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协会新闻

胡卫:教育,如何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1-11 点击数:12168

  

2022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回望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有非常多的教育事件备受社会关注。新的一年,教育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有怎样的期待?“第一教育”特约部分教育专家展望未来教育。

2022年1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在第十五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作了题为《教育,如何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的主旨报告。

无标题.jpg

•    城市软实力有哪些内涵?

•    上海具备哪些城市软实力优势?

•    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

一起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他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强调“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其实就是上海软实力的内核所在。

 

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毋庸讳言,教育既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体现在:

一是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有效增加,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

 

二是教育活力进一步焕发,教育质量尤其是基础教育质量迈入全国乃至全球城市前列;

 

三是教育服务选择性明显增强,教育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能力不断提高。

得益于教育的进步,近年来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和企业选择落户上海。从我们先后赴100多家企业的调查情况看,除了上海城市的开放包容以外,拥有优质多元的公共服务资源,尤其是良好的教育资源人才和企业纷至沓来的重要原因。过去孩子读书是随父母的工作地;现在父母工作是随孩子的读书地。

 

下面,我从三个视角,结合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取向,谈谈上海教育如何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

 

 一、教育应当助推文明和讲公德城市建设

 

2021年6月,中共上海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城市软实力的灵魂。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上走在前列。要把有理想和守规矩结合起来,把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结合起来,厚植责任意识、契约精神,倡导重信守约、理性自律。这一点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又是城市个性的提炼。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大量企业和各方人才的集聚地,就是因为上海人和上海这座城市文明程度高。用张文宏的话说,上海不欺侮老实人。具体表现在:

 

 

一是“讲规矩”,排队、讲公德、讲文明。上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但也是最井然有序的地方。

 

二是“照章办事”。上海人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视基本道德观念和一些公民共识为无物,不遵守制度,淡漠法纪。

 

三是个人空间明确。上海人不喜欢打扰别人的生活,各自拥有最大的自由空间和最少的利益冲突。

 

与此相适应,上海学校德育要立足城市软实力建设目标,从上海实际和上海人守规矩和富有契约精神的特点出发,一方面要为德育目标设置坡度和层次,从学生基本行为习惯抓起,循序渐进,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要各有侧重,把个人道德修养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相关联,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则孝悌,出则忠信”。

另一方面,还要将德育渗透在社会、自然、人文学科中,实现智、体、美、劳各育作为德育载体的目标,同时开设生活指导、心理咨询课,更多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调查研究、见习实习、做志愿者等课外活动来全面实施德育,以真正提高德育实效。

 

学校德育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目标定得太高,所谓“圣贤式”教育,绝大部分人做不到,只能嘴上说一套,行动做一套;二是混淆公德和私德界限,用公德苛责私德。比如,你砸坏了人家的窗玻璃,然后看人家家里是不是卫生,而且还到处散布。你说这种做法是不是很恶劣?正如一句话说的,“道德用于律己,好过一切法律;道德用于律他,坏过一切私心”。

 

因此,进行道德教育时,要让学生学会区分什么是公德、什么是私德。公德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正常有序健康的基本条件;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作风问题,与公共利益无关,只能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也就是自律。

 

正如穆勒所说,如果一个社会的大众情感和媒体舆论一定要以这般完美苛责于人性,可以肯定地说,社会的多样性必将逐渐萎缩,而长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也一定丧失殆尽。

 

所以,教育下一代弄清私德和公德的边界,学会尊重他人隐私,对于社会的多元发展,营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竞争的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教育应该助推大美和有文脉城市建设

 

文化艺术繁荣是国家和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举个例子,现在全球居民对哪个国家最有好感,调查结果是:德国第一。这是怎么回事?原因之一是德国有贝多芬、巴赫、康德、歌德、门采尔、丢勒等数不胜数的艺术家。这说明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文化竞争软实力不可小觑,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或城市能否得到世界尊重和认同的标志。

 

