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民办教育从孔子开始?他主张学而优则仕,为何又鼓励学生传道授业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2-25 点击数:23829

导语:

学校最初的雏形,其实就是民办。当年孔子收徒弟讲课,就是学校的一种雏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是民办学校兴盛的最佳时期。

当时天下诸侯都在争夺人才,为此鼓励各种学术的发展。所以不管是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等等在这个时期,都得到了蓬勃发展。

他们言传身教自身学术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办学校。那么为什么人才大多都出现在民办学校之中呢?道理很简单,当时有才能的如果进入仕途,那就无心教学了。只有在民间的大师们,才会想着教书育人的活动。

你看李悝、吴起这些法学大家,哪里会成为公办学校的老师呢?而李悝的师爷正是孔子,吴起的师爷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子。

01民办归民办,春秋战国时期能学习文化的,大多都是贵族。

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选官制度,无非就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永远逃不过的那就是贵族垄断做官的权力。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於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史记》

因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一直都是贵族之间互相选拔彼此的子孙做官,很少很少会真正有品德高尚之辈进入官场。

那么这一现状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往深处去说,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民办学校里,大多数其实都是贵族子弟。

试想一下,普通的农民家庭,每年交税、服役所占据的金钱和时间,早就已经掏空了他们家子孙的所有资源,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到学习文化中去。而贵族子弟是不需要担心交税和服役的,因为家里有钱,不需要他去劳作,即使是服役,也可以找人顶替。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去追求所谓的人生价值,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也就是说在孔子出现之前,所有的文化知识,那都是贵族们的专利,普通老百姓你就算是有时间,也没钱去交那么学费。再说了,这帮贵族去上学,其实根本就不是为了走入仕途。仕途早就为他们打开了大门,他们只是为以后做官的时候,多一点学识和经验罢了。

所以说当时就算有民办教育,也是给贵族子弟大开了方便之门。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研究不够深入,浅尝辄止的贵族教育,并不能满足那个时代的需要。

02孔子的伟大,就是突破了贵族垄断知识的局面。

为什么孔子会被称为万世师表呢?难道仅仅因为他培养了三千门人,七十二贤者吗?当然不是这样。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適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桃李满天下的事情,其实不仅孔子在做,当时很多先贤都有这样的经历,可是孔子做了一件其他人从未做过的事情,那就是为寒门子弟打开求学之门。

当然,这里的寒门不是奴隶。当时还是奴隶制社会,奴隶是根本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不是孔子的错。

寒门子弟家中贫寒,即使父母希望孩子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可是老师那边的学费都太贵了,而且全是贵族子弟在上学,寒门子弟只能望而却步。这个时候孔子的出现有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虽然也收学费,但是数额非常少,普通家庭都能承受。有些没有多少钱的学生,只需要割一块猪肉给他,就算是交了学费了。为此大批寒门子弟到了孔子身边,希望能够得到孔子传授知识的机会。这些孩子都是渴求知识的人,虽然没有什么钱,家里也没有什么地位,可是他们可以将知识传播下去。而且这些孩子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孔子广收门徒,成为了当时教育界最优秀的老师。子路、曾子这些后世大家非常熟悉的儒家学者,过去都是寒门子弟。在孔子这儿得到了知识以后,成为了学术大家。

由此可见,教育是否民办,其实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教育是否能够普及到每一个渴望知识的人,这才是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

03贵族子弟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寒门子弟成为了顶尖人才。

为什么贵族子弟出的人才不够多,而寒门子弟往往都会有不少人才出现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成立,我们可以看看现在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中,其实寒门子弟所占据的份额相当低。

唯子赣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後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後从政。---《史记》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跟城里有钱人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本身就是不一样的。即使孩子们再努力,如果眼界就这么宽的话,也很难有机会跻身一流名校。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这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可现实中可能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学区房,六个钱包的无奈事宜。

当然,这个情况不仅仅是在现代,在科举制度诞生以后,这种现状就很明显了。贵族子弟们不仅有好老师培养,在书籍方面也是不受限制的。所以他们的眼界更宽,再加上他们的父辈如果在官场,那他们考上进士的几率就会比寒门子弟高得多。在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的时候,寒门子弟更加没有什么晋升路线,因为官场基本被贵族集团给垄断了,不会给寒门子弟多少机会。再往前推,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好时候,的确出现了不少寒门才俊,但是贵族依旧垄断着官场,这是不是说明,寒门子弟注定没有翻身的机会?当然不是,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各学派的顶尖人物。而贵族子弟,一般缺少奋斗精神,不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就算是有良好的资源,他们也只能算是一般人才,成不了天下大才。

总结:做官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甚至算不上是重要的标准。

学而优则仕,这似乎是科举制度诞生以后,千古不变的一个话题。似乎只有做官才是学者们走向成功的唯一通道。

那我们就必须要讨论一下,什么是成功了。如果你觉得声色犬马、荣华富贵是一种成功,那么在封建时代做官的确可能是学者们唯一的通道。

可是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呢?我觉得对学者而言,传道受业解惑,其实也是一种成功的体现。当你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或许自然会有一种成就感。

此外在学术上的研究,也可以让你获得相应的成功。贵族子弟为何难以成为某个学术派系的大佬呢?因为他们觉得适可而止,不会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搞研究。这就给了寒门子弟一个机会,只要你在学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也是一种成就。

参考资料:《史记》

 

历史鉴赏者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12472;累计访问人数:6193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