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学校特色 > 校园资讯

学校特色

    用生态丰厚课程的激发力 为核心素养开垦哺育的沃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3-14 点击数:3255

     

    ——上海金洲小学创办25年实施“生态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践行录

     

     

    本版提示
          
           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先进理念落实到课程建设的中心地带?

          
           如何将“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想作为课程设置的引领指针?

          
           如何将“核心素养”的育人主张转化成课程育人的具体实践?

          
           如今,在上海金洲小学找到了具有穿透力的正确答案。

          
           课程,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金色童年的主要元素,也是催生学生成长的营养乳汁。那么,金洲的课程,在学生“尝”来是一种什么滋味呢?是具有生态的寻味吗?

          
           在金洲,有一门独特、新颖、创新的校本课程,即《生态启蒙课程》。这门课程具有生态的“生命性”、素养的“培育力”和教育的“成长力”。2018届毕业生孙思怡至今对这样的课堂记忆犹新:“这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音乐学习氛围的地方。很有幸在我的少年时代就接触到了民族乐器,了解民族乐器的演变。三年级我被选拔进民乐队,那是我最快乐的三年时光。我清晰记得每周学校会邀请校外民乐专家来给我们作专业上的指导。在一次次排练和演出中,我和队员们学会了团结协作,变得自信坚强、阳光。2018年夏天,金洲民乐队迎来了高光时刻,登上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出,并一举获得‘澳大利亚国际音乐节金奖’。当颁奖人用英语宣布来自中国上海金洲小学获得金奖时,我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很感谢我的母校,在懵懂的年纪给了我们学习艺术的环境,培养我们的艺术自觉、民族自信,让我们对祖国充满了热爱和崇敬。”

          
           即将告别小学生活的五年级学生徐天伟,是学校特色运动课程——棒球队的队长,他自信满满地说:“校园生活充满了快乐,快乐的源泉来自金洲棒球运动。这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还是一项非常讲礼仪的运动。我们每一次的训练都要大声感谢,感谢场地、感谢教练、感谢观众,比赛中更是需要棒球礼仪。这些礼仪让我们这些运动员从小养成了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又潜移默化地成为‘毅力’,坚持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就像我们场上要拼命冲向垒包得分。”

          
           2018届毕业生卞同学的妈妈说:“金洲小学的校本生态课程通过整体的规划、系统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难忘的学习体验。依然记得通过网络抢课的那一天孩子的兴奋与期待,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2018届毕业生郑同学的妈妈深有同感:“孩子特别喜欢每周五的‘快乐活动日’,它既能满足孩子的乐趣,也为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金洲的生态启蒙课程,是滋养学生“精气神”的育人载体,是融生态性与生命力于一体的现代育人课程,它促进了学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聚焦核心素养

          
           奏响“生态课程”主旋律

          
           “生态课程”,出自“生态教育”的母体,来自“核心素养”的胎体,始自“关键能力”的躯体,是课程育人的系统化、结构化和清晰化。“生态课程”,遵循教育规律,立足生态理念,让学生从小具有生态意识,学会生态践行,发挥育人作用。

          
           金洲以“学生为本、开发潜能、实践创新、生命成长、融入社会、终身奠基”为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人格健全、学会学习、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生态意识、终身学习”核心素养的培育,逐步完善相应的生态校本课程体系,将“健康”“科学”“人文”“艺术”“生活”“道德法制”六大素养系列课程化。

          
           同时,“生态课程”明确了“生本与人文+生活与科技”两大主题。生本与人文,即从教育规律和生态育人以及人文关怀出发,努力架构生态环境育人、生态启蒙课程育人、生态教学系统育人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主线,也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本和人文中沐浴生态阳光、焕发生命活力,追求生活质量。而生活与科技,即重视生活联系和生活体验,强调生态绿色下的科技特色。通过快乐学习、多元活动、生活践行、体验感悟、探究创新和终身奠基,发挥和发展生命的智慧,并在生态启蒙课程设计的育人轨道上有差异个性地、积极全面地、充分快乐地成长,从而促进学生自信、自主、自立和自强。

