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以黄炎培为代表的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人物思想探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3-22 点击数:31992

 

作者简介:

李梦卿(1969—  ),男,湖北大学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比较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政策与规划;

赵国琴(199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 教育管理。

文章摘要:以黄炎培为代表的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们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广泛宣传、推广和实施职业教育,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程。在此过程中,黄炎培等职教先驱们围绕职业教育的内涵、宗旨、办学方式以及发展路径建构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系,并反映出他们的职业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历史穿透性与现实启迪性。他们秉承人本主义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健全公民,促进民众广泛就业以维护社会安定。职业教育需要通过自身的改良满足社会需要。虽时移世易,黄炎培等先驱人物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于今日之社会仍有重要参考和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2021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先驱人物思想研究”(项目编号:ZJS2022Zd17,主持人:李梦卿)




 

1917 年,黄炎培联络 48 名知识界和实业界精英联合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一个推广、宣传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杰出团体,其成员张謇、梁启超、蔡元培、黄炎培、顾树森、蒋梦麟、蒋维乔、陆费逵、何清儒、范源濂、郭秉文、陈宝泉、江恒源、杨卫玉等职业教育先驱们扛起了 20 世纪上半叶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旗。面对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人们生活积贫积弱的现实境遇,黄炎培等人在 职教救国论的指引下,广泛吸收海内外职教建设经验并积极在国内推介和实施。黄炎培等一众往哲先贤们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本土化与近代化发展进程,留下了宝贵的职业教育思想厚泽世人。

一、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由萌芽到成形的演变轨迹近代职业教育在我国的产生是外铄的而非内发的,它搭乘西学东渐的风潮进入我国并成为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提出发展实业学堂,到民国时期职教先驱们积极援引国外职业教育的意识与行动,对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究察近代职业教育产生演变的本源则会发现,它是人们依托近代社会复杂的政治与经济背景,试图从发展先进教育的角度入手寻找救国安民路线的体现。(一)实业教育的引入冲击封建教育体系清政府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被迫打开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等洋务派成员将西方先进的器具看作制胜之物,遂提出要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主张以变法图强 。他们开办造船 、机 械 、外交 、翻译 、军事等实业学堂改革传统教育,目的主要是弥补清政府统治机构缺乏的实业人才以提高抵御外患的能力。而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是实业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们批驳传统八股取士制度的陈腐落后,提出应当广设学校、讲授西学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尤重发展农工商等实业教育“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兴办实业教育的主张在以康梁为主要领导者的维新变法活动中被彰显放大。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反对洋务派体用分离的教育观,继承了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的办学观点,开 拓性地提出办理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国民,并认为“欲富国必自智其农、工、商始”。[1]1901年,随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廷不得不颁布“新政”安稳人心,并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1904 年,清政府癸卯学制的颁布刺激了各地方官员对于兴办实业学堂的积极性,实业教育由此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实业、改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也察觉并顺应社会时势变化产生了依靠实业与教育救国的情怀。状元实业家张謇是冲破封建经义教育思维习惯的破冰者代表,他把实业与教育的关系总结为“凡实业所至乃教育所至也”,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等观点。黄炎培在南洋公学求学期间深受蔡元培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始终抱持着“ 救中国必以学”的观念开展教育活动。1907年,担任上海浦东中学校长的黄炎培大力推行实业教育,在为当地实业教育的发展制定相关规划、设置实业课程和开办实习教育与展览活动中为日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萌发积累了丰富的见地。[2]总体而言,清末实业教育的发生背景大体 是清政府为解决自身内政外交危机而不得不采取的应对举动,其引入与发展在人才类型、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对考察四书五经、培养士子官僚为特点的封建教育体系造成了冲击,影响了近代中国教育实用性风向的转变,孕育了近代职业教育的种子。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传播赋予教育新意民国初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并主导制定改革旧教育秩序的举措,掀起了具有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育改革浪潮。在具有指导民国教育改革纲领意义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他提出要实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在内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发展“实利主义教育”一项便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启迪,“今日美洲之杜威派,则纯持实利主义者也”。[3]蔡元培认为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能够巩固国民经济。陆费逵对实利主义的作用与内涵加以解读, 除 强 调 发 展 实 业 以 外 更 突 出 了 对 人 的 品 格 的 滋 养:“实利主义云者,非惟实业,非惟手工图画,盖 此特其形式也。其精神所在,则勤俭也,耐劳也, 自立自营也。”[4]蔡元培、陆费逵二人对实利主义教 育的构想已然具有促进国家经济改良和满足个人 生活需要及品德训练的价值追求,是对清末实业 教育仅以发展生产而救国图存的思想升华。然而 实利主义教育主张落实主要是在壬子癸丑学制中 提出加强实业教育的地位,并在普通教育引入实 业教育的内容以优化教育结构,对解决社会现实 问题的关注并不够。
