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王烽:应对我国教育的社会化趋势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11-8 点击数:2182

 十九大得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在这之前的政治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初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判断?因为过去左右我们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这个判断否定了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40年后,又得出一个重大政治判断,当前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什么意思?我认为,过去我们的发展是效率优先的,现在开始注重公平和效率并重。

 

这样一个判断具体落到教育上,我们觉得非常贴切。不平衡、不充分,一是公办教育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各区域之间不平衡,二是老百姓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我们现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

 

那么,按照过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只依靠体制内的人力、政府的财力,能不能解决这个矛盾?我觉得是解决不好的。为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统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激发全社会的教育创新、改革的活力,同时利用好现在发展的动能转换契机。

 

为什么要统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现在全国民办学校有23万多所,在校生将近5000万人,同时还有大量的培训公司、教育服务公司、教育资源公司提供教育服务,目前我们的政府和公办学校已经开始向他们购买服务,也开始对民办教育进行补贴和投入。然而,我们现在对体制外的教育还存在偏见。譬如,上海优质民办学校的招生问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如果它是真正的民办学校,招不招这个学生可以自主决定,但是这些家长还要告他们,这就是偏见;不少体制内的人主张对这样的民办学校出手,这就是偏见,尽管规范办学是必须的。

 

近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体制改革,按照原来的思路和方式往前推体制改革,我觉得已经走到尽头了,但现在出现了新的契机。一是十九大报告对教育改革,特别是体制改革影响最大的,并不是教育部分,反而是经济社会等部分,对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更强的动力。二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对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颠覆性冲击,从学习的组织方式到整个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带来新的契机,金融领域的机制对教育改革提供了灵感和机遇等等。

 

如果要做到统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抓住动能转换的契机,首先要打破壁垒。这个壁垒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财政的壁垒,我们要有一个面向公共服务的财政,而不是面向公办学校和面向公办体制内的财政,要打通体制外教育资源的壁垒。第二,开放配置教师资源,打通教师人事制度的壁垒。我们可以用嘀嘀打车等新技术,把全社会的教师资源整合起来,有评价、有选择地提供给教育领域。社会上这么多能人,为什么不把这些智慧提供给教育、提供给学校呢?第三,要开放治理边界。我们现在的教育治理、教育管理体制是封闭和僵化的,对我们整个教育发展产生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体制是必要的。

 

其次,要培育和规范教育市场,激励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教育服务产业还是个新词,但在现实中教育服务产业已经红红火火、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了,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应对这样一个现实。对于这些市场我们需要有良好的竞争秩序,也需要进入市场的产品标准。作为政府,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有责任协调社会各方面,把好这一关。怎么培育这样的市场主体?这还是一篇大文章。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主任王烽

(教育宏观政策研究)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322;累计访问人数:6192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