          
           聚焦核心素养实施“生态课程”,是金洲近年来的主要特色。作为上海市民办特色创建学校,金洲形成了全方位的课程意识、立体性的课程结构、开放性的课程实施形态和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这得益于2006年市级课题《现代生态学校的实践与探索》、2010年区级重点课题《小学生态启蒙课程开发的发展性研究》、2014年区级课题《基于生态启蒙课程的学科系统教学的构建》、2018年区级重点课题《生态课堂建模的研究》、2022年区级规划课题《适合教育视野下的生态育人主题活动的构建与探究》的持续实践探索。多年来,一脉相承的“生态教育”已然成为促进学校特色办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载体。

          
           学校多次举办市、区级生态课程展示,均获好评,还承办了“领跑未来——创造力培养”中澳校长高峰论坛、“领跑未来——学生全球胜任力培育”中美教育论坛等。同时,一批成果或著书立说,或获奖发表,如《生态:学校发展的灵魂——现代生态校园的建设与探索》,38万余字,《课程:学校腾飞的引擎——小学生态启蒙课程开发的发展性研究》,55万余字,《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生态课堂建模的研究》,120万余字,均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分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四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五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校本课程《极地之旅》在2019年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网络课程建设评比中,被评为“最受欢迎课程”,并通过专家评审在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网上发布。

          
           潘校长认为:“生态课程”,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动感地带,也是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哺育之池,更是给予每一个学生发现美丽的眼睛和创造未来的双手的广阔天地。

          
           强化课程育人

          
           智耕“生态课程”肥沃田

          
           设计和开设体现“生态教育”的主旨、完善“生态课程”的结构,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是金洲壮大“生态课程”的开拓之道。

          
           金洲遵循育人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课程理念为指导,沿着“生态教育环境建设→生态启蒙课程探究→生态课堂建模研究→生态育人活动构建”的路径,采用“内培、外引、合作”的模式,通过项目化研究,不断丰富学校本课程的内涵,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执行课程的能力,多纬度地推进学校课程呈螺旋式上升。

          
           学校课程部主任吴芳老师带领骨干教师还对现有的课程元素从生态视角加以梳理和重构,将其分为校本生态渗透课程、生态行动课程、生态创新课程三类。生态渗透课程对应基础型课程,这些课程渗入了“生态教育”的理念和资源,具有了金洲的学科特色;生态行动课程对应拓展型课程,强调动手操作,如已有多年传统的生态“五吧”课程;生态创新课程则对应探究型课程,强调综合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如以了解和探究神秘的极地为主要内容的“极地探秘”课程。

          
           根据上海市“有效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在落实课后看护服务的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原则,设计了“爱陪伴”课后看护、“万花筒”系列和“阳光轴”年段定制课程三大板块,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实施人性关怀,同时丰富成长经历。

          
           潘校长强调,校本开发的“生态课程”,既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加持。“生态课程”的实施,必须在现代课程理念和生态理论整合的引领下,强调课程设计科学、课程结构优化,为每一个学生播下生态启蒙和生命成长的种子。

          
           增加实践场域

          
           丰富“生态课程”体验性

          
           “生态课程”,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和人生养料的成长之地,也是学生增加学习经历和成长磨砺的大熔炉。

          
           深受学生欢迎的才是适合的。金洲坚持“五育”并举,建立并完善了相应的体验体系,将科技领域的“极地探秘”“生态印象”“创新魔方”“动手探秘”四大板块课程化、体验化,开创“生态课程”新局面。

          
           “极地探密”科普课程——学校建立了300平方米极地科普馆,用影像与实物呈现学校与极地中心多年交往的全过程,供学生参观、学习、考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犹如来到遥远的极地世界探险。