上海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传统优势,历史上曾是东亚无可争辩的文化中心。上海有精英文化,也有大众文化,是近代流行小说、流行音乐、流行戏剧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电影的摇篮。1925年前后,全国共开设电影公司175家,而上海就占了141家。

上海有启蒙传统,也有消费文化,曾造就了全国最发达的出版业。当年,短短一条望平街(今日的福州路)集中了《申报》《新闻报》《商报》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最具影响力的书局也汇聚于此。

 

不仅如此,上海还集中了近代都市娱乐与消费的一切要素。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上海依然是我国最有文化的城市之一,集中了最多的艺术院团、艺术院校,拥有最多的文艺人才,上海人也是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最高的城市。

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意见的公布,很大程度上是要努力使历史上、典籍中、记忆中、文物中、遗迹中的上海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

 

意见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目标,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让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艺名家群星荟萃,文化潮流引领风尚,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文化竞争力更加强劲。所有这些目标和任务,都离不开教育。

 

与之相适应,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更加重视美育工作,把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载体和主阵地。要紧扣立德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要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为此,首先,要通过美育和艺术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和人文素养,从而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正如有人说的,艺术是生活的人文写照,学习艺术,无论水平高低,都能使精神获得成长。

举一个令人深思的实验例子:

 

那是2007年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了6首世界上最复杂的巴赫的作品,共计45分钟。在他面前的地上放着一顶帽子,很显然这是一位街头艺人,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在他演奏的45分钟里,大约有2000多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六个人停下来真正地听了一会儿,大约有20个人给了钱就继续以平常的步伐离开了。约夏•贝尔一共收到了32美元,要知道就在两天前,他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的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聆听他刚演奏的45分钟同样的曲目,平均得花200美元。

 

这是一个社会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华盛顿邮报》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1、在一个普通的环境中,人们能不能感知到美?2、如果我们感知到了的话,我们会不会停下来欣赏一下?3、我们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会去发现和欣赏一个艺术天才吗?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去读书、去接受艺术教育、去走向大城市,因为在一个不适合的地方人们对往往美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即便你是天才,你身边的人也永远不会发现你身上的光芒。

其次,还要着力通过美育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因为艺术思维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康德做过这样的描述:“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艺术创作具有原创性,是一个发明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所以,重视美育,不是仅仅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学习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让孩子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不断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和创造活力。

 

三、教育应当助推健康和“抗逆力”城市建设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迫使世界各地的政府关闭学习机构,这影响到了190多个国家的近16亿学生,以及无数的成人学习者,对公民健康和福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民健康和城市医疗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软实力。

 

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意见中,也多处提及发展体育事业和医卫体系建设。譬如,该意见强调,在提供普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要大幅增加高质量和国际化的体育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优质资源和制度供给,以提升全球体育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该意见还提出,要增强市民体质,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联系2021年10月27-30日在韩囯延寿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ICLC)所提出的倡议,就是要求城市在促进健康和加强抗逆力的学习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可以说,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意见和第五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倡议不谋而合。毫无疑问,体育对建设健康和具有抗逆力的城市具有不可替代性。

大家知道,近现代上海的体育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世纪中叶,上海圣约翰大学等上海教会学校便将近代体育活动项目引入校园。1916年成立华东各大学体育联合会,定期举行种类体育活动和比赛。嗣后,学校体育催生了社会体育。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发达,对推动上海近代体育运动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和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上海体育之于中国体育,是引领的火炬,是指引的火把,是中西现代体育融合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在推动全民体育运动的同时,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即依托举国体制优势,建设学校、业余学校、运动学校、市队四级网络,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在国际赛事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

但是竞技体育强不等于全民体育强,要提升全球体育城市软实力,着力点不止在竞技场上。显然,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学校责无旁贷。

 

按照中办国办相关文件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健身强体为目标,实现体育育智和育心功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习包容、学会合作、学会责任,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同时,学校要通过医体结合,发展学生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提供一系列教育工具,以获得有关病毒知识、传播预防、自我保护和有效利用医疗保健系统的能力。

总之,在学校要努力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不辱使命,助力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教育)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539;累计访问人数:62144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