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与路径选择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6-29 点击数:5784

                            中国教育先锋网 吴华

     我们谈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我想应该从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地位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经济理由。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包括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讨论它的间接贡献,但是在直接贡献方面也是极其重要,大致的比例相当于我们投入到教育当中的经费。如果按照全国的水平来看,在2003年就相当于3%,美国比较高,是在7.5%至10%左右,这就是直接贡献。这一点在我们传统教育经济学课本里面是加以否认的,显然在理论上需要重新认识和改进。它对经济增长贡献第二个方面是对就业的贡献。在99年扩招以前,我们在校学生大概是690万左右,到了2003、2004年招生以后,在校学生达到1900万左右,这样一个增长,它意味着我们为劳动力市场减轻了1000万以上这样的分流,减少了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这样一个就业压力的贡献相当于降低了城市分级失业率3个百分点。我们知道就业的问题是国家、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非常迫切的问题,特别是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第三个方面理由就是如果跟前面两个理由相比较更为重要是我们关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它涉及到我们国家的长期战略安全,而这一点常常被我们的决策部门,为我们的社会公众所不识,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短期的作用。从我们国家长期来看,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我们的生存空间是严重不足,这个生存空间的不足,它意味着我们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严重不足的,这种人均资源占有量特别突出表现在基础的生存资源。比如说水资源、土地资源都是严重不足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它需要全面的提高我们国民全球就业能力,这种全球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为我们解决我们国家的生存空间问题。提高全球就业能力,它具体来说是跨国就业和跨文化就业,在这一方面是严重的依赖于我们高等教育发展,严重依赖于我们全体国民的学历水平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面,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客观地判断我们高等教育发展它的价值以及我们应该选择的政策路径。

    按照这样一个设计,我们现在的设想,我们现在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严重不足,我们现在达到19%至20%,在校生是2000万左右,但是这样2000万左右这样高等教育规模还不能够承担起我刚才所说的完成我们国家长期战略安全这样一个任务,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发展。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它的目标应该是在2050年前后,我们在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应该达到45%以上,甚至可以更高。按照这样一个设想,包括我们现在这样一种招生人数,在2010年前后,我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该达到25%,按照十年每年一个百分点往上递增,到2050年前后也就是可以达到50%的毛入学率,这样的扩张也就是说要在我们现在的基础上面,还需要继续扩大3000万的在校生。3000万在校生的扩张,是我们现在公共财政它所不能支持的。按照前面所说的,以及我们对高校投资建设运行过程当中一般成本的考察,我们兴建一个高校基本投资是一个学生10万元左右,人均一分地来考虑还要超过近50万亩。按照运行经费人均是1万元左右,实际上现在已经超过1万元,如果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来测算,我们3000万在校大学生的增长需要增长3000亿,这是我们财政不能支持的。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我们必须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这是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第一个理由。

    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第二个理由是公办高等教育体制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这个问题近50多年的历程已经暴露无遗,我们看到各种冷漠、僵化、腐败,都有可能在公办高等教育体制当中出现。并不是说民办高等教育就没有问题了,民办高等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吹牛”,但这是被逼无奈,可以说是逼良为娼。因此我们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有两大理由,第一大理由是财政上面、效率方面的问题;第二方面就是在体制方面,我们民办高等教育他可以为我们整个教育体制带来新的变化。公办高等教育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教育思想的贫困,这种教育思想的贫困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公办高等教育或者说公办教育它在制度设计方面是做为公共产品,做为公共产品的设计理念导致它一定是走向平庸单调,这不仅是中国的情况,而是全球大体如此。(2)公办高等教育或者是公办教育是少数人动脑筋,让多数人干活,这样一种设计是不能够有效利用分散的知识,而分散知识的有效利用是保持经济或者是保持任何一种社会活动具有活力的一种基础,因此公办教育或者是公办高等教育在这一方面必然走向单调和平庸。(3)公办教育的效率,在文化上的定位,更多是做为职业管理者,这种职业管理者又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它不能够为学校建立一种稳定发展的预期,因此公办高等学校通常不能建立稳定的文化传统。

