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演进和发展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00多年前现代大学兴办模式自西传来,民办大学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担纲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主力。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民办大学。该校创办的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在学术研究上独树一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其法学教育更是饮誉海内外,享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美名。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法学专家,大多与东吴大学法学院广有渊源。创办于1919年的南开大学,更是中国民办大学之翘楚。抗战期间,该校流亡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西南联大8年,大师云集,前后任教的300余名教授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顶级专家。西南联大师生中,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工程院院士12人。毕业生中,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等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1952年,在高等院校大幅度院系调整中,民办大学全部被并或被撤。曾经风光无限的民办大学自此成为过眼云烟,辉煌不再。直到改革开放年代,销声匿迹30年的民办大学才东山再起,重登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目前全国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大学698所,总在校人数达500万之巨,每年为社会输送数以百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外资与民营企业能战能胜的生力军。时至今日,民办大学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借改革开放之春风,经过30多年的飞跃,一大批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的民办大学脱颖而出。这些优秀的民办大学积极寻找差异化定位,盯准集群化发展,贴近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并保持动态的衔接,致力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
二、当代民办高等教育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行为不断规范,办学声誉日益良好,一批有特色、质量高的民办高校正在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复兴,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光添彩,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添砖加瓦,为中国政治生活的进步增加亮点。民办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也为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了力量。
(一)激活高教体制的改革创新,形成高等教育办学新格局
民办高等教育的诞生和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教育体制和教育格局,改变了经费来源单靠政府拨款,办学由国家包办的单一模式,调动了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充满生机活力的多元办学体制,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民办高校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将市场意识、资源意识和投资意识引入办学活动,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获取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办学效益的最优化,也为公办院校在经济转轨时期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