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本网综合消息)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将是今后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这是机遇,还是挑战?
“民办本科院校如果也跟风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大学,恐怕是不够的。至少,这个定位不
精准。”上海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讨会最近在上海建桥学院举行,部分专家大胆建议,
民办本科院校应适当调低人才培养规格,今后主要培养的应该是中初级专门人才,而非高级
专门人才。
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胡瑞文说,民办本科院校适当调低人才培养规格是大势所趋。目
前全国约有1200 所本科院校,除了985 高校和211 高校,其余都应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大学。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当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 岁)中,60%的年轻
人都可接受高等教育。而有关数据显示,从2009 年到2020 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逐年下降。
对一些高校来说,“生源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而从高校的“出口”——毕业生就业来看,社会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只占总劳动力
的10%-15%。今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即“蓝领”和“灰领”
人才。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直接关乎民办本科院校转型的成败。民办
院校要有出路,应该办社会急需专业、紧缺人才专业,而不是追随传统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
上海杉达学院副校长张增泰说,民办本科院校要形成自己的“高原”、“高峰”学科专
业,一个主要的着眼点,应该是服务城市的新兴产业。杉达学院正瞄准上海社会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老龄化显著的特点,布局相关学科。
第11页共14页
胡瑞文手头一份调研报告的结论很耐人寻味:大约60%-70%的高校毕业生基本就业去向
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他认为,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也更应该关注小微企业的需求,
“懂技术、懂英语,动手能力强,能在一线工作,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今后将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