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李广学:高效教学的20个思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9-11 点击数:3479

1、什么是“效能改进”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特点是:以德育人,科学树人,注重实效,讲究效率。提倡“高效教学”,减小无效劳动。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这就是“效能改进”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上课的可测评量是:①问题提出;②思考时间;③教学环节。课后的可测评量是:①作业设计;②批改方式;③反馈时间。

2、教师要有教案,学生必须要有学案吗?

思考:老师要有教案,充分发挥主导性;同样,学生要有学案,充分发挥主体性。

学生要在预习和复习中,学会“提出问题”。问题要提得好,能抓住关键和要点。变被动地听课为主动地听课。有整体的教案,也应当有整体的学案。

3、一节课40分钟,平均可以学习多少知识?

思考: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克服难点。

一节课仅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目标是相当“有限”的。一节课平均可以学520个组块,1个产生式。少则得,多则惑。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4、“知识”分为几大类?“教学目标”只能写出哪类知识?

思考: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①外显的编码化知识(事实知识、原理知识);②隐含的经验类知识(技艺知识、人才知识)。

前者,可以言传,通常理解为狭义的“知识”;后者,难以言传,只能意会。教学目标,通常只能写出可以言传的知识;而只能意会的知识是无法写出来的。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之中。分清两大类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5、知识与技能有什么不同?应该作为“一基”还是作为“双基”?

思考:“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知识重在逻辑性,技能重在操作性,两者有明显不同,是有差异的。

这里的“知识”显然是指狭义的知识,是可以言传;而“技能”,靠体验与感悟,难以言传,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有意和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是显性目标还是隐性目标?

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难准确地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维”。

如果硬性要求每一节课都要写出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常就只能“贴标签”。形式主义地贴太多标签,教学效率必然降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是“隐性”目标,而不是的“显性”目标。分清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分清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

7、什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提出问题和思考时间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出好的问题,引起积极思维。

一节课内,提出多少问题为宜,要研究,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思考”、“愤悱”的时间多长为宜,要研究,时间长了不好,时间短了也不行。

8、教学效能测评的两大要素是什么?教学中可以测评吗?

思考:教学效能的测评有两大要素:“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

问题提得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时间控制得好很重要,时间多了或少了,教学效率都不佳。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教师要掌握好上课每一阶段的时间和节奏。

9、基础教学中,每一节课可分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多少时间?

思考:在基础教育中(19年级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7766;累计访问人数:8371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