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论教育自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8-23 点击数:2404

□教育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制度,自觉地通过教育传承、创新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世界最大规模的、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高素质劳动力有力地支撑起世界经济强国,这些是我们教育自信的现实基础

  □树立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

  □坚持教育自信,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批判地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主动引领世界教育潮流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在迈向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自信至关重要。

    教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应有之义。教育自信,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制度,自觉地通过教育传承、创新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表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教育发展的中国土壤,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逐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稳步迈向教育现代化。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对中国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指导方针。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就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指导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迈向现代化的、与时俱进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不断自我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作用。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就必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支撑中国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基石,是建成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薪火相传、延续传承的核心社会机制,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重要力量。教育担负的重要使命是引导青年一代自觉涵养坚定而充沛的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影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载体。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伟大成就是教育自信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用短短六十几年时间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事瞩目的教育奇迹。同样,当今世界上,中国的教育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其一,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世界最大规模的、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在13亿人口的大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16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

其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国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评价体制、财政保障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其三,高素质劳动力有力地支撑起世界经济强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3年,拥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近年来每年有约1500万受过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队伍,直接改善了劳动力结构,提升了国家人力资本水平,有力地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比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优先发展、体制改革、质量公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这些是我们教育自信的现实基础。

    坚持教育自信是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卓著。但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浮现出来,比如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教育公平有待深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部分人对教育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忽视了我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教育发出批评和质疑声,甚至有很多负面评价,对我们的教育不够自信。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如果对我们的教育不够自信,忽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盲目追随欧美,被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呼声和诉求左右,教育便会严重背离我们的文化土壤和教育发展固有规律。对教育不自信,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体系、教育制度设计,会让我们的教育走弯路。

树立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自信的教育,才能在顺境中淡定从容、在逆境中奋进崛起;只有自信的教育,才能展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只有自信的教育,才能理智地总结过去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正视阶段性的矛盾和问题;只有自信的教育,才能在开放的基础上避免拿来主义和保护主义的二元对立,更好地吸收全人类的先进教育经验;只有自信的教育,才能采取得力的改革措施,坚定、从容、稳健地迈向中国特色现代教育。

    教育自信要扎根中国大地引领世界潮流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同样有信心为建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中国典范。这种自信决不是凭空臆想的,需要我们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批判地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主动引领世界教育潮流。

立足本土深化教育改革

教育自信必须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中国正在开展的教育改革发展轨迹相结合,同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教育问题相适应。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根基和灵魂。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涵养教育自信的深厚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就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箴言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学而时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教学理念对当今的教和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今天仍为师者提供行动指南。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当今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中国教育再出发的基点和方向。一路走来,我们的教育始终是党领导下的教育,是服务人民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的教育必须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

批判吸收国际教育经验

教育自信不是排外的闭关锁国,而是从容、平和地对待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教育经验,并且加以理性选择、批判吸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教育先后学习日本、欧美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的教育开始学习苏联。改革开放之后,积极引进和学习欧美的教育理念。我们有学习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优良传统,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走了很多弯路,遇到了很多挫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育不自信造成的。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对国外的教育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甄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坚决抛弃,不能生搬硬套。只有自信的教育才能具备这种理性和从容,才能不被一时的潮流所误导,才能不被表面的浮华所蒙蔽。

教育自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教育的自信和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在维护国家权益、创建国际和平发展环境方面任务艰巨,迫切需要教育发挥促进各国民心相通、文化认同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教育自信要敢于承担时代责任和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教育自信要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教育作用。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教育中的中国”。一方面,加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端人才,提高国际组织内中国代表的比例,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软实力的竞争至关重要。要打造中国教育品牌,倡导教育走出去战略,积极输出中国教育服务,增加中国对外教育援助,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来华留学。通过教育促进各国民心相通,让世界了解一个文化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博大的中国,让各国人民认同开放包容、和平崛起的中国。

主动引领世界教育潮流

教育自信还要广泛传播中国教育故事,构建教育评价的中国标准,主动引领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

要加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深入解读中国教育实践、构建中国教育理论体系。在国际舞台上广泛传播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要鼓励教育研究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支持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研究中国教育问题。中国教育学者要自觉研究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要主动构建教育评价的中国标准。现在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大学排行榜和国际组织测试,习惯用所谓的国际标准衡量中国教育。殊不知,就像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教育自信必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不能盲目追随发达国家。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的讲话时指出,“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百姓心目中认定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太过在意那些国内外的大学排行榜,不能用干巴巴的指标评定我们心目中的好大学”。教育标准要强调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要高度重视和坚持中国特有的教育内涵,体现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同时积极扩大这些内涵的国际影响,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同我们的标准。

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必须增强教育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教育自信是铸就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根基。

(赖德胜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廷洲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博士后)

《中国教育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228;累计访问人数:6214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