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以校园文化引领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探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4-1 点击数:5725

张伟东 吴 华

【摘要】民办高校已具备内涵式发展的国家政策环境,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科研工作、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其中校园文化在民办高校内涵建设中起引领作用。厘清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和困境,通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种路径进行建设,并将校园文化渗透在内涵式发展的各个层面。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第四十三条提出“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这些简约而不简单的条文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基调。

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根据这四大职能,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应包含以下五个关键要素: 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科研工作、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这五个要素在民办高校内涵式建设中起到了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作用。学科建设是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基础。办学特色是学科建设过程中形成稳固并与其他学校不同或更优的办学特点或优势。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高水平教学形成的支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保证。[2]制度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在民办高校具有特殊意义,对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科研工作( 社会服务) 都会产生影响。校园文化是校园群体文化,它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课堂内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和教职员工为活动主体。校园文化同时影响着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科研工作( 社会服务) 和制度建设的执行情况。校园文化与另外四个关键要素相比处于更宏观、更深远的位置,起到整合、激励、凝聚和导向的功能。五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图 1 所示。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困境

为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必须先了解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误区与困境,并将之克服。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各民办高校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建设校园文化,但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误区。

误区一: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误区。即仅认为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或把学生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造成许多民办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通常让学生处、共青团或学生会等部门来负责。应该说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但不是全部。校园文化主体包括了在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所有教职员工,甚至包括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而不仅仅是大学生。大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很少能站在宏观的领域对文化形成理解,平时的行为表现往往是率性所为或受他人的影响。当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往往面临毕业离开。因此,校园中留滞时间较长的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沉淀起着很大作用,他们更应注意以刻苦、严谨、创新、求实的特点来影响学生,使这种特征得以保存、沉淀,历久弥新,形成校园文化。

误区二: 校园文化的载体认识误区。即把校园文化载体视同为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物质包括校园的各类建筑、教室、寝室、设备、设施、绿化和景观等; 还包括教学大楼、寝室大楼、办公大楼和图书馆等建筑物自身的特色及相互之间的布局和规则。如果将校园文化的载体视同为校园文化,就会造成舍本逐末的现象,甚至偏离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比如,把橱窗文化当做校园文化。多出几块墙报,多做几块展板,多挂几条横幅。再如,用“名画”“名书”来装点校园,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当然,书画装点校园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同时使人感受到校园充满着“墨香”。不过,类似校园文化建设的涉猎范围之广,使人难以把握学校的办学主旨。

以上两个误区,实际上都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形式。内涵建设需要这些形式,但不能把形式等同于内涵; 形式的种类多种多样,在内涵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形成民办高校自身较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积淀不深厚。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历史积淀方能形成,而我国民办高校建校时间不长,其基础设施、办学条件与经验以及文化沉淀都较薄弱。

2.认识不到位。民办高校往往没有校园文化管理职能部门,即使有相应的部门,所处的位置也显得较为边缘; 仅仅起到“救火队员”处理应急性事件和突击检查等作用。有些民办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把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寝室管理活动和学生社团文艺活动等。认识观念达不到一定高度,必然会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和引领作用的发挥。

3.定位不准确。“认识”对“定位”产生影响,定位不准确是民办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没有办学战略规划,即使有也是挂在墙上的,导致高校趋同化。有的高校盲目攀高、追求升格,办成了重点公办高校的“压缩饼干”; 有的高校过于强调技能的熟练,办成了中职或技工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之中,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层次低、随意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在民办高校内涵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4.外界不理解,家长难接受。当前,民办高等教育从规模和院校数量来看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天下,但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依然存在着歧视和偏见。按我国高考招生分批次录取的办法,排在最后录取的往往是民办高校。这种“淘汰筛选法”的招生方式,把被淘汰的成绩较差的考生留给了民办高校,难怪社会上把民办高校看做“末流学校”。而同时,“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的升学就业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家长们“望子成龙”,期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至少是普通本科,将来能考上公务员,端个“金饭碗”。若进了民办高校,家长们会认为离他们的升学观念越来越远,除非不得以,一般不会选择民办高校。另外,民办高校的收费高于公办高校,再加上生源数量下降面临的严峻生存压力,无暇顾及校园文化在学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以上困境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普遍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也不是仅凭民办高校一己之力就可以解决,它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力量共同参与。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民办高校是内因,是主要矛盾; 社会各界和政府是外因和次要矛盾。同理,民办高校首先要抓住内因和主要矛盾,即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引领内涵式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种路径

根据上述分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寻求新的路径。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由此展开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种途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初级层次,是外显的校园文化。在物质层面文化的塑造中,民办高校应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短缺,经费相对不足,校园建筑物的建设没必要追求各项硬件材料都是名牌或精品。在“因势利导”原则的指导下,只需力求做到质量过硬,实用和审美结合; 做到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备,软、硬件工程协同发展。民办高校在汲取其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精华的同时,还需在自身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凸显象征本校特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让人一见到外显的物质层面文化就能自然而然地领悟学校的理念和精神。所以,必须将物质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1.学习工作场所。教学大楼、实验 ( ) 大楼、图书馆和行政办公楼是高校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场所。民办高校学习工作场所的建筑设施和硬件设备一般都比不上公办高校,但应达到为师生提供优雅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进而实现启发师生思考、启迪师生智慧、陶冶师生情操的目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他说的本质就是指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所以,通过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物包括走廊、墙壁、教室、雕塑和花草树木等细节的统一规划和设计,对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营造都会十分有益。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每时每刻都会发挥着潜在的教育和熏陶作用。