感于学校教育内容空疏无用,教学活动与社 会实际生活和产业发展需要相脱离的局面愈发严 重,黄炎培自 1913 年开始陆续发表《小学教育采用实用主义法》《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等呼吁学贵有用的主张,期望“教之育之,俾处家庭 间、社会间,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 之应付而已”。黄炎培形容此种实用主义教育的 改革乃是“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黄 炎培采用实用主义变革学校普通教育的宣传论证 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轰动。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的 庄 俞 对 于 黄 炎 培 的 实 用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颇 为 赞 赏,他直言“欲救今日教育之弊,非励行实用主义 不可”。时人出版了以实用主义为标题的众多书 目,如,潘文安的《实用主义单级教授法》、杨祥麟 的《实用主义课外教育实施法》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性著作。近代教育史专家舒新城称实用主义教育 “ 故 一 经 黄 氏 提 倡 ,即 如 响 斯 应 ,于 民 国 二 、三 年 间,蔚为一种思潮,流行全国。”实用主义教育理念 从隐于民国政府教育方针到被黄炎培等教育界众 人提倡的过程实际上为整个社会带来了自上而下 的教育观念洗礼,使得他们意识到学校教育与个 人实际生活和社会产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必须 落于实处。(三)职业教育的倡议引领教育发展风向
职业教育作为名词出现可见于山西农林学堂 总 办 姚 文 栋 在 1904 年 的《添 聘 普 通 教 习 文》中 :“ 论 教 育 原 理 ,与 国 民 最 有 关 系 者 ,一 为 职 业 教 育,一为普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5]   但是这 一时期对于职业教育的讨论较为零星弱散,远远 不及人们对实业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以及实用主  义 教 育 等 的 热 切 议 论 。对 职 业 教 育 的 发 扬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作 用 的 是 以 黄 炎 培 为 代 表 的 一 批 关 心 教育发展的人士,他们之中大多数具有比较教育 的视野或留学欧美的经历,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与 演 进 往 往 在 他 国 与 本 国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的 强 烈 对比中获得灵感。
1911 年,陆费逵在《世界教育状况》序言部分 即 提 到 中 国 当 时 需 针 对 国 家 各 类 人 才 紧 缺 的 状 况 实 行 分 类 教 育 ,建 立 国 民 教 育 、职 业 教 育 与 人 才教育并存的局面,并认为职业教育应当作为国 民生计赢绌的仰仗。1914 年,郭秉文在江苏教育 研究会介绍英、德、法、美四国之学制异同时认为 我国教育应当关注的一面是普及职业教育,而促进 方 法 则 是 注 重 考 察 外 国 教 育 和 调 查 地 方 教育 。同 年 ,黄 炎 培 以《申 报》记 者 身 份 游 历 浙 江 、 安徽、江西、北京和天津等地,而“各地中等学校, 其 教 材 类 有 过 多 之 病 ,于 脑 力 上 既 患 用 之 过 度 , 于 智 识 上 尤 患 食 而 不 化 ”[6] 等 见 于 其 日 记 的 文 字 表 明 他 对 国 内 教 育 的 失 望 。他 亦 省 思 :“ 吾 辈 业 教育,教育此国民,譬之治病。外国考察,读方书 也;内国考察,寻病源也。”[7]   次年,黄炎培以游美 实业团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归国后先后发表了《游 美 随 笔》《东 西 两 大 陆 教 育 之 根 本 谈》等 文 章 介绍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在江苏省教育 会 内 附 设 职 业 教 育 研 究 会 提 出 沟 通 教 育 与 职 业 的 主 张 ,引 发 了 一 定 的 社 会 关 注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该 年 陈 独 秀 在《今 日 之 教 育 方 针》中 提 出 要 “ 尊 重 职 业 ”以 改 变 社 会 之 人 习 为 游 堕 的 风 气 使 国 家 在 经 济 竞 争 激 烈 之 际 谋 得 生 存 ,[8]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成 为 新 文 化 运 动 提 倡 的 内 容 进 一 步 影 响 着 人们的思想状况。1917 年 1 月,黄炎培与韩宝泉、张渲、郭秉文、 韩振华、蒋维乔六人组成教育考察团先后到访日 本和菲律宾,对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所见所闻使 他 们 萌 生 出 对 国 人“ 语 以 抽 象 的 实 用 教 育 ,不 若 语 以 具 体 的 职 业 教 育 之 警 心 动 目 ”的 念 头 。在《实用主义产出之第三年》中,黄炎培提出实用主 义教育应该兼顾知识的实用和谋生的技能,而职 业 教 育 正 是 实 用 主 义 教 育 的 发 展 ,[9] 它 的 目 的 是 帮 助 人 们 养 成“ 私 可 为 己 谋 生 、公 可 服 务 社 会 需 要 ”的 专 门 技 能 教 育 。如 此 ,伴 随 着 中 华 职 业 教 育社的成立,职业教育在黄炎培等人的提倡下逐 渐取代实业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庄泽宣也 指 出“ 中 国 的 职 业 教 育 ,经 该 社 成 立 后 不 断 地 鼓 吹 ,国 人 对 于 职 业 教 育 也 渐 渐 加 以 严 重 地 注 意”。黄炎培等人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解决中国 社会教育积弊与积贫积弱难题的“救治”之方,逐 渐搭建了意蕴丰富的职教思想宝库。二、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近代职教先驱人物共通的教育主张我国近代职教先驱们倡导教育救国,不倦躬 耕于职教田野,在对职业教育开展理论建构与实 践行动的过程中展现了纷繁多姿、各有千秋的职教思想。以黄炎培等人为代表的近代职教先驱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著书立论,拓宽了人 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边界,构建了我国近代的职 业教育思想谱系。(一)明晰以职业认知为基础、务实致用为导 向的职业教育内涵
