成初稿的学校章程,从学校性质与办学理念、学校功能与教育形式、组织机构与内部治理、民主管理与教职员工、财务运营与后勤服务、外部关系与社会合作、学校终止与资产清算等七个方面对学校内部治理和外部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界定。
——制度建设,实施“废改立”制度建设工程。为加强现代大学建设、实施依法治校,学校于2014年3月开始实施学校制度“废、改、立”工作。学校要求各处室坚持科学论证、充分协商和民主决策的原则,在全面梳理自2003年以来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认真分析总结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止、修改、新立工作,以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据统计,学校2003至2013年共发布规章制度296项,2014年“废、改、立”工作,废除133项,修改93项,保留63项,新建83项,形成有效规章制度239项。
——流程再造,启动编制“民办高校管理指南”。学校按照“落实到系列文本,实践出运行框图”的学校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学校制度文本为基础,采用概要介绍和框图解构的形式,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解析,对工作流程作详细的说明和操作标示。学校将要编制的工作业务流程分为15大类,要求每大类将规则说明和细分流程相结合,充分考虑到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特殊性,以杉达自身为模板,编制出一套有示范作用的管理指南文本。此项工作既是学校推行制度化管理的经验总结,又是学校提升治理能力的新起点。
——领导体制,探索杉达“民主集中制”。学校党政班子在以党政联席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等决策体制下,2014年出台了“党政领导分工负责制”、“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等具体制度和做法,探索建立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整合统一、权责明确、治理高效的领导体制。
——机构调整,适应产教融合新需求。学校为了适应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和产教融合的需求,引入行业企业优秀资源共建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建立学校发展新高峰,提升学校发展水平。2014年,学校重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利用社会资源,成立了上海现代服务外包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传媒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两级管理,构建民办管理新模式。在总结分析长期探索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实行两级管理体制与机制。为了更好地加强学校财务绩效管理,明确学校各级领导经济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和预算执行力,学校坚持“量入为出、扶持重点、高效合理、总量控制”的财务管理原则,探索建立了财务管理分级授权制度,解决了校、院(处室)两级管理体制中的财务权限问题。财务管理分级授权制度既解决了过去学校财务管理过死的问题,也防止了财务分散管理可能带来的经费总量无法控制的后果,形成了学校两级管理体制中的核心内容。
——师生参与,界定民主管理新框架。依靠民主办学已经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更加重视为全体师生搭建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构筑民主管理体制机制:严格实行“先规则、广告知、再操作”的原则;坚持“双代会”制度、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保障学校事业与个人事业一致发展,学校事业与教职工福利同步增长;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精神、自主管理能力、自我教育习惯;继续聘任楼区管理辅导员助理,新建教学管理学生信息员队伍;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
——互通有无,理解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新常态。学校在与同行、产业和社会互知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外界先进经验,调研行业岗位需求,体会社会共建期望,在理解中主动反思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深入理解并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新常态。校长李进、副校长冯伟国在2014年分别带队访问广州5所、西安4所民办高校,参观学校建设,沟通教育经验。
——深度融合,履行学校社会责任新担当。本年度,学校强化了与社会、与政府、与行业深度探讨学校定位发展、学校人才培养、学校社会服务等问题,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2014年,学校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上海市民办教育专家、上海市高校代表、众多行业、企业代表到学校共同问计学校转型发展;与众多行业企业共建学科专业产教融合新平台,促进学校发展;参与曹路镇人才强镇战略,共同服务于一镇三校发展战略。
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起点上,学校在主动作为之余,积极探索思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学校的实质性意义——落脚到民办特色与示范发展的层面上:
思考一、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民办教育如何再发展?
——民办教育如何再发展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察:第一、在全国格局中,民办教育从补充角色已经到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在全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下,民办教育可以抢占先机,主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主动满足社会需求调结构;积极破除持续发展瓶颈,勇于探索,先行先试。
思考二、在20年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学校如何再发展?
——面向未来,通过事业凝聚、环境改造、回报社会、示范引领来谋划学校的发展方向;追求卓越,主动适应社会、满足需求、勇于改革,以质量为本确立学校发展的根基;与众不同,要错位竞争、集聚优势、形成特色、持续发展,以此形成学校发展的路径。
现代大学制度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艰巨、常抓不懈的任务。2014年,学校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局之年,迈出了关键有力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