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专家:教育改革如何找准切入点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1-24 点击数:2378

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颁奖暨创新成果展示活动1月20日在京举行。活动内容精彩纷呈。教育名家、省厅厅长、局长和校长们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继上午的颁奖典礼和主题报告之后,下午,获奖嘉宾代表进行了精彩的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分享和对话活动。想知道这些优秀案例有哪些独到之处?快来看看这些教育创新亮点吧!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化江苏教育改革创新

关于对江苏教育下一步改革的思考,需要重新认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新的内涵是什么,五个更加注重:第一,更加注重科学理念的普及,什么是科学的理念?概括起来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更加注重丰富办学资源。希望更多的类型,更多的品种,而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上的由老师传授的教育资源。第三,更加注重发展性政策体系,换句话说就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四,更加注重贴心的服务,教育是人和人的交流,不能是冷冰冰的。第五,更加注重引领社会的精神文化风尚。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在未来30多年的时间里,是要建设教育强国。要建设教育强国,那就要有教育强省,对于江苏来说,我们建设强省应该抓什么?要抓“四个进一步”。第一,进一步巩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第二,进一步张扬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第三,进一步彰显每一索学校的特色;第四,进一步激发教育的发展活力。

通过五个措施实现:第一深化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第二深化资源配置改革,重点是补短板破难题;第三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重点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第四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破除壁垒。第五深化服务发展机制改革,重点是产教融合、优化供给。核心是落在教育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对接上。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创新实践

今天主要讲讲上海在这三个点上的一些做法:

第一,严把教师入口关。所有上海新任教师,不管是高校的教师还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全部要经过一个见习的实践培训。注重四个能力的培养: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研与专业发展。同时针对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教师制定学习任务包,这些最后落地都是一些指导性的手册,或者具体的教材。

第二,引导团队发展,促进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我们搞了一个中小学幼儿园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基本上是跨校、跨区来组建团队,年龄主体人员是中青年教师,但是会有有资历、有经验的教育家做指导,同时会带一批年轻教师做分工团队的角色,共同鼓励中青年教师开展教研,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能进行更深度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深度、广度和跨学科的能力。

第三,是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的“双名工程”。“双名工程”一开始针对教师和校长分别建一个基地,由一个老教育家主持,后来双主持人主持这个基地,手把手对学员进行培养,这样带起了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在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的评选任用当中,以他们为龙头,带动优秀校长、优秀教师流动,特别是向郊区和农村学校流动。目前在郊区的农村学校起到了非常好的带领和示范作用。

 

山东省教育厅正厅级巡视员张志勇:

解决大班额的创新工作机制

这几年我们着眼于解决乡村弱、城镇挤的问题,实施了“一体两翼”的双轮驱动战略,就是我们破解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用两个轮子推动它,一个是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一个是城镇解决大班额工程。

解决大班额问题,特事特办,综合施策,用好存量,扩大增量。我们提出了给人、给钱、给地的三大政策。怎么统筹这个问题,一县一策,市域统筹,以县为主,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人口变动的趋势推动大班额的解决。

推动规划落地,我们自己先切掉了退路。我们公布了各个县委、县政府报上来的数字,你需要投多少钱,划多少地,全部公开,切断退路,背水一战,必须解决,向人民群众做出承诺,这是我们的工作策略问题。

破解教师教师编制问题,我们采取用达不到标准班额的班师比合编,用两个5%扩大蛋糕增量。育龄妇女多的,增加5%的机动编制;乡村教师不够,增加5%的变动机制,机动编制先利用起来,5年再还给你。一下子增了9万教师编制,把超编的帽子彻底甩掉了。

解决地的问题,没有土地,我们就从每个县的土地指标里要那个指标出来,全部用省国土资源厅一级保障土地统筹解决。这次解决大班额过程中,我告诉大家每一个学校的新增土地都是省国土资源厅单独下达的指标。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

