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专家观点

辛国岚:尊重,应是民办国际化学校核心文化之一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9-14 点击数:790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民办国际化学校近年来走上发展快车道,满足了越来越多家庭的教育特色化需求。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就提出,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带动全市国际学校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顺义区诺德安达校长辛国岚深耕国际教育近20年,曾在众多一线城市的知名国际学校及双语学校担任教学主管、国际教育负责人,以及校长等职务。

辛国岚对民办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拥有切身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民办国际化学校应致力于为中国学生提供创新式的融合型双语教育和个性化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在学术成绩、个人品质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取得成功。

无标题01.jpg

北京市顺义区诺德安达校长辛国岚 受访者供图

尊重”是核心文化

《21世纪》:作为一所民办国际化学校的创校校长,要经受哪些考验?

辛国岚:所谓万事开头难,我觉得考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找准定位,民办国际化教育市场、家长的需求、宏观教育环境都在变化,创校校长要有预见性,明确一所新学校要走什么样的特色化道路。第二个是如何落实教育理念,将学校的特色体现到教师招聘、教师培养、教学组织、家校沟通等各个方面。

不同时期的创校策略是不同的,比如我十年前创校时,最主要的工作是“落地”,即如何将国际化教育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又来做创校校长,民办国际化教育市场日渐成熟,一所新的学校反而要回归教育本质,提供个性化教育。我们需要以教育为本,遵循教育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新学校有个好的地方——所有人都是新的,不是一个新生加入到一个已有的体系当中去适应它,而是自己本身也是创建体系和文化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也挺有意思。

《21世纪》:你认为目前民办国际化教育行业,优秀校长的人才紧缺吗?

辛国岚:我感觉行业还是缺少优秀校长的。十几年前,我并没有想过这个行业会蓬勃发展到这个程度。在行业内外的共同驱动下,家长对于孩子的高质量教育需求越来越强。民办国际化学校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体系,以避免一些错误的信息被传播。如果想要在这方面做出改变,我们这类学校就需要展现出优秀的教育成果。

对于校长个人来说,要处理好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的关系。校长首先需要是一个好的教育者。我认为,所有的校长都应该是从一线讲台当中走出来的,因为课堂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校长的教育教学能力非常重要。校长同时还需要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学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构,有很多幕后的工作。校长要协调好所有人员和工作流程,保证团队以育人为核心来提供服务。可以说,校长是一个充满教育情怀的高效管理人员,所以我认为对这种特殊人才的培训很重要。

《21世纪》:你认为民办国际化学校如何处理中外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辛国岚:我认为“尊重”应该是民办国际化学校的核心文化之一,这代表着尊重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规律,以及尊重每一个家庭的教育选择。对于民办国际化学校来说,核心文化需要通过管理达成,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都要懂得尊重彼此之间不同的文化。

想要做好一所双语特色的学校,除了文化的融合,学校在设计双语教学策略上也需要更好的交融。中外文化的融合是多层次的,比如从最基本的课程内容看,中国国家课程与国外课程难度不一致,外教需要了解并按照中国的课程内容教授。这时候校长就需要进行协调与平衡,同时也需要未雨绸缪,比如在招聘教师团队时就要考虑到我们的老师对于双语文化环境的经历和接受程度。

所以作为校长,了解学校的运转,在发现学校哪方面比较薄弱的时候积极站出来进行支持,及时观察并满足到教师、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尊重每一位师生,是保持学校良好文化、核心价值的方法。

双减”要求个性化教育

《21世纪》: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国际化学校在完整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双语特色?

辛国岚:教学分成教学内容和难度、教学教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在民办双语学校中,教学内容和难度一定是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是经过几十年时间研究沉淀下来的,与中国学生的学习规律相适应。双语教学则体现在教学教法和教学策略方面,比如可以用英语教授数学等文化课,游泳等文体素质课程,通过浸润式的教学,让孩子在同样的环境中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

在课程中,通过借鉴更多的国际理念、方法和资源,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去发展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推行个性化发展的全人教育,并融入跨学科教学、社区服务等理念,达到育人的目标。

《21世纪》:你认为民办国际化学校学生应该过怎样的社团生活?

辛国岚: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孩子逐渐社会化,社团活动会特别好地帮助孩子提高在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在这方面社团的作用是常规课程所达不到的。基于此,我们在组建社团的时候,一方面希望孩子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选择来寻找自己的爱好,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在参与社团活动时,更好地了解自己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理性看待学生参与社团的“试错”。很多学生参加了一个学期的社团,结果发现不喜欢这个领域,后来就退出了,家长往往会认为这是对时间、金钱的浪费。实际上,学生参与社团,是一个“选择—实践—反馈”的完整过程,有了这些经历之后,他们就能不惧怕犯错,享受尝试、探索的乐趣。

因此,学校一方面会给学生尽量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会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一般学校每天会安排7节正课和1个必修社团活动,以及1-2个选修社团活动。当然,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可以灵活安排。我个人建议每天80%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20%的时间用于社团活动。

《21世纪》:随着国内的民办国际化教育竞争激烈,家庭期望值提升,双语学校学生的学业负担日渐提升,考试多、作业多、课外培训多现象日渐突出,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辛国岚:国内外的标准化考试,比如中高考、托福、雅思等,主要是在“竞似”,就是在相似之处竞争出高低,我希望学生在“竞似”之外,也能够“竞优”,也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去竞争。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每个人贡献的都是他最独特的优势。未来的人才,在没有明显的短板的情况下,长板越长价值越大。

所以,面对各种作业、考试、培训班,“竞似”的内容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竞优”上,去培养学生的特长。每个孩子的成熟度、擅长领域各不相同,学校不能为了追求优秀的升学结果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关键期的培养。

民办国际化学校也要落实“双减”政策,民办国际化学校倡导的个性化发展教育,要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得到专属于自己的发展。同时,对于有一些较弱的学生,即为我们俗称的“潜能生”,尽量提供一些特别的支持。

一所优秀的民办国际化学校,要帮助学生申请到一些非常优秀的大学,不过前提一定是他本身达到该学校所要求的整体水平,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申请优秀的大学而去忽略他们其他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育。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5841;累计访问人数:6186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