职业教育作为“东方词典向未记载”之事物被 实质性地推行之时,部分民众对其多存疑窦与偏 见,认为职业教育单纯教人吃饭本领,并无它用, 甚至抛出职业教育是“饭桶教育”“奴隶教育”“作 孽 教 育 ”的 污 名 。例 如 邵 祖 恭 就 表 达 了 他 反 对“ 以 谋 生 或 救 时 为 目 的 ,见 于 课 程 的 、行 于 学 校 的、狭义的职业教育”。[10]   在此背景之下,职业教 育 家 们 为 了 矫 正 视 听 而 积 极 释 义 职 业 教 育 的 内 涵。黄炎培认为职业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下一种 确定的互助行为”,故他对职业教育的定义是“用 教 育 方 法 ,使 人 人 依 其 个 性 ,获 得 生 活 的 供 给 和 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11]潘文安亦认为利 己、利人、各业平等是职业的特点,他也将职业教 育 看 作 是 以 教 育 为 手 段 促 进 人 获 得 生 活 供 给 并 履 行 对 社 会 的 义 务 。庄 泽 宣 提 出 职 业 是 人 对 社 会所应尽的一种义务,能够间接或直接增加生产 力。他把职业教育看作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 获得适当的职业”。[12]   蒋梦麟亦简洁地指出:“教 育 为 方 法 ,职 业 为 问 题 …… 故 职 业 教 育 无 他 ,提 出 职 业 上 种 种 问 题 而 以 教 育 为 解 决 之 方 法 而 已。”[13]   陶行知认为职业的内核在于为社会“生有 利之物”和“生有利之事”,因此,他提出职业教育 的 本 真 内 涵 在 于“ 生 利 ”以 带 给 社 会 积 极 切 实 的 利益。“凡是与农工商有关系的,或是间接帮助他 去做事,都可说是职业”是江恒源对职业的理解, 他 认 为 职 业 教 育 是 授 予 被 教 育 者 以 职 业 技 能 和 公民道德涵养的教育。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黄 炎 培 等 职 业 教 育 家 对 职 业 内 涵 的 阐 释 大 致 是 立 足于人类职业生活中职业的特性与效用展开的, 他 们 认 为 职 业 教 育 是 利 用 教 育 这 一 路 径 解 决 职 业难题、发挥职业生产效能以满足社会产业发展 需求和培养完整个人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先驱们将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同时代 并 存 的 其 他 教 育 概 念 加 以 辨 析 。黄 炎 培 论 及 中华 职 教 社 成 立 之 前 教 育 界 盛 行 实 用 主 义 教 育 思想,“实用主义者不啻职业教育之背景也”。[14]   他 解 释 了 实 用 主 义 教 育 乃 是 指 导 普 通 教 育 和 实 业 教育等改良的一种学说,具有更大的兼容性。顾 树森提出普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 良好效果的取得有赖于普通教育中的职业陶冶, 故提醒世人重视普通教育以避免“不事耕耘播种 之道,而望收获之丰富也”。[15]在讲到职业教育与 实业教育的区别时,他认为实业教育是发达农工 商的专门教育,专以养成实业界之中坚人物为目 的 ;而 职 业 教 育 应 该 设 立 在 中 等 层 次 ,促 进 大 多 数 不 能 升 学 之 子 弟 习 得 职 业 知 识 与 技 能 以 供 谋 生。[16]钟道赞亦论说职业教育不能挂上职业名词 而忽视学生的文化习得,他颇有远见地指出任何 性 质 及 程 度 的 职 业 教 育 都 离 不 开 文 化 教 育 。邹 恩润认为普通教育为的是增进人的一般智慧;而 职 业 教 育 则 造 成 具 有 智 慧 之 特 别 职 业 生 产 者 。职业教育家们在将职业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普 通 教 育 、实 业 教 育 、文 化 教 育 等 进 行 比 较 的 过 程 突出了职业教育注重务实致用的含义,加深了人 们对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认识。综之,他们对 职 业 教 育 的 内 涵 建 构 一 方 面 聚 焦 于 认 为 其 是 帮 助 个 人 生 活 与 职 业 准 备 、获 取 、适 应 等 建 立 协 调 关系的教育载体;另一方面则围绕着与其他教育 概 念 进 行 细 致 的 功 能 甄 别 以 明 确 职 业 教 育 的 独 特之处。(二)秉持助人谋生、发扬个性、维护国家安宁 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往往是对办学目的和意 图的反映,既受到办学者自身的道德品质与教育 素养影响,也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所赋予职业教 育的支撑条件息息相关。黄炎培等人在思考职业 教育的办学宗旨之时,表现出了对通过职业教育 促进个体生计发展、个性释放以及促进社会进步 和国家富足的普遍关照。当时社会人民生活苦不 堪言,经常陷入流离失所的境地。1912 年蔡元培 即痛切描述“我国地宝不发……人民失业者至多, 而国甚贫”。民国政府大力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近代工业发展史料显示 1916 年至 1919 年的工厂注册数量达到平均一年 124.6 家,[17]然而蓬勃发展的工厂企业对于熟练劳动力和技能工人的需求扩大却与社会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形成了强 烈对比。“中学一部分,自民国五年至十四年间,统 计毕业生不升学又不就业者,对于总数所占之百 分比最大为三十六……”[18]该种情形引发了职业教 育家们的担忧,庄泽宣感慨,“我观乎今日青年见 世界之大,职业之众,茫茫然若有所失,甚者有留 学之机会而不知何者当学,耗费壮年宝贵之光阴, 国家无量之金钱”。[19]郭秉文指出,新式教育日益 造就数量庞大的高等游民无益于社会亦有累于家 庭。他们分析该种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既有落 后职业观念的阻滞,亦有教育和社会实践层面的 缺 憾 。如 黄 炎 培 慨 叹“ 盖 社 会 积 习 重 士 而 轻 农 、 工、商,贵劳心而贱劳力,千百年养成之,非一朝一 夕所能返”。[20]顾树森亦指出当时教育存在“纸上 谈兵”的问题、社会亦缺乏“求人与求事者沟通之 机关”,前者造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雇 主的需求,后者则说明了沟通寻人者与求职者的 途径甚少。1917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建社宣言书 中指出“同人鉴于方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问题,无 过 于 生 计 ;根 本 解 决 ,唯 有 沟 通 教 育 与 职 业 。”因 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在于“一方为人计,曰以 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也,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 分业之所需也”。在他们看来发展职业教育解决 社会失业问题以及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供给 问题改变社会有求而无适当之供的局面是国家急 务,而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旨归是改变人民生活 困窘和社会发展落后面貌,达到“学校无不用之成 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 之业”的理想图景。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以及个性化教育 思 潮 的 涌 现 促 使 职 业 教 育 家 们 意 识 到 职 业 教 育 的功能首先应该聚焦于人的个性之发展,并将之 视为实现个人谋生、社会兴业乃至国家富足的前 提 。蒋 梦 麟 指 出“ 近 世 心 理 之 学 大 昌 ,各 个 人 有 其特性,已成科学之事实”,[21] 他认为用教育的方 法 增 进 个 人 价 值 乃 是 发 展 个 性 的 重 要 手 段 。