以“更好的教育”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

在当前这个新时代,乡村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怎样建设教师教育和教师进修,我们出台了一个开放型教师实践活动计划。把教师教育和进修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乡村老师,把乡村教师培训的研修和课程计划交给市场,提供乡村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让它更多元。到底哪些东西是可以提供给乡村教师的,第一批动员了市区级的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每个人把自己可以开课、可以推出来的继续教育和研修的资源贡献出来。2017年下半年我们把供给的群体拓展到教育系统之外。这样调动的不仅仅限于所谓的主科或者短期学科,各个学科都有。教师的核心素养和教师的关键能力,怎样围绕这方面提升加固,靠专家和传统的课程体系不行的,必须开放。

关于乡村教师补助计划,我们想它不是给乡村教师发工资的事,而是落实中央的精准扶贫计划,是乡村教育的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问题,这个钱真的到位之后带来乡村教师腾笼换鸟。所以认清这个问题之后,把它实施的切入点和力度,精准定位在乡村教师,我们还扩大到乡村的镇区,同时北京还有山区。同时又有意识地把额度拉得特别大。以前补二三百块钱就行了,这次补到工资翻倍。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乡村教师岗位质量的提升和腾笼换鸟产生结构的变化。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推进区域合作发展

现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觉得要进一步把联盟的作用向深度、向广度拓展,现在我们已经把西迁精神传承发展,与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密切结合。

习主席在今年的元旦贺词里讲到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风险、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在思考怎样继续弘扬西安交通大学的传统,服从国家的安排,听党指挥,服务于国家大学。

60年前我们完成了西迁,现在进一步要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建设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举措,就是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还有西安交通大学要建设的新校区,我们叫做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把我们新的校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留学生中心共享的中心,打造西部的人才高地、科研共享的高地,进一步服务好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一带一路”的建设的发展,这个方面有相应的举措,现在已经有159万平方米的建筑完成,预计2019年完成内部装修就可以使用。希望我们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中继续发挥作用,能够支持西部大开发,能够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蒋家平:

精准扶贫的“大别山道路”升级版

安徽农业大学抓住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这个体系,着力打造大别山道路升级版。我们主要内容是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和建立教学的融合,科技推广和精准扶贫的融合,探索“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模式,建立教学、科研、推广、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延伸教学课堂,实现育人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

一是校县合作的共建模式,“一站一盟一中心”。 “一站”是综合实验站,“一盟”是校企联合的现代农业学研联盟,“一中心”就是校企联合成立的农业技术推广合作服务中心。通过“一站一盟一种新”的建设,打造了一体融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基本上就是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是在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下,行政主体、研发主体、推广主体和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四方共同组成了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联盟。

二是构建协同教育的模式,利用综合实验占平台把学生的创新实验、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拓展到基地,把学校、课堂和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是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通过我们高校优势结合,打通科技成果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现在在贫困地区投资5500多万元,和县区合作成立76个农业主导产业产学研联盟,扶持了茶叶、畜禽、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等特色产业,对安徽省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的脱贫致富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教育教学创新的综合实践

我们的课程观就是以人为本,创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个性化成长,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兴趣的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时代全面育人课程体系。简单说,我们的课程观,育人是根本,从构成来说是立体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相连接,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相连接。

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和兴趣发展,打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新时代的全面育人课程体系。世界是在不断变化,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具备为复杂人生求解的能力,培养学生决胜未来的关键技能,锻造学生人格使学生具有决定性的人格优势。

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三个层级,从学生的发展维度和课程的服务体系,以及课程的空间维度来构建课程。从学生的发展维度构建了基础课程、发展课程和高端课程。从课程的服务体系维度,我们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个性课程。从课程的空间维度构建了校内课程、跨界课程和云课程。

