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局部“公弱民强”态势值得深思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5-25 点击数:2489

汪明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崛起,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同样没有不办好、办不好的理由,更不该成为“低质量”的代名词。

目前正值义务教育招生季,从一些地方反映出的情况看,民办学校招生热度非常之高。家长选择民办学校,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民办学校作为首选,在一些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确实已经成为当地最优质的资源,家长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就读民办学校;二是将民办学校作为备选,一旦划片招生的公办学校不理想,家长就转而选择民办学校,还有的则是因为受户籍等因素影响选择民办学校。

对于当前民办学校的招生热,虽然不能简单解读为“公弱民强”,但在一些地方确实已经呈现这种态势。为此有专家指出,“公弱民强”问题在我国不少城市的基础教育领域已经非常突出。在一些城市,最好的初中学校几乎是民办学校的天下,公办初中与民办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并对此表达了担忧。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虽然还不具有普遍性,但的确需要重视。民办学校要发展,公办学校同样应当办好。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小学19.05万所,其中民办小学5859所,约占3.1%;全国小学在校生9692.18万人,民办小学在校生713.82万人,约占7.4%。全国初中学校5.24万所,其中民办初中4876所,约占9.3%;全国初中在校生4311.95万人,民办初中在校生502.93万人,约占11.7%。可以看到,相对于公办学校的学校数量、在校生数量,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占比并不算高,但一些地方的民办学校以其高升学率成为当地人心目中最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

从主观上讲,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自身发展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与民办学校相比,一些公办学校竞争力在下降,办学活力不足,满足家长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不强,亟须从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治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毕竟发展均衡优质的义务教育是我们应当坚持的方向。如:落实和扩大学校在教师聘用、学校管理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创新培养方式,提高教育质量,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从客观上讲,一些地方对民办学校的过度扶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办学校的发展,需要认真加以审视。如: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从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角度,支持公办学校教师进入民办学校,进入民办学校的教师还依然保留公办学校的教师身份,这一政策对当地公办学校造成巨大冲击,公办学校因此而出现教师大量流出,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和生源流失。《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但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政策,对于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同时防止政策走偏至关重要。

此外,相关政策的实施对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分布与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近几年,随着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推进,各地对民办学校招生普遍提出了免试的要求,但仍有一些民办学校采取考试和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通过争抢生源来获取高升学率回报。为了营造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招生行为的规范仍需进一步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初中教育所呈现出的“公弱民强”现象,与一批优质学校初、高中脱钩后初中转为民办有着一定关系,这也就不难理解“公弱民强”现象为何在初中更为明显。一些初中阶段的民办学校至今仍留有公办学校的痕迹,还有一些民办学校则是由地方政府和公办学校参与举办。虽然我们不应简单否定初、高中脱钩政策,也不应简单指责名校举办民校,但了解和把握部分地方初中教育所呈现出的“公弱民强”的相关背景,对于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会起到积极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崛起,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同样没有不办好、办不好的理由,更不该成为“低质量”的代名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不意味着放弃对质量的追求,对此我们不仅要有认识,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作者汪明,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7275;累计访问人数:6217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