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协会新闻

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沪召开 高德毅 胡卫出席

作者:abmin     发布时间:2025-11-3 点击数:1073

  

十大主题论坛,100+教育者,120+学校,1万+参会人员

 

本网讯(IEIC国际创新视野消息)11月1日,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举行。大会以“数智赋能创新,教育启迪成长”为主题,聚焦教育与科技融合创新,搭建全球智慧交流平台,助力教育生态高质量发展。大会汇聚来自国内外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教育变革与未来趋势。

大会同步推出10大主题论坛,涵盖AI数智赋能、全人教育、多元文化融合、学业规划与身心健康等核心议题,吸引逾万名参会人员,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200万。

无标题.png

大会开幕式在天使童声合唱团与AI机器人共同演绎的《如愿》中拉开序幕,展现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沿实践,也象征着“智慧教育”的无限可能。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原副书记高德毅,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胡卫等领导嘉宾出席并致辞。

无标题.png

王浩代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大会致欢迎辞,对于从全国各地前来参加本次大会的领导、嘉宾、教育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针对教育改革创新,他结合市教委的工作部署,提出三点意见:以“创新策源”驱动人才培养,激发教育内生动力;以“数智融合”重塑教育形态,夯实智慧教育基础;以“教育家精神”涵育教师队伍,筑牢立德树人根基。最后,他衷心祝愿大会成为凝聚共识、激发智慧、共创未来的重要平台。

无标题.png

高德毅代表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为大会致辞。他指出,民办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特色、品质与效能上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围绕民办教育未来发展,他提出,要深刻领会国家教育方针,坚守教育公益属性与意识形态底线;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以科技创新赋能民办教育;强化特色办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成长选择,推动中外课程标准融合发展。他呼吁民办教育界同仁不忘初心、勇于创新,共同推动教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无标题.png

胡卫在致辞中指出,AI时代的到来,既为教育变革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催生了知识快速迭代的发展契机。针对AI时代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非割裂独立,需指向全面发展;二是把握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成长关键期,结合每个人的优势智能组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三是聚焦学生自主学习核心方法的掌握,唯有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无标题.png

开幕式上,“2025年模塑申城杯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宣布正式启航。大赛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落地,旨在推动科技与人文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助力上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塑申城杯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组委会主席、上海龙起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青上台发表讲话。她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使命已经超越知识的传送,教育者需要培养能够与机器协同思考,用技术表达温度的新一代创造者。

本届大会开幕式由上海教育电视台主持人语鸿、梦然联袂主持。

十大主题论坛,共话教育创新与成长。第八届IEIC大会特设10大主题论坛,涵盖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成长主论坛、国际K12升学分论坛、国内初升高升学分论坛、高中多元升学分论坛、出国留学分论坛、艺术教育分论坛、日本升学分论坛、香港升学分论坛、德国升学分论坛、IEIC牛剑培养策略。大会以思想的碰撞交锋为引擎,推动教育理念、范式与方法的系统性革新,为未来教育拓展全新维度。

随着科技浪潮持续涌动,教育生态正经历深刻变革。学生成长主论坛旨在深入解析“数智”与“创新”的内在关联与协同机制,探讨技术变革下人才核心素养的重构路径,共同思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成长环境中,拓展教育边界、革新教育认知,启迪青年在全球视野下实现全面发展与自我成长。

无标题.png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原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以远程云端的形式带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教育改革》主题分享。他强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教育改革是IEIC论坛年复一年深化议论的课题。他提出:第一,科技创新是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第二,产业创新要以深度转型升级为方向,以创新为特点,以全要素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为标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三,高校改革要服务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更高质量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无标题.png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民进中央委员倪闽景带来《科技馆里的教育变革》主题分享。他指出,当前“博物馆热”反映了教育正转向挖掘实物学习的独特价值,现代科技馆通过物质空间、文化空间、数字空间和心灵空间四个维度创造综合教育体验。他提出,未来学校与场馆的界限将日益模糊,科技馆将与教育系统深度共创,通过多空间融合激发每位学习者的情感共鸣与深层联结,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新形态。