我认为一所学校要有特色,但不能只突出特色不突出综合,基础教育重在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综合的方面,让学生各取所需。所以要科学合理、文理兼容。个性化发展要照顾到它,所以丰富多元。我们构建了纵横开合的体系,纵就是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培养体系。“横”就是注重跨学科学习、跨领域、跨文化学习,现在学校壁垒打开,原来得分科学习是工业化时代为特色的教学模式,现在看很多的创新都不是分科创新,交叉创新、跨界创新,逐渐要有分科教学走向综合教学。“开”就是开放的视野,学习空间和学习机制要开放。“合”就是课程的聚焦,立德树人。

 

【对话:区域教育创新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哪里】

主持人:刘华蓉(中国教育报刊社质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编审)

我们十九大报告在最后出版定稿的时候有6个修改的地方,其中一个修改的地方关于教育。增加了6个字:深化教育改革。怎么深化教育改革,离不开我们的学校和区域教育实践的活力。今天的对话就请我们获奖的五位区域局长围绕区域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话。

有一位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们怎么撬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这个巨大的地球,我们不仅需要一个支点,我们还需要一个长长的杠杆,需要在哪里着力,在哪里撬动,还需要到底谁来发出动力,而且把杠杆撬起来以后,需要保持杠杆持续的撬动,有动力之外还要有动能。今天请五位局长围绕我们的案例来讲一讲你们的思考。

刘华蓉(中国教育报刊社质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编审):请问赵局长,找准切入点的时候有什么建议?

辽宁省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赵仁君:

区域性教育改革要抓准目标和问题

区域性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个是目标导向,另外一点就是问题导向。我们教育在发展当中要朝哪个方向努力,达到什么目标,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我认为这两个是切入点。在区域性的教育改革中,改革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从顶层设计从上到下的。比如说这次设计的课后服务,我们根据用户导向在区域上先抓住了弹性离校的关键点,实施多个着力点,解决了孩子们课外负担重的问题,孩子外面补课、老师课外上课,现在回归学校了。在外边补,孩子们提早放学之后家长接不了,不但不安全,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所以一策多举,实现多个效果。顶层设计的时候,在区域性推进教育改革上一定要考虑这种效果,真正地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

我们开家长座谈会的时候,家长讲,每天晚上五点半,孩子在车上跟他交流一天的学习情况的时候,家长心里是幸福的,这就是幸福感。

刘华蓉(中国教育报刊社质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编审):中国教育界有不少教育战线成长起来的局长,也有不少跨界的局长,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时间新闻炒作过,一个地方的畜牧局长担任教育局长。在座的也有担任镇长、乡长的经历。请问李局长,您的专业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对这次获奖案例的推进有什么帮助?

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李立水:

以跨界思想推动教育改革

如果说畜牧局的局长调任教育局长遭媒体热炒,反过来教育局局长调任畜牧局局长,调任农业局局长又该怎么考虑?这是一个问题。

我毕业于农业院校,在基层干过很长时间的行政工作,到了教育部门以后,我感觉我可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上去看待教育,有时候可能看得更清楚。比如说普职融通模式的探索,最初从2010年、2011年我提出来,现在全国遍地开花。现在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叶圣陶说过一句话,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恰恰在很多地方,教育,尤其学校已经成了整齐划一、批量生产、统一标准的工业产品生产的工厂和机器。如果像工业产品一样培养人才,那你培养人才肯定是不注重个性发展,不符合社会需求的。针对这个情况,我提出跨界,就是职教和普教跨界,实行融通。只有跨界才能融合,只有兼容才能并蓄,我觉得教育界也应该有跨界的思想。

刘华蓉(中国教育报刊社质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编审):山西晋中的教育在推进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有没有想改想做,但改不了的事,感觉到最难的是什么?