          
           “五吧”学习课程——线吧、纸吧、豆吧、木吧、石吧,让学生在“吧”中尽情地创造,从身边常见的废纸、废木以及各种豆类着手,认真观察,动手体验,设计创造,学习基本的手工艺,发现美、创造美。

          
           艺术课程——杏林音乐楼是学校的艺术殿堂,开设了二胡、琵琶、竹笛、古筝、扬琴、中阮等民乐课程和钢琴、手风琴等西洋乐器课程,那飞扬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给予了学生快乐,更让他们拥有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农耕实践课程——在校内东边开辟了一块小农田,让学生在自己所“承包”的地里动手操作与种植蔬菜,初步了解生命的生长,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明白保护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科学课程——这是普陀区的精品创新课程,旨在“多元融合”,让学生从喜欢的小游戏入手走进科学,用童眼观察世界,扩展与补充课堂知识,开阔视野与思维,发展生活能力并注重个性化知识的建构,并通过动手制作实现知识的物化,从而提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深受欢迎。

          
           体育特色课程——学校以发展“体育传统项目”为推进手段,注重棒垒球项目的内涵发展,融合体育精神、体育文化、体育技能、体育知识的多元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可持续锻炼的积极性。通过活动项目的引进、组合,开设棒球队,设置桥牌、围棋、啦啦操、高尔夫、篮球、网球、击剑等项目,让更多学生的兴趣得以培养,逐渐形成特色项目。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改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课程研发核心团队,负责主题的研究与课程内容的研发,率先并前瞻性地成立了跨学科综合教研组。“触摸时光之痕,品味节气之美”24节气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豆言豆语”语文跨学科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玩转数学M+”、走进上海……以语、数两大学科为核心实施团队,基于学习标准,将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实践活动,融入了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学生会学、乐学,不仅充分体验本学科的乐趣,又通过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新型的学习观念和学科素养。这是金洲从一般课堂教学向“生态教学”转型的突破,也是常态化“生态教学”的缩影。

          
           “生态课程”还关注学生体验评价的“生态”。为了记录学生的智慧和奋斗的过程,学校积极进行绿色生态评价的尝试,开发了《学生“活动——体验”成长手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阳光体验、快乐成长”评价手册》,更关注学生差异,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健康的发展,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延伸和对“生态”评价的深化。

          
           “生态课程”,是正确的人才观的映照,也是科学的成才观的折射。

          
           “生态课程”,是为拥有金色童年的每一位学生提供的具有生命力、根基性和生长力的成长土壤。

          
           金洲因生态课程而“丰厚”,因课程生态而“滋润”,这就是金洲的力量和能量!

          
              (文汇报记者苏军) 

          
          

        微讲坛
              

        让“生态课程”成就“多元培育”
          
           ■潘阿芳
          
           课程,是学校实施有计划、有质量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有质地、有分量的教育的主渠道。“生态课程”,在金洲基于“生态”的概念、出自“生态教育”的内容,具有素质教育的元素和素养本位的要素,散发着人性化、信息化、合作化、创造化的光彩,集丰富、多元、滋养于一体。
          
           学生成长,是一个生态发展、生态平衡、生态守正的过程,需要广种薄收以积淀,提供丰富的课程是学校的刚需;需要集思广益以开发,提供多元的课程是学校的特需;需要平衡营养以周全,提供滋养的课程是学校的适需。而这正是“生态课程”的题中之义。
          
           “生态课程”,是金洲面向全体学生辟出的普惠成长沃土,也是面对全部学生开出的精准习得之地,更是面向全体学生推出的历练体验场域,体现生态的形态、“生态教育”的情态和学生成长的动态。
          
           让“生态课程”产生持续的生态力,变成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发展的“内动力”、完善的“内应力”。这正是我们长期致力于“生态课程”及其课程育人的核心价值和课程意义。
          
           (作者为上海金洲小学校长)
           

          (文汇报)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929;累计访问人数:6192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