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协会新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智库高峰论坛举行 胡卫致辞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12-19 点击数:6341

 本网讯(民进市委消息)1210日,由民进上海市委、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智库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之家三楼报告厅、思勉人文学术沙龙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上海中华职教社专职副主任、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致辞。民进上海市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何少华,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调研员汪明洲,民进上海市委参政议政部部长季国进,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方奇华等出席会议。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共文化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杨庆红出席会议并致辞。民进上海市委各专门委员会、联谊会部分成员,闵行区部分会员参加论坛。

  论坛围绕非遗保护的能力建设、非遗保护走向公共生活实践等新时代重大文化战略议题展开,以期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刘魁立在致辞中回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对于我国目前在非遗保护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他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对“物”的保护,而是对“物”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的保护。当下非遗保护中还存在着把“非物”当做“物”来保护的倾向,这一问题值得警惕。期待各位从事非遗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同仁,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智库,开创非遗保护的新局面。

  胡卫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如何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如何让非遗与现代社会生活相互融合等问题得到包括民进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进自成立至今,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长期以来民进上海市委密切关注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主张尊重文化规律,把握时代脉搏,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并将认真梳理总结本次论坛的成果并呈报有关决策部门。

  杨庆红在致辞中,从机构设立、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认定、抢救性记录工程的启动、宣传推广工作的深入、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参与、文教结合的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探索、非遗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非遗课题研究的加强等方面介绍了上海近年来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并从非遗保护法律环境的营造、传承人传承能力的培养、双创平台的构建、非遗保护社会力量的发动、制度规范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明年工作的设想。

  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董晓萍,民进上海市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金江波,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民俗研究》主编张士闪,民进上海理工大学委员会副主委、上海理工大学版艺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理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中心常务主任薛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兆元等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董晓萍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已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也进入了高校学科建设的日程。针对如何立足我国具体国情,正确处理文化自信、国际化战略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综合关系,她提出了“民俗文化社会治理新角色”“民俗文化公共资源人”“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等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

  金江波用丰富的影像展示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担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实践探索,提出通过协同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实现当代性表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非遗传承人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协同创新模式。

  史依弘分享了自己学习京剧、赴国内外表演和创新剧目的经历,介绍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对现代京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指出京剧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代发展的重要性。她还现场表演了《梨花颂》唱段,赢得满堂彩。

  张士闪认为,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改进、设计国家层面的“礼”的规则,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双向融合的“礼俗互动”,而如何以共有、共享、共益为关键词,激活地方社区的组织机制,优化国家政治设计与地方社会运行的逻辑贯通,仍是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薛雯分享了上海理工大学建立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中心、工业遗产展览展示中心和开展国学进大墙系列活动等一系列非遗项目现代转型实践经验,昭示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趋向。

  田兆元指出,在中国非遗保护运动社会发动十余年以后,现已进入新时代: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进入情绪情感时代;城市在弘扬自我传统的同时,开始了接纳乡村遗产的新时代;非遗保护进入能力建设的实质性阶段和创业创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非遗保护也亟须进入智库时代,尤其是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开展与各界的合作,成为智库新军以及非遗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论坛期间,三个分会场还举行了论坛研讨。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3165;累计访问人数:6214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