2.生活起居场所。寝室 ( 公寓) 大楼、食堂、医院和商店等是校园师生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其中,师生寝室( 公寓) 建设情况以及寝室( 公寓)文化的和谐程度,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温馨、和谐、文明的寝室( 公寓) 文化,对培养在校师生的生活情趣、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体育锻炼场所。充分的体育锻炼、丰富多彩的社团与班级活动以及恰当的文娱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建设操场和体育馆等体育设施,能给师生提供温馨明亮、舒适简洁的文娱场所,有助于师生减轻压力、舒缓紧张情绪以及营造平和的文化环境。

4.其他物质文化载体。校服、校徽、校歌等均可归入其他物质文化载体范畴。在这方面,民办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建设。如,在校园活动中师生都应穿校服、戴校徽; 学生的作业本都应印上校徽,从而使广大师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对团结一致、凝聚力强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有深远的推进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层面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级层次,相对于公办高院校而言,社会力量办学的民办高校,其制度文化更显重要。首先要有章可循,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规定范围内,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师生的奖惩、行为规范有章可循。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需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相对稳定性。其次要有章必宣,不要把制度锁在柜子里,要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度颁布后,要大力宣传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制度的条款和执行办法进行详细讲解,使师生深入了解和履行制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要有章必行,规章制度一经建立,就要深入贯彻、落实执行。践行中务必“及时”“公正”和“以人为本”,切忌把制度锁在柜子里做摆设而不执行,那样将对校园文化的培育形成负面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高层次文化,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体现为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发展战略。这是民办高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灵魂。加强民办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强化“三风”塑造。在“三风”建设塑造中,可以通过审视办学思想、树立学校核心价值观等活动,控制和引导建设方向。第一是强化校风培养。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首要体现; 精神文化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应遵循校风塑造的持久特点,从校园点滴事件开始培育,一以贯之,持续强调。第二是强化学风培养。学风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端正学习动机,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拥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即在学风培养中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塑造。第三是强化教风塑造。教风塑造应先确定民主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集体并关心学生个体,学生应尊敬教师。然后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以教师自身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教师与学生在校园中的关系是“互为主客体”,两者相互影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三风”塑造中,教风是重点,通过教风带动学风、校风的建设。

2.强化社团文化塑造。学生社团文化塑造对校园文化的培育具重要作用。第一,民办高校应提供学生社团在校园内开展活动的政策条件,并确保运作经费和发展所需的人力及物质资源。第二,要用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社团价值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社团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校园文化倡导的价值相吻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确保学生社团运作的方向。第三,民办高校还要鼓动学生社团文化创立品牌、凸显品牌。这也是社团扩大知名度,扩大校园效益乃至社会效益,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的基本方法。第四,民办高校应对优秀社团创建人或负责人给予相应的表彰或奖励。社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团创立者、社团负责团队的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优秀的社团文化走上良性循环。第五,民办高校也应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生社团文化塑造的积极作用。

3.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衡量优秀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标准之一。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旨在培育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与育人氛围。在校园氛围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对其学习和言行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育良好育人氛围的需要,是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之一。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较高的教师素质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这里的教师素质至少应该包括学科专业素质( 业务能力) 和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相关制度,引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次,教师要当好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限于课堂知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以及言行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发展形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师也要通过巩固和维持教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来履行主导和谐师生关系的义务。再次,除课堂教学之外,民办高校更应该提供管理制度和客观环境来帮助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经过一定的共同活动才能建立起来的,因此可以通过教育管理制度保证师生之间有一定的交往频度。如作业批改制度、学生导师制度、毕业设计辅导制度等。当然,共同活动也需要相应的平台和渠道,通过学生参加选修、辅修课程等,借助社团活动平台邀请教师参与指导; 在网络时代,也可通过 EmailQQ群、MSN 群、BBS 和个人博客等拓展师生交流的渠道。

三、校园文化渗透在内涵发展的各个层面

校园文化引领是实现和推动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3]以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将校园文化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从办学治校理念,到具体业务工作,都应充分发挥并体现校园文化引领科学发展的作用。

1.校园文化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即校园文化的理念特性( Mind Identity) 。以人类文化的正能量为导向,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培养人健康全面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能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文明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对于民办高校来说,不能短视、功利和简单化,尤其要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

2.校园文化体现在师生行为的养成上。即校园文化的行为特性( Behavior Identity) 。诸如师生日常的教风、学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师生在教学、管理、学习和科研等活动中形成的工作风格。民办高校一是要总结经过全院师生不断铸造凝练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行为; 二是要利用典型榜样引路,深入开展向杰出校友学习的活动,展示办学定位。

3.校园文化寓于学生培养的实践中。民办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使命,其本质是文化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要形成用理想信念引导人、先进文化塑造人、实践创业磨炼人、心理教育疏导人、强化服务凝聚人、组织管理培养人的体系,培育学院文化品牌及内涵,使之成为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

4.校园文化体现在制度体系及环境氛围的营造上。民办高校的制度建设,关键是要依法规范办学、自主办学;[4]要理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健全董事会领导、党委政治核心、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结构。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是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发展的源泉,是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培育校园文化为抓手,引领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和发展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伟东系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吴华系浙江大学教授)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全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5 页。

[2]王强:《科研引领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年第 10 期,第 34 37 页。

[3]江定涛: 《文化引领: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交通职业教育》2012 年第 1 期,第 4 6 页。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0336;累计访问人数:62258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