无标题.png

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杨雄带来《人工智能时代家庭教育的困境挑战与突围》主题分享。他提出,在AI时代,学习应从“记忆知识”转向“管理知识”。对于中学生,他建议主动大规模运用AI,先实现“AI使用最大化”,再逐步内化能力、去除“AI味”。同时教育应聚焦学习策略的掌握,可借助AI“外挂”获取知识,但核心认知能力绝不能靠AI“外放” 。

无标题.png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教授、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远播教育研究院院长严文蕃以《让天赋开花:AI赋能的教育创新之路》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天赋是兴趣、潜能与努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家庭、学校与社会是滋养天赋的三大土壤,应共同营造支持探索、尊重多元的成长环境。在AI时代,科学识别天赋的方法正从单点观察升级为多模态数据分析。他表示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每个孩子的独特成长,帮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无标题.png

上海平和教育集团总经理、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万玮以《家庭教育的N把“剃刀”》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分享了基于“人生剃刀”理念的家庭教育原则。他结合“五种财富”(时间、社交、精神、身体、财务)理论,提出家庭教育应遵循五大原则,并由此衍生出20把具体可操作的“剃刀”,如“公示底线规则”“每日无评价倾听”“设立安全试错区”等,帮助家长构建有原则、有温度、有边界的教养环境,助力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信、有内驱力的人才。

无标题.png

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总校长卢慧文以《中西合璧五育共生的协和全人教育生态》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她表示,协和教育致力于融合中西教育精髓,构建以“五育并举”为基础的全人教育体系。全人教育的良性生态依赖于以学生内驱力为根、学校体系为干、家庭支持为壤、社会资源为阳的协同滋养,最终让每个孩子成长为兼具文化底蕴与全球视野的终身学习者。

无标题.png


世外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助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周雁以《教育本心的再度审视》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教育的核心是情感与关系。有温度的教育教学,绝非一蹴而就之事。教育者的自我成长与实践,是通过教育过程中大量的亲身经历所“孕育”起来的,教育者要时刻做好学科素养、共情能力和语言素养的三个“素养自问”。

无标题.png

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以《父母,你照顾好你的孩子了吗?》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她强调,对孩子的照顾需兼顾“身”与“心”,家长应始终将“养育”置于首位,避免角色错位——既要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平等姿态开展对话,也要重视孩子的情绪状态、留意其行为表现,让孩子拥有自由表露自我的空间。

无标题.png

远播教育集团副总经理、远播教育平台事业部总经理白雪以《多元升学规划:陪伴孩子走好每一步的关键选择》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她指出,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与升学信息的不透明。面对AI时代与人口结构变化,家长需拓宽视野,从单纯“刷分”转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与核心素养,并尽早规划多元路径,根据孩子兴趣与特质作出科学选择,在多元升学规划路上走好每一步。

论坛中还举行了乡村教师科教赋能战略联盟发布仪式与《未来教师的AI必修课:AI重构教学评》新书发布仪式,旨在推动教育公平与教师数字化转型。

全球教育政策、经济形势、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下,国际K12升学分论坛旨在解析不同留学国家的升学政策演进与路径逻辑,剖析不同教育体系下的人才评价标准,帮助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锻造立足未来世界的核心能力,助力家庭理解不同教育文化对成长轨迹的深远影响,在教育选择中做出精准、长远且契合个体发展的决策。

众多热门国际学校校长、国际教育领域的企业家和教育专家将齐聚一堂,聚焦当下教育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带来精彩演讲。

“初升高”阶段是为高考做铺垫、确立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阶段。国内初升高升学分论坛详细解读了上海各类学校的培养特色与教育理念,围绕中考命题趋势、学科改革方向、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多元升学路径与跨学段贯通等议题,分享前沿洞察与实践经验。

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专委会主任常生龙作《上海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趋势分析》专题分享。结合近期热议的《上海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常生龙提出未来教育的“新范式”,即上海高中教育正走向 “主干多元、枝叶繁茂” 的新生态,从“选择适合学校的学生”转向“选择适合学生的学校”。上海高中将从分层向分类转变,通过技术赋能以及改变价值导向、学校形态、评价模式、治理体系,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也应由成绩转为成长曲线,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让每一个孩子绽放独特的光芒。