    回顾50年来我们公办教育系统有没有产生任何伟大的教育思想,这在全球都是如此;因此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是社会必然的选择,尽管公办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在义务教育领域它对推动义务教育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的优势只是在于它会迅速聚集起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实现,而在管理方面其他方面,它的优势完全不能够得到证明。有了这样的考虑,我们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需要选择以下三个途径共同发展。

    1、发展目前传统意义上的民办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现在是在170多所,有学历授予权是178所左右,这样一个规模当然是不能够承担我们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任务。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民办高校,这些民办高校其中有接近400所已经被教育部一纸文件判了死刑,也就是从事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学校,还有剩下600所学校势力也是不能跟前面100多所相比,所以现在民办高等学校他们是无法承担我们所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历史重任的。

    2、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独立学院,这个结论应该说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和不在座的很多人的观点都是相左的。但是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有新的看法。你为什么要抨击独立学院?就是因为独立学院比你有更强的竞争力,比你有更强的竞争力是什么意思?就是老百姓更喜欢它,老百姓更喜欢它而你要抨击它,就是反对老百姓,你反对老百姓肯定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反对独立学院,而应该反对不公正的这样一种发展独立学院的政策。对于其他的问题我认为也需要政策区分独立民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教育,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关系。所以我们在第二个方面还是要继续发展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现在已经有233所,加起来应该有400所左右民办高等学校。但是这400所左右民办高等学校还是不能够承担,或者说不能够完全承担我们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寻找新的途径,这个新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公办高校的改制,公办高校大概现在是1000多所,进入“211工程”的在100所左右。各省大概有若干所省级重点学校,这样加起来也在400所左右,除此以外接近600所是普通的,也就是没有进入三本以前的学校,这些学校应该是我们进行公办学校改制第一群体。这些学校改制以后再对省属的高校或者是重点高校进行改制,然后直至对所有的公办学校都要进行改制。这样,大致上在2010年前后,民办高等教育的学校数量达到30%左右,到2020年前后达到50%左右,在2030年前后达到80%左右,到2040年达到90%左右,到2050年达到95%左右,剩下的或者是按照我的判断,应该是只要剩下极少数的公办高等教育由国家来进行拨款,即便如此他们也必须进行法人化的改造,强化他们的法人主体地位,强化他们的学校自治的性质。

    按照整体政策的设计和所做的路径的选择,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着力进行政策方面的设计和政策方面的推动。(1)在大的方面是扶持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2)规范独立学院的发展。(3)推动公办学校改制。具体做法上面对民办高等学校提供普遍的财政资助,我们现在对民办学校或者是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远远落在国际通行惯例后面,几乎对民办学校没有财政资助,这样是严重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严重违反我们《宪法》的要求。为什么政府要对教育提供资助也两大理由:每一个公民都要接受这样的服务,这样的公共产品,所以政府为教育买单是他所做的最有意义的公共产品的服务;第二我们讲教育具有外溢性,这种外溢性使得自己所得到的好处不能完全拥有你投资的好处,别人社会也能得到这样的好处,但是这样两条并不意味你在公办教育或者是民办教育有所变化,所以给民办高校提供财政资助是天经地义,不提供资助是有违社会价值。

    第二是放松市场管制,我们现在教育部对民办教育市场准入给了种种的管制,比如说民办高等学校要想获得本科学历的授予权是难上加难,在这一方面我们如果放松市场管制,我们有一个担心,认为这些民办高校就会乱发文凭,但是所有的公办高校他们的文凭所谓由教育部统一监制的文凭都和清华、北大都一样吗,既然公办学校都有差异民办学校还要统一吗。所以我们要放宽准入的管制。

    第三我们要取消招生计划,我们现在的招生计划打着宏观调控的旗号,实际上我们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背景下面,我们的高校它在市场约束下面,自然会有一定的约束,而且通过充分的竞争,这种约束会变成他们的自觉的行为。比如说刚出现独立学院的时候,独立学院的收费都在1.5万元左右,第二年我们独立学院的收费就自动下降,这并不是政府要求他下降,也不是他愿意做好事学雷锋,而是市场的压力迫使它自动下降。

    第三个方面,尽管我们取消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2228;累计访问人数:8317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