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引导校外教育提供个性化、补偿性教育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4-29 点击数:2920

●一些地方的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即学生的学籍在学校,但学生不到学校上课,而是到培训机构补习。

●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内教育出现了思想错位、相互掣肘的现象。

●此次专项治理行动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校外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而是引导整个校外培训行业成为校内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消费者提供多元教育服务。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此后,北京等七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向社会发布专项治理方案,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进专项治理工作。近日,在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促进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学者就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校外培训乱象

 

“校外培训机构在中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原因在于校内教育资源紧缺,存在严重的择校择班问题,基于此,家长希望孩子从校外教育中得到一些补偿性、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来应对校内教育的不足,这是校外教育存在的价值。”417日,在中国教育学会“促进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高峰论坛”上,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如是说。

 

在吴颖惠看来,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是学校主流教育的一面镜子,两者是相伴相生的关系。

 

但近年来,一些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非学历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超前教育,不断攻陷校内教育的“主阵地”,成为一大社会怪象。一些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老师已经习惯了孩子们提前预习、课后补课的现状,一些原本在正常教学大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经常随便教教就算了事。而学校老师则反映,校外培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正常上课反而精力无法集中,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薛二勇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的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即学生的学籍在学校,但学生不到学校上课,而是到培训机构补习,“对家长来讲教得快就是好,宁愿花钱也要上校外培训。”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2亿,中国教育学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参加过校外培训的学生为1.37亿人次,这意味着,半数以上的在校中小学生曾参加过校外培训。

 

除了校外教育的“大跃进”“喧宾夺主”,培训机构的天价收费、发展不规范也成为社会诟病的主因。“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收费以每天递增的速度上涨,收费越来越贵。”薛二勇提及另外一个数字:“还有一个数字让人忧虑,据不完全统计,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中,证照齐全的比例不到20%,这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直接表现为:机构违法违规成本低、教学质量无保障、价格机制混乱、聘用的教师无资质、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流动率过高、教学无保障等”。

 

吴颖惠也列举了校外培训的诸多乱象。比如门槛低,一个刚毕业的、没有任何教师资格的大学生就可以招生办班;培训机构运营成本较低,只要有一间房子,甚至不要房间在自己家里就可以进行,达不到办学场所标准;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无论是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大学生都可以,导致在培训机构就业的人非常多,号称“培训机构解决了就业的人数,比正规学校还要多”。



错位发展不能思想错位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表示:“民办教育应该是公办教育的补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反对培训机构的超前教育、超常教育。”他认为,这种超常、超前教育是无效的,他举例称,中国孩子的数学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到了高中,“我们高中生的数学水平比美国高中生要高,但世界上前100名数学家里,美国占了八九十位,我国却没有。这也说明超前教育是无效的。”

 

论坛上,吴颖惠表示,校外培训机构和校内教育出现了思想错位、相互掣肘的现象,“越是正规教育禁止的事情,越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点。如校内减轻学生负担,校外就搞超前教学、题海战术,增加学生负担;校内实施素质教育,校外就开展应试教育,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当前校外培训机构出现了种种乱象和不良行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干扰了中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游森认为。



谈到当前校外培训机构井喷式增长的成因,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使用了“复杂”一词,“表面来看是因为一些培训机构迎合、抬高了学生和家长对升学应试的预期,加之部分培训机构与学校联手招生导致。但深层的原因是公办学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在李剑萍看来,校外培训机构井喷增长的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年阶段、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心理焦虑。如果要缓解这一现状,李剑萍认为还需要深化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校外教育要回归育人本位

 

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将针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及竞赛活动的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规范整顿;3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专项治理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这被称为校外培训机构史上最严“整治令”。

 

那么整治,是否意味着取缔?

 

“此次专项治理行动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校外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也不是简单地禁止校外培训机构涉足基础教育学科类培训,而是通过提高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引导整个校外培训行业成为校内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消费者提供多元教育服务。平稳有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和谐有序发展,提供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选择性的、补充性的教育服务。”游森在会上表示。

 

游森认为,从长期趋势来看,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边界将进一步明晰,高利害关系将进一步切割,校外教育将回归本来的角色,既发挥支撑优势,更多侧重在对学生综合素养拓展的教育和培训。

 

吴颖惠表示,将校外教育正式纳入到教育管理体系,这样会遏制校外教育的无规、无序发展,规范治理校外教育不良办学行为,这是今年一个政策的走向。

 

“校外培训不能代替学校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提供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不是搞学科成绩。当然有的孩子需要这些,也是可以的,但一定不是以这些为主。”薛二勇说。

 

在薛二勇看来,只要找到自己的发展立足点,并与校内教育不相冲突,校外培训机构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加强监管的同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自身也应该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当前特别要注意不要夸大宣传,广告满天飞,忽悠成习惯,社会各界也要推动教育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素养,引领学校教师家长按照教育规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帮助学生合力选择适合的教育。”游森建议。

(人民政协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8290;累计访问人数:6185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