陆 费 逵 对 职 业 教 育 的 目 的 陈 述 则 是“ 使 中 人 之 资 者,各尽所长,以期地无弃利,国富民裕也”。[22]何 清 儒 坦 言 他 对 职 业 教 育 的 期 许 是“ 根 据 个 性 ,养成 应 付 职 业 需 要 的 能 力 ,以 维 持 个 人 生 存 ,促 进社会福利”。[23]   他们认为教育对象本身具有的独 特 个 性 对 职 业 教 育 育 人 活 动 的 施 展 具 有 先 决 影 响 ,体 现 了 进 步 的 教 育 观 。斯 时 社 会 军 阀 混 战 、 帝 国 主 义 列 强 侵 华 袭 扰 等 亦 致 使 黄 炎 培 等 人 日 益 重 视 将 职 业 教 育 与 社 会 安 定 和 国 家 富 强 的 民 族情怀相融。正如廖世承提出的“要知一社会的 良 好 ,全 赖 全 体 人 员 有 无 相 当 的 职 业 ,有 了 相 当 的职业,社会的发达就迅速,国家的地位,也就稳 固”。[24]1934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三次代表大 会 宣 言 将 职 业 教 育 的 目 的 明 确 为“ 谋 个 性 之 发 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等人 将 职 业 教 育 与 发 展 经 济 增 加 生 产 能 力 相 联 系 凸 显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并使得职业教育的效用被 进一步扩大至以生产教育服务人类幸福,具有宏 阔的办学视野。后来,黄炎培将办理职业教育的 宏 旨 简 要 概 括 为“ 使 无 业 者 有 业 ,有 业 者 乐 业 ”, 可 谓 返 璞 归 真 地 点 明 职 业 教 育 的 范 围 绝 不 仅 供 人们习得一技之长增加就业筹码,而要促进职业 知 识 、技 能 与 道 德 协 同 作 用 于 人 的 整 个 职 业 生 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感受到职业的兴味。(三)确立面向大众、联络社会、讲求科学的职 业教育办学方针
发展平民化、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是黄 炎 培 等 职 教 先 驱 对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方 针 的 认 识 。黄 炎 培 等 人 认 为 平 民 化 的 职 业 教 育 具 有 广 泛 的 包容性与公平性,核心在于将普通大众纳入职业 教育的对象中来;而社会化的职业教育则基于职 业教育跨越产业与教育两个领域的事实,强调其 办 学 过 程 依 靠 社 会 、办 学 取 向 服 务 社 会 ;科 学 化 的 职 业 教 育 体 现 为 遵 照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的 客 观 规 律研究职业教育,遵循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独特 方式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实施面向平民的职业教育是黄炎培等职业教 育家们的核心观念。20 世纪以来,平民教育思潮 渐 成 世 界 教 育 之 重 要 流 行 趋 势 。黄 炎 培 形 容 社 会结构是“一个花瓶的构造”,占据社会人口绝大 多数的平民是“花瓶”的重心,如果不能维护好普 通 人 民 的 受 教 育 权 益 ,那 么“ 社 会 ”便 极 易 倾 倒 。
蒋梦麟亦从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得出“平民主义越 发 达 ,则 其 和 平 之 基 础 愈 固 ”的 警 示 。蒋 维 乔 观 察 到 民 国 社 会 普 通 民 众 囿 于 家 庭 贫 寒 或 年 长  失 学 的 现 象 极 为 普 遍 ,感 叹 :“ 国 民 之 智 识 愈 下 , 则国势之发展愈难求救济,非提倡平民教育不为 功。”[25]张元济甚至呼吁“教育不要贵族化,要贫民 化;不要都市化,要乡村化”。凡此种种职业教育  家 们 面 向 平 民 开 展 职 业 教 育 的 坚 决 态 度 既 源 于 他们对社会安定秩序的向往,亦富有对平民生计 潦倒的同情,尤其希望将弱势而广泛的平民群体 聚拢起来接受职业教育让他们萌发自省、自救的  意 识 。例 如 鉴 于 以 农 立 国 的 社 会 传 统 以 及 社 会 人口结构表现为农民占据人口绝大多数,因此下  沉 到 农 村 开 展 益 农 职 教 事 业 成 为 黄 炎 培 等 人 推  进 平 民 化 职 业 教 育 的 重 要 选 择 。江 恒 源 提 出 应 认清农村“穷愚弱私”的弊病所在,创新性地采取  “ 富 教 合 一 ”“ 随 富 随 教 ”的 办 学 方 式 以 提 高 农 民 生 产 养 殖 活 动 所 需 的 技 能 教 育 。而 为 了 保 证 弱  势 女 性 的 受 教 育 权 益 ,杨 卫 玉 等 则 严 厉 反 对“ 男  尊 女 卑 ”“ 女 子 无 才 便 是 德 ”的 落 后 礼 教 余 绪 ,论  述 了 发 展 女 子 职 业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和 必 要 性 。面  向 平 民 乃 是 黄 炎 培 等 职 教 先 驱 办 理 职 业 教 育 的 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认为不知着眼在大多  数 平 民 身 上 的 教 育 是“ 无 有 是 处 ”的 。通 过 一 系 列面向农民、女性等普通民众的办学实践可以观  察 到 黄 炎 培 等 人 提 倡 的 职 业 教 育 具 有 深 厚 的 平 民价值导向。职业教育天然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实践 紧密联系,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多次论述职业教 育 应 当 注 重 与 社 会 诸 机 关 的 联 络 。他 们 认 为 教 育无法脱离社会,因为个人更好地立足其所处社 会 离 不 开 教 育 对 人 的 成 长 施 加 积 极 影 响 。如 黄 炎 培 所 言“ 教 育 者 ,将 俾 其 人 克 自 适 于 所 处 之 社 会,以遂其生存者也,故离社会无教育”。[26]同时, 他 们 也 坚 持 认 为 职 业 教 育 对 社 会 发 展 具 有 积 极 的 改 良 作 用 。陈 宝 泉 于 北 京 女 子 师 范 学 校 演 讲 时提到“社会不良,故设学校,毕业生得以解决其 生活问题,因而社会与国家俱得以解决其生活问 题”。[27]   亦如江恒源从职业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 统 的 关 系 所 言 ,“ 盖 欲 兴 实 业 而 不 假 道 于 教 育 譬之无源之水、沟浍虽盈而易涸;无根之木,枝叶既具而旋枯”。[28]   职业教育先驱们把发展职业教育 视为改造社会和产业的重要推力。1925 年 ,黄 炎 培 在《提 出 大 职 业 教 育 主 义 征 求同志意见》中对中华职教社成立以来的职教工 作 进 行 反 思 ,认 为 职 业 教 育 的 主 办 者 、提 倡 者 忽 视 了“ 同 时 和 一 切 教 育 界 、职 业 界 的 沟 通 与 联 络 ”,导 致“ 所 希 望 百 分 之 七 八 十 没 有 达 到 ”。因 此 ,他 认 为 今 后 职 业 教 育 应 更 加 密 切 注 意“ 时 代 趋 势 与 应 走 之 途 径 ”,将 职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方 向 内 嵌 于 社 会 整 体 形 势 变 化 加 以 考 量 有 助 于 保 持 职 业教育本身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另外,社会化的 职 业 教 育 应 有 之 义 是 培 养 满 足 社 会 发 展 需 求 的 人 才 。如 穆 藕 初 提 出 择 业 者 与 育 材 者 必 须 思 索 以“ 确 知 社 会 之 现 状 ,社 会 中 所 最 缺 乏 而 所 最 渴 盼者为何种事”。[29]由此出发,他们认为职业学校 的 教 育 资 源 和 人 才 培 养 方 式 必 须 适 配 产 业 发 展 要 求 。“ 设 什 么 科 ,要 看 看 职 业 界 的 需 要 ;定 什 么 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 练学生……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 才”。[30] 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先驱们辩证性地认为 职 业 教 育 的 社 会 化 既 体 现 为 认 可 职 业 教 育 对 社 会具有的积极反馈,同时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需 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得智慧与依附。