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局长张海荣:

循序渐进推进改革持续发展

我是2017年4月份返回我们教育系统的,老兵归队。一上任就接到两项改革任务,目前回头来看,这两项改革推进得比较顺利,但是也不是说改革过程中就没有难题,我感觉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作为老教育人回过头来看这个事比较吃力,最关键的是出台两个教育的方案。我们经常说有一个好的方案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说在出台这两个方案的过程中,我是比较慎重的,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四个亲自的要求,亲自部署,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促,推进改革的各项进程。另外我感觉到,一次改革不能谈得太多,我们要把改革改哪些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得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想清楚搞明白,如果一次想解决的问题太多,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循序渐进,我们得持续推进改革。我们今年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就是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持续推进改革,这也是我去年推进两项改革的一个小小的经验。

刘华蓉(中国教育报刊社质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编审):请问覃局长,您做过教师,也在乡镇做过乡镇长,在政府党委组织部、市政府都工作过,既是一个老教育人,但是也是一个行政经验很丰富的人,请问作为教育局长,发动学校和教师支持你的改革创新的关键在哪里?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局局长覃照:

让学生、学校、老师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资源

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育人,虽然说三进两出教育行政部门,但是我认为教育是我自己的本行。过去的工作经历给我一个深切的体会,无论干什么事情,我们一方面要思考怎样干事,同时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怎样干成事。教育的改革尤其如此,就像我们推进高中阶段的结构性改革一样,首先思考怎么干,干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怎么样把改革的措施推进到位,所以说我们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从目标设计到操作环节的设计,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比如普职之间的协调发展,普职比,为什么我们提到普职相当,因为我们的普教和职教得到了均衡的发展,我们的学生选择到中职教育,30%的学生选择了升学,升向高一级的学校,可以参与技能高考,参加技能高考的人数占湖北省整个水平的人数超过20%,70%的人选择到企业里当高素质的技能者。还有对学校3+3结构的调整,对校长竞聘的改革等。我们的出发点是公平,让学生、学校、老师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资源,同时让学生、老师、校长有选择权、办学自主权,这是他们内心的动力,所以推进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能得到改革的对象人民群众和领导的支持。这也是我们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关键。

刘华蓉(中国教育报刊社质量考核中心主任,博士,编审):很多地方新的教育局长上任以后大刀阔斧推教育改革,费了很大的劲,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家长不买账、教师不满意,你觉得教育创新让大家认可的关键在哪里?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

教育改革要以孩子为中心

做改革,我们要搞清楚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在我们老师眼里孩子应该是我们的中心,所以我们经常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觉得我们要找寻到自我,第一个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这个地区、这个部门所承载的历史、积淀在哪里;第二个找准我们现在在哪里。很多时候城市化以后,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原来农村里似乎随便都能找到方向,南北清楚、道路非常熟悉,现在城市灯火辉煌了,我们有时候恰恰忘却、找不到我们自己在哪里。第三我觉得我们做的改革一定要明确我们要往哪里去,“哪里去”是一个方向,如果我们“哪里去”的方向,忘了我们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改革一定会失败。只要我们把握好了方向,认准了目标,改革就会被认可。我认为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付出的。

【对话:学校教育创新是如何实现的】

主持人:储召生(中国教育报编委、周刊中心主任)

我提两个问题,各位做校长的时候,改革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各位觉得最难的地方在什么地方?第二,大家当校长这么多年,搞改革,得意之作是什么,我们部长说奋进之笔,大家做过这么多校长,改革创新,得意之笔在哪里?

江苏省南京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校长杨瑞清:

教育改革中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育改革最难的地方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学校,在37年前我去的时候,是100来人的小学,发展到今天成为教育集团。我想想看,我们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我们真正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践行教育这个思想,教学合一,把生活教育理论在我们实践中贯彻实施,慢慢带动教育发展,我们真的要好好传承。

我觉得比较得意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长江边上的乡村小学,我统计了三个累计数据,一个是让3000多乡村儿童享受到了优质教育,第二是接待了36万名城市学生来这里体验乡村生活,我接待了100万名学生来这里学习中国师生文化,我觉得行知教育、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所以我们认认真真地在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当中去落实、实施,真的很有吸引力、很有魅力。

