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新华网消息)随着各地二本高考录取工作接近尾声,不少落榜或低分考生及其家长开始关注起一些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些项目以“国内名校、国外大学、低分录取”等为关键词,表示学生在国内、国外两所大学完成相应时间的课程,通过考核可获得中外两所大学的双学士学位。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外合作项目招生简章避重就轻、项目设置突然变动、学费涨幅相对较高,不仅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体的办学信誉,也为报读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埋下重重隐患。
广告避重就轻,内容难经推敲
“该项目是学院与多所海外知名公立大学合作的品牌项目,双方互认课程,通过异地教学,毕业合格者可获得中法教育部承认的学士学位”“本项目通过学科专业的复合型设计、中外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创新,培养出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强,海外留学优势显著”……近期,不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通行招生简章用语,为考生许下美好愿景。这样的承诺看似为出国留学降低了门槛,但记者调查却发现,这些招生宣传不但夸大项目合作方的美誉度,而且过度强调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
重庆籍学生余浩2009年以理科656分的好成绩考取了中央财经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当时就是被学校招生简章上的专业描述吸引了,‘2+2’的培养模式,后两年可以去澳大利亚‘名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