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五”期间,主动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发达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到“十五”期间,二度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十一五”再一次承接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中小学生学业效能:“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再到如今“十二五”的教育部重点课题《走向个性化:发达城区教育内涵提升的实证研究》……近20年来,静安教育始终在对教育均衡不懈探索,所不同的是,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教学改革”,从“学业效能实证研究”到“个性化探究”,每一次主题的变更,都意味着切入点和探索领域的变革,这不仅是一次次更为纵深性的递进和深入,也是静安教育在探究发达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进而为满足百姓持续增长的需求所做的努力。
由于特有的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以来,静安区就以其“精致”作风而闻名于整个申城,“小”“富”“历史悠久”是静安教育的三大特征。
据了解,静安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9所,在校学生共计22678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校数24所,在校学生人数为17473人。截至目前,静安区义务教育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为1803人,占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总数的10.3%。
尽管与其他区县相比,静安区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偏低,但这并不妨碍财政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增强力度。按照全市办学基本标准,静安区小学达标为13所,初中达标11所,达标率均为100%;2013年静安区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2500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2800元。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静安区近三年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大幅高于市定额标准,居全市领先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政府还为全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经费生均400元,饮水费生均每月7元,游泳费生均每次12元,意外险生均30元/年,医疗互助金生均80元/年等保障,充分体现了静安区政府对学生的关爱。同时,静安区还率先开展学校办学绩效评估,教育审计部门与督导部门联手实施,在探索学校办学绩效评估上走在全市前列。此外,静安区还专门制定了《上海市静安区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用于保障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需求,并将依法履行政府公共职能落到实处。
除了在经费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外,静安区还尤为重视各学段学生的入学机会均衡、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与建设等问题,期望不断提升设施设备均衡配置水平。在保障各类群体接受公平教育权益方面,静安区教育局每年都会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指导意见》,极大地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一方面,静安区常住人口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另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收本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让他们享受了和本区学生的同等待遇。此外区政府还建立了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工作落实机制,让特殊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最大程度满足了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如南阳学校就专门接纳智障和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区政府建立了随班就读工作机制,让特殊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最大程度满足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另外,区政府在积极推进民办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也积极支持和鼓励民办学校参与全市、全区性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专门对民办学校下拨生均公用经费,并对办学成绩予以奖励。对在校学生的书簿费、学生游泳经费、校园意外险、学生饮水费、学生住院医疗互助金等也给予补助。
在教育资源规划布局和建设方面,静安区委、区府也积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近年来,区发改委、建交委、规土局、房管局等部门立足区域总体规划,结合城区改造,通过购置、置换和资源整合及改扩建等方式对教育资源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使市西中学、静安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新增建筑面积19920平方米,新增土地面积21707平方米。目前全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生均建筑面积100%达到“90标准”,75%的初中,54%的小学达到“04标准”。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各学段教育资源的需求,静安区在土地资源极为紧缺的情况下,2020年前仍将新增教育设施用地70000平方米左右。
在提升设施设备均衡配置水平上,静安区在学科专用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上,充分考虑学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以“综合高效、可持续性、规范性”的原则给予配置。学生电脑、办公设备等做到标准统一、数量一致,各校均衡,同时强化信息化、数字化。在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小学专用教室的仪器设备,以及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器材等配置上提高配置标准,使设施设备的配置有效服务于课改进程,有力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有了硬件资源的充分配备,静安教育对于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软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尤为重视。为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静安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