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周满生:基础教育国际化助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6-11 点击数:5990

 第二届国际化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博览会最近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出席领袖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助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主旨演讲。

在演讲中,周满生讲述了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重点把握的五个方面:

第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要强调国际理解教育,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做准备。把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的理解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世界公民”是不科学的。基础教育国际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第二,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区域国际化探索。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尤其在发达地区有强烈的需求。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实现了初步均衡的区域。进一步走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宏观、微观层面政策的国际化导向,建立扩大开放的创新环境;教育质量、教学效率、质量评估等标准的国际化;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改革课程内容,促进跨文化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学校不应将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强调国际化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要重内涵、轻形式。引进的课程要适度整合,不能无底线整建制全盘引入。国家规定的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课程绝不可少。要处理好与统编课程的关系。

 第五,把提高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放在核心地位。教育国际化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出了新挑战。对学校校长的领导力也提出了挑战:一定要认识到基础教育国际化不能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要全体教师参与。每所学校要有一套系统的培养教师参与国际化课程的方案。

二、国际化视野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宣言》中提到: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

其中,创造力的培养是核心问题。研究表明,创造力并非是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特殊才能,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潜能,通过教育为人才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参考国内外的经验,周满生提出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第一,基础教育阶段需对学生的创造力给予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这一阶段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力度,如果等到定型以后再进行培养,提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第二,要重视学生知识基础的构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学习基础课程,在基本知识和技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要让学生明白,学校是一个提出问题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的地方。

第四,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12条策略中,讲到了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作用。教师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向现实性转化,也可能阻碍其发展。

第五,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决定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程度。

第六,强调训练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

第七,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学校教育的是完整的学生,评价的也应该是学生的完整表现。因此,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第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美国佛兰西斯·史莱格教授研究了美国人是如何在创新上取胜的。他认为,美国人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和数学菲尔兹奖数量,与美国总人口规模相比极有优势。其原因是向最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了特殊课程。

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受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要从跨文化的全球视角,深入了解国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从而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要帮助学生确立新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生活实践和科学探索紧密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民教大家聊)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6753;累计访问人数:6216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