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余年初:民办教育因何存在,又何以长存?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12-28 点击数:2687

     改革开放四十年,民办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

 

    如果仅从数量上统计,民办教育蔚为壮观,但数量上的多少并不能说明我国的民办教育就有多么地强大,相反,数量上的历史性节点增长可能揭示了更多的问题。

 

    比如政府投入不足,还有法制力度不够,这些都是数量增长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法制建设滞后,还导致有些民办学校依附于腐败出生。不仅败坏了教育的名声,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均引来了众多对立的议论。有人强调市场配置的主导作用,建议政府减少干预;更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资本逐利会损害教育的公益本质,带来社会及政治问题。

 

    不错,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市场配置注定也会引发系列的公正、公平问题。市场经济不是放任经济,而是法制经济。在司法配置尚不健全的背景下,放开只能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且还要确保在国民待遇普遍保障的基础上实施。

 

    现实的情况是,就基础教育而言,外来务工子弟就学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学位整体供应不足,就读学校不少地方还会有专门的指定。由于城市化的急速扩展,地方政府本身的公益事业配套显然滞后,就城市居民的需求而言,当前学位总量也出现了供给不足的现象。

这些问题谁来解决?政府是否袖手旁观地等待市场的作用配置调剂?

 

    我们的孩子等不起,高昂的费用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担。教育权是国民的基本人权,政府投资和管理一旦缺位,市场肯定会兴风作浪。我们需要多元化的教育供给,但前提是必须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不管哪个国家,公办教育在总量上都处于绝对的优势,我们国家更要保证公办教育供给充足的原则底线。

 

    总有人说民办教育的发展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举办者以此诱惑政府,不少地方政府也因此想甩掉教育的包袱。这真是一个悲哀得叫人流泪的理由。财政首当其冲就要解决民生之急,没钱投入学校的建设要么是你地方政府无能,要么是你地方政府冷血。如果民办教育的举办者总是强调能为地方政府节约多少财政投资,我只能说这样的举办者不要也罢,因为这样的投资者根本不懂教育的责任,也亵渎了民办教育的本质使命。

    民办教育是为减轻财政压力而存在的吗?

    

    我承认我们的历史,某个时期政府确实有投入的压力,导致学位缺口巨大,也正因如此,民间资本看到了投资的机会。

 

    二十多年前,国家还没有专项的外来务工子弟的就学政策,地方政府举着GDP的旗帜一路狂奔。于是,一些或大或小的的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据我的了解,这一批民办教育投资者中,首先看到的是投资回报的效果,而非自我宣扬地那样急人民之所急,忧政府之所忧。他们客观地分担了政府的负担,但主观上还是资本属性主导一切。并非我有学历和文化歧视的心态,在这一批办学者中,有很多人自己都没读过几年书,他们不爱教育,也根本不懂什么是教育。在广东的某个地方,投资民办教育居然成了一门产业,不少搞工程的人还办起了教育集团。学校经营看似风生水起,学校管理深入了解触目惊心。教学质量、学生安全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更早一批以贵族学校的面目出现的民办学校至今回忆都无法让人忘记资本逐利的丑陋。九十年代初期,在广东,一次性收取几十万教育储备金的学校横空出世,扩展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想象,也揭开了民办教育沧海横流的大幕。南洋教育集团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好在历史大浪淘沙,那一批学校早已没有昔日的风光,存活到今天的也不敢再高呼起步时热血沸腾的口号。

 

    世纪之交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时刻,教育系统内部开始有了一拨人下海投资民办学校,“校中校”的井喷出现是当时最为瞩目的历史现象,举办者或参与者有退休的老师,还有退休的教育官员。这是好事,毕竟他们明白教育的逻辑,会优化民办教育的质量内涵。

 

    但是,不要忘记,他们依然没有摆脱资本逐利的枷锁。赚钱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体制外合谋是他们并未丢弃的手段。不必隐瞒,他们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恶化了教育竞争,还带来了新的系统性腐败。

 

    就目前的民办教育格局来看,这不是个别的现象。很多通俗定义的“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学校均是内外联手的产物,而且不能排除权力寻租的嫌疑。

不得不提教育与房产的跨界联姻,里面的故事欲说还休。解决小区居民就学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些地方政府直接将其化为公办不失为明智的决策。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更多的学校坚守着民办的属性,也就是牢牢地掌握在了资本的手中,典型的如碧桂园教育集团。虽然不乏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民办学校,但学费依然是居民不菲的支出。百姓难道没有意见吗?应该不是,只是无力回天不得已接受而已。

 

    为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上市做出硬性的限制性规定?肯定是社会资本的运作不得不让人警惕。

    

    笔者清楚地记得,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之前,不少机构就跃跃欲试收购民办学校,其目的不在教育,而在于资本市场的丰厚回报。几年前一窝蜂的培训机构的兼并和学前教育的打包整合都是出于一样的商业目的与商业逻辑。

 

    上市无罪,红黄蓝学前教育集团也正是因为上市引得社会有了更大的关注,暴露了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而促使政府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所以,在我看来,作为一个事关百年大计的事业,首先必须强调政府投入的充足和国民教育福利的兑现,且在法制规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踩踩刹车地对资本运作适可而止地限制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事缓则圆,毕竟政策还是留下了一定的市场空间。高中和大学已经全面放开,学前教育也留置了20%的空间。基础教育回归非营利性的管理,学前教育回归政府主导更有利于赢得时间让决策者冷静地思考。

 

    想起来有些失落。《民办教育促进法》重新修订以前无论是高等教育、高中教育还是义务教育都是非营利性的性质,修订后民办高中和大学教育可以选择营利和非营利性,义务教育继续维持非营利的属性,这本是历史的进步之举,却居然引爆了倒退的质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资本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在民办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有没有将营利和教育并行的民办学校呢?有。因为明智者深知,没有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就不可能有商业效益的最大化。

 

    在今天,也已经涌现了一批为教育理想而奋斗的民办教育家。有不求投入增值只求学校发展的办学,更有纯公益的捐赠办学。

 

    商业经营必须尊重教育规律的办学行为越来越得到了行业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可。当前的数量也许不多,但他们的认知和形象已然成为未来的召唤,也必将成为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主流。

 

    缓解财政压力必须成为过去时,弥补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定位不是民办教育行业发展的长久之计。敢于创新突破,丰富教育供给,优化教育结构才是民办教育走向未来的主旋律。

 

    雪莱说“一个人走向邪恶不是因为他向往邪恶,而是把邪恶当成了他向往的幸福”。

 

    教育,不是谁都能进来的公园;教育,更不是谁进来都能唱一曲的KTV。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是,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时代,举办者没有温馨的教育情怀,不敬畏教育文明的尊严注定会被社    会所抛弃,也注定会被商业的逻辑所否定。 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偷鸡不成蚀把米。



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共同体专栏作者,北师大株洲附属学校理事长

(民办教育共同体)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939;累计访问人数:6192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