黄炎培认为,“欲养成头脑清楚之国民,科学 其圣药也”,要“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马相 伯 认 为 中 国 的 传 统 教 育 因 缺 乏 科 学 探 索 意 识 常 常 陷 于 蒙 昧 和 迷 信 的 蛛 网 ,“ 知 其 然 却 不 知 其 所 以然”的习惯亦导致诸多发明创造无法被广泛推 广 和 运 用 。[31] 陶 行 知 信 奉 教 育 应 当 以 生 活 为 中 心 ,“ 过 什 么 生 活 便 是 受 什 么 教 育 ”。所 以 ,在 他 致 庄 泽 宣 的 信 件 中 ,提 出“ 必 须 民 族 具 备 科 学 的 本领,成为科学的民族,才能适应现代生活,而生 存于现代世界”。穆藕初亦提出“科学精进之国, 其普遍国民之视察力、推想力及公平之判断力亦 较富”,[32]而中国实业不兴便是具备上述三种能力 的 主 干 人 才 缺 失 之 故 。对 科 学 的 推 崇 成 为 包 括 黄炎培在内许多知识分子的内心写照,办理科学 化的职业教育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行稳致远、符 合客观实际的做法。
科学化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求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难题,另一方面则是用科 学的方法去指导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其一,遵 循实践出真知的法则,注重从调查与研究的角度 为 职 教 建 议 和 理 论 的 形 成 提 供 现 实 依 据 。黄 炎 培 等 人 通 过 对 职 业 学 校 、学 生 、工 厂 企 业 以 及 国 内 外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等 开 展 广 泛 调 查 研 究 以 为 国 内 职 业 教 育 的 改 革 提 供 切 实 建 议 。范 源 濂 认 为“ 徒 言 建 设 ,言 改 造 ,而 不 先 之 调 查 ,犹 之 向 壁 虚 造 ,百 无 一 当 。”[33] 穆 藕 初 提 出“ 无 论 举 何 事 业 ,行 实 地 之 研 究 是 也 ”。何 清 儒 指 出 职 业 教 育 为 的 是“ 人 与 事 的 适 合 ”,着 手 的 途 径 是“ 人 与 事 两方面”,因此科学的职业教育需要做好“个人研 究”与“职业分析”两项工作。[34]缘此,职业教育家 们 形 成 了 浓 厚 的 职 教 研 究 氛 围 与 多 样 的 研 究 形 式 :翻 译 和 编 纂 职 业 教 育 类 的 书 籍 ;通 过 职 教 类 杂 志 刊 物 为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立 言 ;开 展 演 讲 、组 织 职业教育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等汇报交流职教工 作 进 展 ;邀 请 杜 威 、孟 禄 等 国 外 著 名 教 育 家 赴 华 就国内职教事业的改良进行咨询讨论等。其二, 在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实 践 中 系 统 整 合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发展的理念与要素,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 的 科 学 性 。邹 韬 奋 提 出 职 业 教 育 应 树 立 科 学 的 人才培养目标应保证学生在文化、技能和道德以 及 公 民 素 养 等 多 个 维 度 得 到 训 练 ,“ 有 自 求 知 识 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情感,能应用于职业 而 自 谋 其 生 活 ,同 时 能 进 而 协 助 社 会 、国 家 之 幸 福,方为完全有用之人物”。[35]黄炎培强调科学的 育人模式需要打破“重理论轻实习”的刻板教学, 以“ 手 脑 并 用 ”“ 做 学 合 一 ”的 教 学 原 则 使 得 学 生 养 成 知 识 与 技 能 并 重 ,理 论 与 实 践 并 行 的 意 识 。庄泽宣提出“择业应建立在科学原理之上”,廖世 承 亦 认 同 引 入 科 学 的 心 理 测 验 方 法 对 学 生 进 行 职业指导很有必要,科学的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增 强 职 业 选 择 理 性 的 重 要 前 提 。职 业 教 育 家 们 对 科 学 化 职 业 教 育 的 追 求 保 障 职 业教育始终朝向切合时需的方向迈进。(四)构建系统协调、多途并进的职业教育办 学形式
实施职业教育离不开对其进行学理层面的反思和实践方面的省察。黄炎培认为“原来一切教育 ,都 没 有 允 许 我 们 凭 空 想 ,说 空 话 ,写 空 文 章 的;不过职业教育,尤其重要”。[36] 以黄炎培为代 表 的 职 业 教 育 家 们 对 职 业 教 育 的 躬 身 实 践 推 动 了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路 径 的 明 晰 与 稳 固 。职 业 教 育 家们认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以及职业 指导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三大主干,三类职业教育 机 关 的 功 能 分 工 有 利 于 建 立 起 全 面 系 统 的 职 教 育人生态。1922 年 ,胡 适 等 人 主 持 修 订 了 壬 戌 学 制 ,该 学制突破性地将原先的甲、乙种实业学校统一改 称为职业学校,并首次明确建立逐级贯通的职业 教 育 体 系 增 强 了 职 业 教 育 在 整 个 教 育 系 统 的 地 位 。黄 炎 培 在 中 华 职 业 学 校 建 校 十 五 周 年 的 纪 念 文 中 提 出“ 凡 平 民 教 育 性 质 之 职 业 学 校 ,最 合 先进社会所需要”。江恒源亦认为职业学校教育 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支撑,不管是讲授农工商 的 初 、高 级 职 业 学 校 ,还 是 附 属 于 普 通 中 学 和 大 学的职业科均可招收青年学子入学就读,[37] 以适 应 人 们 的 职 业 与 学 习 生 涯 规 划 的 变 动 需 要 。陈 宝泉对职业学校培养国民技能、推动民族资本主 义工商业发展的作用尤为看重,担任河北省教育 厅 厅 长 之 时 他 便 热 心 于 鼓 励 和 扶 持 地 方 职 业 学 校的整顿、改造与新建工程。[38]总体而言,民国时 期以社会组织或实业家、教育家投资开设的私立 职业学校在发展速度、规模乃至人才培养的质量 与 数 量 上 相 较 公 办 职 业 学 校 而 言 具 有 明 显 的 优 势,体现了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开 放 局 面 。职 业 教 育 先 驱 们 对 职 业 学 校 的 提 倡 与 创 办 为 职 业 教 育 理 论 的 探 索 及 实 践 提 供 了 试 验 场 所 ,形 成 了 关 于 系 科 设 置 、课 程 创 设 、教 学 育 人、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独特建设经验。
