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政策法规 > 教育法规

政策法规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8-31 点击数:7129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上海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制定《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序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育,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创新进步的源泉。教育成就未来。

      上海教育历经百年积淀,伴随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持续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显着改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基础教育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和培训普遍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关注和保障。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教育改革试验深入实施,教育开放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教育发展,教育活力不断增强。上海教育在提高市民素质和促进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上海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全社会尊重人才、重视科技、支持教育的良好传统,得益于坚持建设与一流城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的执着追求,得益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教育发展之路的坚定信念,得益于上海几代教育工作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辛勤耕耘和创新探索。

      上海教育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理念、服务、质量、体制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薄弱之处,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重“育分”、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教育投入总体不足,政府统筹指导能力还不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学校办学自主权尚未很好落实;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较弱,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城市的功能定位不相适应。

      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经济政治将处于深刻变化之中,知识竞争和创新驱动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上海将着力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对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诉求也更趋多元和多样。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上海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四个中心”创新发展的新目标,建立在发挥人才优势这个核心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人力资源建设,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改革创新教育,提升上海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未来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育人为本,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求未来上海的教育,更好地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从校园莘莘学子到所有继续学习的成年人,关心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社会各个群体的发展需求,提供更为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努力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求未来上海的教育,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着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显着增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高水平优秀人才。

      上海教育担负着光荣而崇高的历史使命。上海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增强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支撑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创造上海教育新辉煌。

      一、总体战略

      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体现上海特点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施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

      在推进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促进公平、追求卓越、推动创新、服务发展”的工作方针。

      1.促进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为宗旨,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发展。

      2.追求卓越。确立现代教育理念,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水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3.推动创新。坚持解放思想,率先实现教育体制和发展模式创新,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与人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4.服务发展。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研、产业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上海教育在服务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和全国中的重要作用。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努力使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1.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和全社会得到广泛确立,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学校与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全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人人学会终身学习,终身享有教育机会。

      2.形成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创新方面领先,教育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各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着提高,整个教育体现和谐、灵活、多样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新格局。政府教育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教育改革发展,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区域教育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教育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活力和教育效益不断增强。

      4.形成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布局。教育发展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适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衔接,与城市功能定位布局相匹配,教育资源配置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到2020年,全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9%;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公平及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和均等化;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教育的选择性、优质性和特色性更加明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渗透;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5200人,建成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高质量的特色高等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左右,基本建成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提高,小学建网学校比例达到100%,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市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25~6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达到47%,建成面向全民、伴随终身的教育体系。

      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09年

    2012年

    2015年

    2020年

    1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5.5

    97.0

    98.0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5671;累计访问人数:61907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