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王荣华:反思比回忆重要,感悟比感谢深刻;时代变化再快,教育本质更需坚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8-26 点击数:3800

上海市政协第十届副主席、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说,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固然很大,但并不能颠覆教育的本质。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看清未来就必须具有把握趋势的判断、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复旦大学数学系,五代院士同堂成为教育科技界的一段佳话。育德育人育英才,是未来教育永恒的主题。师从复旦大学的王荣华先生对此深有感触。在第六届820WWEC教育者大会·开幕主论坛的现场,王荣华也为来自全球的教育者分享了自己对于教育、教育本质以及未来教育的理解。

 

第一次参加820WWEC教育者大会是受到赵启正同志的召唤,他说我在教育战线这么长的时间,820WWEC教育者大会,这个属于教育人的发声地应该要来。

 

启正同志是我很敬重的一位老领导,关心教育。他的报告、讲话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以及独特的文化视角,思想深邃、语言独特。

 

语言魅力是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启正同志的语言魅力包含在人格魅力之中。启正同志的新书《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不是教科书,胜似教科书。书中充满着智慧,面向世界,侧重案例,突出创新,举一反三。

 

对于我们今天820WWEC教育者大会有着学习借鉴的作用。本次大会的主题就是未来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智慧教育。

 

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唯变是真理

 

未来教育,是一个非常大、非常难的世界性课题。在教育领域一辈子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最难的是对未来教育的形式预判。

 

何为教育?最新的说法有三个:是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主政协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试点。这是十九大新的、权威的界定。

 

何为未来教育?我认为首先是终生教育、其次是智慧教育。

 

5年的社会科学院院长,让我进行过长期的智库研究。研究过去是相对容易的事,也可以通过描述问题、分析原因来研究当下,但难在开出有效的药方。而未来,是最难研究的事儿,因为它要预测、预判可能发生的事情。

 

我们不是算命先生,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世界充满了不确定。

 

 

当下,要沉下心来,不忘初心

 

看清未来就必须具有把握趋势的判断、善于总结的能力。反思比回忆更重要,感悟比感谢、感知更深刻。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超越、快速,并以此作为一个常态的标准。而今天我们不能再一味选择急进,不能为了超越忘了初心。

 

要沉下心来,感悟真正的教育规律。要准备为了探索教育真理而爬坡过海,跋山涉水。哪怕山高路陡,也不必在乎别人的评价,重在内心的追求、情怀的追求。

 

未来教育,我们要坚持三大方向

 

坚持三个面向

 

首先,未来教育一定要坚持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这三个面向,不能动摇、不能淡化、不能放弃。

 

培养时代人才

 

第二,十九大提出了新的任务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人才。过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培养建设的接班人。而未来,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这个新的提法不能被教育者模糊掉。

 

适应变化,担起责任

 

第三,要适应变化,要与时代同行。沧海桑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教育也在变。网络正在快速地改变世界,科技复兴颠覆传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但教育者在历史的坐标中、时代的大潮中始终都应该担起教育人的责任。

 

 

互联网,改变不了教育本质

 

人工智能从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改变着传统教育方式,老师可以应用更多的资源教学,教学方式更多元,机遇和挑战同在,互联网永远在线,实时互动,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

 

因此终身学习越来越重要。

 

重器、重术、更重道。器是工具,术是技术,但不能轻道——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固然巨大,但不可能颠覆教育的本质,这是道。

 

未来教育对于教育者的要求要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好的教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复旦大学数学系,现在是五代院士同堂,这成为了教育科技界一段佳话。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仍然要重视好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教育?

 

就是永远把学生超过自己当做天经地义,当做终极目标来追求,并以此而自豪。

 

中国有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精神。师生关系是好的教育应该坚持的,所以教育是以心养心、是从心开始。

 

在互联网时代关注公益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精神信仰、人品、人格地塑造。教育者要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打好人生的底色。善,培养德行。善对人生、善对他人、善对社会,要有同情之心,要有怜悯之心。要美人之美,天下大同。

 

未来教育同样也是灵魂的教育,育人育德是未来教育永恒的主题。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6762;累计访问人数:6212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