职业教育并不狭隘地等同于职业学校教育, 具 有 职 业 补 习 性 质 的 教 育 是 职 业 教 育 家 们 广 泛 认 可 的 一 种 教 育 形 式 。黄 炎 培 提 出 职 业 补 习 教 育的独特优势在于“苟有职业,无处不可举办,亦 无处不当举办”。顾树森从国民教育的分化不等 影 响 社 会 团 结 与 进 步 的 角 度 提 出 发 展 职 业 补 习 教 育“ 巩 固 社 会 之 基 础 ”的 必 要 性 。何 清 儒 进 一就业者提高职业能力的诉求,是为由于种种桎梏与 困 难 而 不 能 进 入 职 业 学 校 之 人 所 设 立 的 。江 恒 源 则 表 达 了 职 业 补 习 教 育 实 质 上 不 仅 限 于 对 于 职 业 技 能 及 常 识 的 补 授 ,公 民 道 德 的 陶 冶 、本 国文化的发扬、个人人格的修养、爱国心的激发、 以 及 体 格 的 锻 炼 均 应 十 分 注 意 。作 为 民 国 时 期 职业学校教育的补充,职业补习教育的教学场所 和教学时限以及教学内容都更为机动灵活,收费 较 专 门 职 业 学 校 低 廉 的 特 点 也 更 能 满 足 具 有 多 元 背 景 的 社 会 人 员 提 高 特 定 职 业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需要。黄炎培等人认为开办职业指导相关的机构是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的 重 要 路 径 。他 们 认 为 职 业 选 择 是 青 年 人 的 重 要 任 务 。如 ,郭 秉 文 提 出“ 引 导 少 年选择适当之职业,诚重要事也”;胡适劝诫青年 学 生 言“ 吾 所 贡 献 于 社 会 者 ,惟 在 吾 所 择 业 耳 ”。而 庄 泽 宣 更 加 全 面 地 指 出 青 年 的 职 业 选 择 应 该 考 虑 到 个 人 性 向 、学 识 以 及 外 界 因 素 的 综 合 影 响 ,因 此 职 业 指 导 亦 需 未 雨 绸 缪 、有 的 放 矢 。职 业 教 育 家 们 期 待 职 业 指 导 能 够 促 进“ 人 人 得 事 , 事事得人”的理想职业生活。邹韬奋从解决个人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面临的难题提出职业指导“藉 以 助 人 怎 样 选 择 职 业 ,怎 样 预 备 职 业 ,怎 样 加 入 职 业 ,并 且 怎 样 能 在 所 做 的 职 业 上 求 进 步 ”。何 清 儒 从 个 人 职 业 需 求 与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相 匹 配 的 角度认为“职业指导是辅助个人解决各种职业问 题 求 人 与 事 的 适 合 ,以 发 展 个 性 促 进 社 会 的 工 作”。[39]
相比开展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补习教 育在特定阶段传授学生谋生之能力,职业指导是 一 项 长 期 不 断 进 行 的 工 作 程 序 。职 业 教 育 家 们 认 为 职 业 指 导 关 联 着 科 学 的 心 理 测 验 工 具 与 方 法 、职 业 指 导 者 的 专 业 修 养 、求 职 者 所 处 成 长 或 求 学 阶 段 面 临 的 不 同 任 务 等 ,应 循 序 渐 进 地 达 成。刘湛恩与潘文安提出职业指导“实施于职业 未 选 以 前 ,继 续 进 行 于 职 业 已 决 、而 还 在 预 备 的 时代,又继续进行于已得职业以后”。[40] 故此,他 们 认 为 对 儿 童 应 进 行 职 业 陶 冶 以 培 养 其 生 活 技 能 ;对 中 学 生 的 职 业 指 导 则 要 注 意 因 材 施 教 ,考 虑社会生产需要使其学习生产技能;面对青年人的职业指导则更需注重人事相符的原则,不致学生 学 非 所 用 ,造 成 人 力 资 源 浪 费 、社 会 生 产 效 率 低下的局面。由此观之,职业教育先驱们渗透职 业 指 导 于 整 个 社 会 环 境 的 意 图 在 于 使 得 人 们 重 视 职 业 观 念 的 养 成 并 促 进 个 体 的 职 业 生 活 富 于 系统性、规划性和长远性,以对社会产生“文化日 进,财源日开”的积极影响。三、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近代职教先驱人物的 教育思想特征
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们对职业教育的论述促 进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化和体系化,尤为重要的价 值贡献体现在挖掘了教育的职业性要素,将促进 就业视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追求教育的人本 性,认为职业教育应因材施教、培养健全个体;意 识到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络,突出职业教育的发 展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等几点特征。
(一)强调教育的职业性要素,主张职业教育 是促进广泛就业的教育
育 的 职 业 性 要 素 是 区 别 于 其 学 术 性 要 素 而 言 的 。教 育 的 学 术 性 要 素 往 往 被 认 为 指 向 系 统的科学或文化知识内容,教育学术性要素的存 在 使 得 传 承 、创 造 、延 续 人 类 文 明 成 果 成 为 可 能。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方式的巨变,劳 动 知 识 与 职 业 技 能 的 复 杂 多 样 客 观 上 要 求 人 们 提 高 文 化 水 平 和 相 应 的 职 业 能 力 以 适 应 社 会 化 大 生 产 的 要 求 。客 观 的 分 工 和 交 换 为 基 本 运 行 机 制 的 社 会 结 构 要 求 人 们 既 各 司 其 职 又 发 生 社 会角色上的联系与依存。此时,单单追寻教育的 学术性要素则会使得教育陷入理想化的乌托邦, 而 忽 视 了 社 会 变 革 对 专 门 从 事 某 一 职 业 的 人 才 的 实 际 需 要 。杜 威 提 出 广 义 的 一 切 教 育 都 带 有 职 业 的 性 质 ,他 说 无 论 何 种 程 度 的 教 育 、所 学 何 种 科 目 最 终 都 与 应 用 有 关 。黄 炎 培 深 受 杜 威 教 育哲学的影响,提出“教育目的,也许在初步时为 非职业的,而最后必为职业的。也许小部分养成 间 接 造 福 的 ,为 非 职 业 的 ,而 绝 大 多 数 必 为 养 成 直 接 造 福 的 ,即 职 业 的 ”。[41] 江 恒 源 亦 提 出 人 人 应 当 有 职 业 ,不 劳 而 获 之 人 乃 是“ 社 会 之 蠹 虫 ”, 暗 含 着 用 教 育 谋 求 人 人 得 生 存 技 能 以 便 从 事 一 定 职 业 的 愿 景 。他 们 对 教 育 蕴 含 职 业 性 要 素 的挖掘在彼时具有振聋发聩之效,对专门职业教育的 形 成 以 及 将 促 进 就 业 作 为 职 业 教 育 的 定 位 提 供可能。黄炎培提出“自社会生活方式采用分工制,求 工作者效能增进与其天性天才的认识与发展,进 而与其工作适合,于是乎有职业教育。”[42] 何清儒 认 为 职 业 教 育 与 别 种 性 质 的 教 育 有 着 平 等 的 地 位,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在于直接帮助平 民谋得职业;庄泽宣提出职业教育需要考虑到教 育不普及而国家经济又不丰裕的矛盾,将职业教 育的重点置于帮助学生获得恰当的职业;穆藕初 则 从 青 年 学 生 对 社 会 发 展 之 重 要 意 义 的 角 度 希 望人人树立“职业即事业、毕业日即就业日”的就 业 观 念 。从 中 可 以 看 出 他 们 对 职 业 教 育 的 定 位 是 为 普 通 平 民 寻 求 与 社 会 生 产 分 工 扩 大 化 和 精 细 化 带 来 的 职 业 岗 位 形 态 变 化 相 匹 配 的 就 业 教 育 。为 了 促 进 平 民 提 升 在 由 农 业 文 明 向 工 商 业 文明转换背景下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职业教 育 家 们 逐 渐 建 立 了 一 套 有 关 职 业 技 能 、职 业 知 识 、职 业 道 德 与 职 业 修 养 的 内 容 和 标 准 ,奠 定 了 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独特内涵。
(二)强调教育的人本性要素,认为职业教育 是培养健全公民的教育