原静安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书记高菲作《规划未来,从读懂中考政策开始》专题分享。她就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统一录取的三大录取方式,梳理了近五年中考政策改革;就家长普遍关心的普职比与录取批次进行科普,带来准确信息和解读;结合详实的数据和丰富案例,带家长读懂最低投档控分线、录取分数线,并了解志愿填报的重要性。由此,家长对中考政策形成了清晰的系统认知,未来能更好地助力孩子冲刺理想的学校。

来自“新五虎”、新建校、特色高中、老牌民办校等多所中学的校长及教育者进行了深入分享。

 高中教育是链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枢纽阶段。高中多元升学分论坛旨在帮助家长们更全面、准确地掌握最新招生动态,科学规划高中三年黄金节点,围绕招生政策、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录取办法等方面进行权威解读,了解多元化背景下的升学规划策略。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副主任周江林作《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优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趋势》专题分享。他提出学科代表知识体系,专业是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载体,二者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专业布局受学科逻辑、市场逻辑、行政逻辑的三重影响,未来将向智能化、融合化、个性化发展,双学位与微专业将不断升温。高校将重新审视教育价值,提升自主设置与质量保障能力。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协同机制将会逐步成型,共同推动供需匹配和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社会奠基。

多位来自985高校、新型院校、中外合办院校的代表倾囊解惑,探索高中多元升学规划方向。

在数智时代,全球教育与人才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出国留学分论坛聚焦海外留学申请的最新趋势,依托最新留学申请大数据,为学生与家长清晰勾勒海外名校申请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路径。同时,论坛深入探讨职业发展规划等关键议题,启迪学子在全球视野下实现自我探索与长远成长。

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发表《学业、职业、事业——中国留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精彩演讲。他指出,中国留学发展呈现“质量稳定、多元分化、质量提升”新态势。他剖析了当代留学生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国际关系不确定性、经济成本压力、跨文化适应困难及职业规划薄弱等核心问题。他建议学子提前打好语言基础、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坚守学术诚信、及早规划职业,最终将留学收获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实际价值。

各位海外高校教授、院校招生代表、一线教育研究员、资深留学规划师分享实战经验,为远赴重洋的求学者打造全方位的留学规划指南。

伴随教育全球化的演进,国际升学步入多元化时代。大会精准对接留学家庭需求,深耕细分教育领域,特设艺术教育分论坛、日本升学分论坛、香港升学分论坛、德国升学分论坛、IEIC牛剑培养策略。

教育资源互动专区 赋能孩子成长 。本届大会聚焦数智教育发展,现场设置多处机器人互动点位,让参会者从踏入会场起即体验“数智赋能”教育的真实魅力。现场特设VEX AIM人工智能机器人展区,帮助孩子零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激发青少年对智能科技的无限好奇。

在国际教育资源体验区,120余所学校荟萃于此。包括上海热门学校、国内高校(985/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海外名校、国际本科项目及智慧教育成果,覆盖学生生涯发展全龄段,参会者可以面对面交流解锁最新教育资讯。现场贴心设置了 “全流程1V1定制服务” ,由经验丰富的生涯规划师坐镇,让全球升学规划更清晰高效。

大会设置多项特色活动,包括留学专场解析、创新课堂演示、名校模考联考等多元项目,为教育全面赋能,在多元共融的教育氛围中,打造全方位一体化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本届IEIC大会联合国内众多媒体平台,由新浪网、腾讯网、爱奇艺、搜狐网、中国日报中文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教育壹周刊、新时代周刊、中国教育在线等多家媒体共同呈现。

无标题.png

至此,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圆满落幕。作为教育界一年一度翘首以盼的思想盛宴与交流盛事,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全球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凝聚智慧的平台,推动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

 多年来,IEIC始终勇立潮头,行进在时代的前沿,坚守教育初心,致力于探索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与新范式。

        本届大会由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职业教育与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指导,远播教育集团主办,并获得上海梦想成真公益基金会支持。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7400;累计访问人数:9838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