江苏省江阴南菁高级中学校长杨培明:

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从教育的未来看教育

我感觉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最难的是,先进的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现实的困境两者之间的矛盾。我们面临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面临着家长对教育的多元诉求问题,我们也面临着孩子的全面、全体、有个性的发展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校长面前的现实问题。套用一句流行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尤其作为高中校长,升学率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怎么戴着镣铐跳舞跳得精彩?我们要办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教育。所谓面子就是社会各界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生关注的所谓显性的教育质量,同时作为一个教育人,尤其作为我们对教育有自身的理想、有自己追求的,我们怎样才能够守正,就是坚守学校百年的传统,同时也要遵循我们的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育的本来样子来办教育,所以在面子和里子之间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所学校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在对自身历史传统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继承之上,我们发现,从传统书院到现代高中,审美成为我们这所学校的文化基因,在学校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传统教育的时代转换。

南京近几年的实践深刻地告诉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利益高远,致力于人类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应该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教育,从教育的未来看教育。如果说我们认同美学是未来的人类学的观点的话,那么基于教育的立场,我更愿意相信美学是我们未来的教育学。

河北省正定中学校长周庆:

缩短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理念的时间差

学校里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也可能对于其他在座各位校长来说,是校长的思想如何变成中层的思想,中层的理念如何变成老师们的行动。每一位校长都是自己的思想家,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理念都是先进的,以人为本、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但是校长的思想能不能很快地为中层所接受,变成中层的理念。校长的思想走得很快,中层滞后,如何缩短时间差,缩短的过程中不使中层产生反感,同样的道理,中层的理念落实到老师那里去,同样缩短时间差,不产生反弹和反感,这是面临的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最大的成就,应该说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成就在于,虽然我做了将近20年的副校长和校长,今天我很自信地站在三尺讲台上,同时我也是一名普通的高三地理老师,每周14节课,带领我的团队和学校,把这个中学打造成在省能内有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效率的学校,按照领导的要求,努力打造不一样的河北教育,不一样的河北教育就是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质、学生有特长。

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杨立雄:

从小处着手确立教育改革命题

改革创新最难的是什么,我认为,最难的就是改什么。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第一是寻找命题,第二是确立命题。我们要寻找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改,寻找需要教育的智慧;第二我们要确立,确立在这个点上改,我们还需要改革的勇气。寻找和确立要依据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在价值引领层面。哲学判别层面和实践供给层面要统一起来;第二在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层面,学校的发展目标层面。第三就是家长和学生的利益层面,这三者也要统一起来。所以寻找的命题和确立的命题能够确定一个学校教育改革最难的事情。我们寻找到一个命题以后,它可能会是一个概念,也可能是我们的一种价值观念,那么基于这一小点,我们从最微小的改变开始,围绕这个点划圆圈,慢慢地放大、辐射,那么这个命题就正式确立了。我们有了实践的操作,有了哲学的判别,有了价值的引领,我们的改革才会有开始,也能够成功。

【论坛总结】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报总编辑 周飞

改革创新推动我们走向教育强国

今年我们第五届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活动的140个获奖案例,有这些特点:

第一,聚焦关键。紧扣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重大布局,积极探索和解决事关民生、事关教育实践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改革创新有力度。

第二,关注民生。立足教育的民生定位,积极回应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不断提升教育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革创新的红利显著。

第三,立足于人。坚持以人为本,瞄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育人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革创新步伐稳健。

第四,注重质量。教育内涵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改革创新更显品质。

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回顾过往的几十年,我们神州大地上,教育改革创新就像春潮流动,改革创新已经成了中国教育一道特别闪亮的名片,也是我们各地教育部门、学校,特别是在座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创新仍然是我们一如既往、继续坚持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继续秉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推动我们中国真正走向教育强国。

(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整理)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5716;累计访问人数:618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