教育的本真目的在于育人,而育人的前提是 选择何种类型的教育观念,体现为将人的培养置 于 何 种 目 的 之 下 。封 建 社 会 的 学 校 教 育 体 现 出 了 明 显 的 功 利 性 要 素 ,贯 穿 着 忠 君 爱 国 、治 国 理 政的主线,因而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维护君主专 制 的 封 建 统 治 秩 序 培 养 具 有 谋 断 能 力 的 官 僚 。而在民国特殊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中,黄炎培等职 业 教 育 先 驱 们 的 教 育 思 想 中 体 现 了 对 教 育 的 人 本性要素的强调,表现在他们认为职业教育除了 关 切 人 的 谋 生 能 力 以 外 还 应 具 备 促 进 个 人 拥 有 完 满 生 活 的 可 行 条 件 和 现 代 国 家 的 公 民 身 份 。他 们 认 为 具 有 人 本 性 的 职 业 教 育 是 以 尊 重 人 性 之 面 貌 并 促 进 个 体 内 在 潜 能 在 后 天 得 以 充 分 发 展,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基本目的。蔡元培提 出人的培养“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 一,毋宁展个性”;蒋梦麟提倡“欲言和平之教育, 当 自 养 成 活 泼 之 个 人 始 ”。蒋 维 乔 言 及“ 教 育 之目的在使人之全体发展”。周诒春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统合“智育、德育、体育”的教育内容, 郭 秉 文 则 以“ 训 育 、智 育 、体 育 ”三 育 并 举 的 通 才 教育主张促进人的身心得以协调。此外,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集中表现在他们 认 为 职 业 教 育 应 当 培 养 完 善 的 公 民 人 格 ,养 成 “社会健全分子”,使其能够独立、自主、自动地处 理自身与国家的关系。黄炎培寄望青年学子“成  为 善 良 之 公 民 ,足 以 有 益 于 社 会 ”。蒋 维 乔 提 出 个人组成社会的“细胞”,只有个人人格得以完善 才有造就健全社会的可能。蒋梦麟在《世界大战  后 吾 国 教 育 之 注 重 点》提 出 要“ 注 重 公 民 之 训 练 以养成平民政治之精神”。[43]   顾树森恳切地提出 职业教育如果仅仅给人职业知识技能的训练,缺  少 养 成 公 民 必 要 的 品 行 道 德 与 修 养 就 会 导 致 利  己 主 义 滋 生 ,而 对 社 会 与 国 家 的 前 途 反 增 危 害 。因此,职业教育先驱们认为要尊重个体的天性差 异与兴趣特点,因材施教地培养既能掌握谋生本  领 以 立 足 社 会 又 具 备 健 全 人 格 的 国 家 公 民 是 职 业教育的育人主旨及目标。
(三)强调教育的社会性要素,提出职业教育 是适应环境需要的教育
尽管教育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教育制 度 、内 容 与 形 式 等 均 深 受 政 治 、经 济 以 及 文 化 传 统 等 社 会 性 要 素 的 影 响 。黄 炎 培 等 人 分 析 提 出 职 业 教 育 在 中 国 的 产 生 实 质 是 社 会 对 此 事 物 的 客 观 需 求 酝 酿 成 熟 的 缘 故 。对 教 育 社 会 性 要 素 的 确 认 使 得 黄 炎 培 等 人 认 为 职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必 然 要 以 满 足 社 会 环 境 的 需 要 而 展 开 。黄 炎 培 说 “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职 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就是社会化”。穆藕初提 出 职 业 教 育 乃 是 遍 及 于 社 会 的 存 在 ,“ 讲 堂 以 外 至 广 至 繁 之 地 方 存 在 皆 为 育 人 之 事 业 活 动 之 范 围 ”。邹 韬 奋 认 为 社 会 变 化 日 新 月 异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内 容 的 选 择 需 紧 密 关 注 社 会 需 求 ,“ 学 校 之 所教,宜社会之所需;社会之所需,立当在学校里 中教授之”。至于如何判断社会对职业教育之需 要,何清儒认为职业教育要将社会的新兴事业和 可 能 事 业 与 社 会 上 已 有 人 才 及 受 训 人 才 的 分 布现状综合判断。[44]庄泽宣更具体地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学校及科目设置应斟酌各 地 实 际 情 形 。廖 世 承 也 提 出 职 业 教 育 需 使 得 学 生有职业智识、职业技能以及其他职业上之普遍 智识,使得学生贡献于社会,适应于环境。[45]从他 们的实践来看,职业教育适应环境的需要是根据 外界经济、政治以及资源禀赋等区域发展特征进 行的应时调整。黄炎培等人初倡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人 力短缺与平民生计潦倒的社会矛盾,他们主张把 职业教育作为变革落后和贫瘠社会的驱动力,力 图 通 过 职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以 实 现 建 立 文 明 发 达 社 会 的 理 想 。随 着 他 们 对 职 业 教 育 与 社 会 关 系 的 认识逐渐深入,亦更明确要“跳出职业教育”来发 展 职 业 教 育 ,将 职 业 教 育 与 广 泛 的 社 会 组 织 、社 会 群 体 以 及 社 会 活 动 联 络 起 来 。他 们 既 从 社 会 知 识 分 子 、商 界 、政 界 等 领 域 人 士 的 交 往 中 获 得 必 要 的 人 力 支 持 和 资 金 资 助 以 维 系 职 业 教 育 的 办学活动,亦积极回应社会局势变迁对职业教育 提 出 的 实 际 需 求 ,如 参 与 资 助 赴 法 勤 工 俭 学 行 动、在抗战后方为残疾人和退役军人开展职业教 育 培 训 等 均 体 现 了 他 们 顾 及 社 会 时 局 的 考 虑 。故此,黄炎培等先驱们长期主张并坚持促进职业 教育与社会环境建立积极互动机制,大力推动职 业 教 育 积 极 适 应 社 会 诉 求 并 努 力 寻 求 二 者 的 契 合。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已走过百余年历程,黄 炎 培 等 职 教 先 驱 们 关 于 职 业 教 育 的 真 知 灼 见 仍  然 深 刻 影 响 着 我 国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在 黄 炎培等职业教育先驱们看来,职业教育不是教人  “ 糊 口 谋 生 ”的 低 等 教 育 ,而 是 含 有 对 群 服 务 、襄 助 社 会 及 国 家 提 升 生 产 力 和 发 达 文 明 之 责 任 。因此,他们认为职业教育在促进学生的技能习得  作 为 本 务 的 同 时 ,亦 应 对 其 进 行 职 业 道 德 、公 民 道德、社会公德等的训育作为重要育人准则。他  们 提 出 构 建 以 专 门 职 业 学 校 和 职 业 补 习 机 关 以  及 职 业 指 导 所 等 组 成 的 类 型 多 样 的 职 业 教 育 机 构以促进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系统性,这也提醒  我 们 应 当 注 重 持 续 优 化 由 多 元 主 体 参 与 投 资 和 兴办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与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多 种 类 型 的 职 业 教 育 机 构 有 序 竞 争 以 发 挥 各 自优 势 开 展 多 样 育 人 形 式 ,提 高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活 力。当前,职业教育作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技 能 、人 力 和 智 慧 资 源 载 体 正 得 到 空 前 重 视 ,需 要 坚 持 发 扬 特 色 ,提 高 技 术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耦 合 并 服 务“ 一 带 一 路 ”“ 乡 村 振 兴 ”等 重 大 国 家 战 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参考文献:
[1]彭干梓,卢璐,夏金星.梁启超在近代职业教育 发展中的历史贡献[J].职教论坛,2008(11):61-64.[2]李梦卿,刘晶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轫 径迹与价值衍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44-56.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11:6.
[4]吴洪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史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91.
[5]周洪宇.谁在近代中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J].教育与职业,1990(9):47.[6]谢长法.黄炎培的教育考察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生[J].教育与职业,2009(11):20-22.[7][9][11][20][26][30][36][41]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138,424,140,49,303,406,311.[8]栗洪武.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1.[10]邵祖恭.反职业教育论[M].南京:京华印书馆,1934:7-15.[12][19]齐艳英.庄泽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1,24.[13][21]张爱梅.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6:30,24.[14]吴洪成.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47-250.[15][16]陆勇.民国时期顾树森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17-19.[17]吴洪成,罗仁洙,许娟.五四运动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3):22-30.[18][22][35]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长春:吉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136,126,130.[23]何清儒.我国职业教育应有的目标[J].教育与职业,1935(2):101-104.[24]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27.[25]蒋维乔.江苏行政教育概况[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67.[27]蔡振生,刘立德.陈宝泉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8.[28]江恒源.民国二三年间全国实业学校教育之概况[J].农商公报,1916,3(4):144-157.[29][32]李杨.科学与实业之间:穆藕初的科学教育思想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2:46,40.[31]刘正伟,薛玉琴.试论马相伯与近代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1):64-67.[33]张钦.范源濂教育思想述论[J].船山学刊,1995(2):148-158.[34][39]韩丽丽.何清儒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18,31.[37]陈梦梦,宋青红.江恒源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3):63-68.[38]苏肖,周慧芬.陈宝泉职业教育思想评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1):116-118.[40]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409.[4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15.[43]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87.[44]李兴军.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的代表——读 何 清 儒《职 业 教 育 学》[J].职 教 论 坛 ,2007(13):59-64.[45]刘普,王琨.廖世承的职业教育思想[J].文教资料,2007(12):178-179.[9]王路路,李祥.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的演进 轨迹与优化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1(2):81- 88.[10]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J].30][15]江恒源,沈光烈.职业教育[M].正中书局,1937:7.[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安徽教育,1978(12):2-8.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11]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J].课程·教材·教法,1983(1):3-5.[12]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区教育局、区劳动局《闸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7]陈鹏.职业启蒙教育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4.[18]伊·阿·凯洛夫.教育学[M].陈陕,朱智贤,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21.[19]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
[13]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作指导纲要(1997  修订稿)[EB/OL](.1997-02-27)教育局、区人社局《关于加快发展嘉定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14]南昌市教育局关于举办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寻访红色足迹”暨首届中学生“职业教育体验日”活动的通知[20][21]菲利克斯·劳耐尔.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M].赵志群,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415,98-106.[22]赵志群.典型实验:职业教育发展创新项目的方法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9(19):52-58.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3715;累计访问人数:6190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