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贾炜:面向人人,创造未来——关于新时代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9-3 点击数:13221

    近年来,随着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海教育大会的相继召开,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迈入了新时代。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成为新时代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

    对于教育综合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基础教育而言,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研判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方位,把握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努力实现基础教育“面向人人,创造未来”。

    本文内容来源于《上海教育》杂志20199A刊,作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贾炜

       

    面向人人:促进教育公平,惠及每个学生

  

     在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时代方位上,我们需要思考并把握好这样四个方面的关系和问题:

    一是聚焦新时代的全球发展趋势,思考并把握教育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竞争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创造力至关重要。当前,必须紧紧依靠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在全球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这就意味着基础教育要从小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让更多学生拥有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创新创造、敢于走向无人区的精神品质。 二是顺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考并把握教育与引导学生提升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适应力之间的关系。
   
未来有多少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人们怎样才能管控并利用好人工智能?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在明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造。因此,基础教育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而应当更加注重全面育人和对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创造的心智模式培养。 三是关注加速社会的教育焦虑,思考并把握社会变迁不断提速下,如何保持正确育人方向的定力问题。
   
现代社会变迁的增速引发了教育的同步加速,导致家长在面对教育问题时,往往产生唯恐落后的焦虑感,出现早学、抢学、过度补课等一系列非理性教育决策。在社会加速发展无法回避的客观前提下,我们理解基础教育正确方向的关键在于创造,在于每个人01”、具有开创性的、因人而异的人人的创造 四是紧扣上海的城市发展定位,思考并把握教育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在新时代再造上海创造力传奇’”的问题。
   
上海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到2035年要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五个中心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再造上海的创造力传奇,上海的基础教育就要更好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聚焦面向人人的创造力培养。 

    在上述四方面对教育改革发展时代特征和外部环境的研判基础上,聚焦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内部,我们同样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要求和特点:

    一是坚定国家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为上海进一步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及创新实践能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是把握当下学生群体的时代特点。
   
当下正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对生命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奋斗的意义需求更大,对权威的认同感不强。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学生的特点,才能够真正在教育中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三是找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上海教师在2018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中,绝大部分指标结果都处于OECD国家领先水平,但在教师经常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开展教学的比例教师自主命题的比例两项指标上存在明显的短板。这是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建设上所要锚定的关键问题。 四是要激发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活力。
    上海要完成率先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发展目标,还要注重引导每一所学校找到并保持自身办学的个性特色,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防止千校一面,进一步利用好百花齐放的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避免学生因过早成熟而破坏了灵气。 

面向人人:促进教育公平,惠及每个学生

    基础教育的面向人人,实质上就是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就是要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公平公正的入学和升学机会前提下,进一步达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基于自身的个性特点获得适合的教育,同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的舞台,实现机会公平之上的过程公平
具体而言,面向人人的基础教育要构建面向人人的课程体系、引导面向人人的教学方式、实施面向人人的多元评价

     01构建面向人人的课程体系

    首先,高标准落实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面向人人的基本任务和底线。基础教育阶段全体学校都必须严格按照基础教学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确保国家课程的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尤其是涉及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的课程内容,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要求每一个学生通过基础教育牢固掌握。 第二,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面向人人的校本拓展与深化。全体学校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构建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图谱、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配置丰富多样的配套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搭建载体和平台、建立学校场地、设施、装备、教师、家庭、社会协同的资源建设保障。 第三,为有个性潜能的学生提供定制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面向人人的进一步精准化和针对性。学校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和构建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课程的定制开发,将课程定制的理念从我有什么给什么转变为学生需要什么设计什么,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 

    02引导面向人人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面向人人的教学方式,核心是以教促学,实现育人方式转型。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积极倡导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与教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除了能学会,还要能想学: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会学:具有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强学:养成勇敢、坚毅等学习品质
   
这需要我们对教学过程形成六个方面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是注重情感激发。理解学生只有喜欢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愉快而有安全感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勇于提问与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二是强调价值导向。挖掘每一门学科的独特学科价值和包涵的价值观元素,善于通过学科德育的有机渗透,对学生看世界、看问题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三是筑牢知识技能。明确基础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依然十分重要,学校课程教学的双基不可动、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必须要打得足够扎实。 四是突出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各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保持思维的系统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不断提高思维品质。 五是注重学习品质。强化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品质提升,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反思、比较分析、合作交流、抗逆坚毅、批判创新等学习品质和思维模式。 六是培养元认知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的思考选择,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立足学习的自我调控有效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03实施面向人人的多元评价

    基础教育面向人人的评价,就是要凸显多元、多维、多样的评价观和评价实践: 在推进基于多元主体的评价上:要借助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参与、第三方评价、基于信息技术评价等多种形式,切实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倾听吸收多方评价结果和意见,指导自身学习与发展的心智模式。 在落实多维多重视角的评价上:要同步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围绕核心素养的多维度评价,发挥好评价反馈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和激励作用,有效利用评价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开展多样化综合性的评价上: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作业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式,进一步转变基础教育的评价方式,积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持续深化上海中高考改革推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用面向人人的多元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 

   

    创造未来:深化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上海开展创造教育已有40年历史。经过40年的辛勤耕耘,涌现出了向明中学、和田路小学等一批以创造教育为品牌特色的学校。可以说,上海的创造教育是与改革开放同路的教育实践探索。
当前,改革开放开启了再出发,创造教育也需要再出发,重点围绕涵盖课题、课程、课堂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三课两改革持续深化发展,在新时代勇担新责任、实现新发展,努力使创造教育成为未来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性共识和新的教育名片

 01课题引领,理念先行

    要推动创造教育再出发,必须首先借助创造教育的大课题引领,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开展研究,建立创造教育自身的理论体系、形成确保创造教育高水平实施的政策机制、积累学校创造教育实践的丰富经验: 一是要通过加强创造教育的基础研究,明确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的客观规律,回答好新时代创造教育基本理念和理论的关键问题。
    例如:通过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我们知道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越多,越能够激发创新创造的可能。这就提示我们:创造教育课程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经历。此外,我们也要针对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造过程中的具身认知加强研究;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即时互动”“精准推送”“大数据诊断”“提供创新工具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的原理和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二是要通过加强创造教育政策的决策咨询研究,确保创造教育的公共政策制订更加科学化,促进创造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例如:要通过落实《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创造教育的学习空间建设与装备标准研究》,为促进以功能区作为教室延伸、打造创客空间等制订政策标准;通过开展《创造教育教师队伍配置与专业能力研究》,拓展创造教育的师资组建与培养方式;通过实施《创造教育的协同运作机制研究》,建立把民间高手和社会专业机构引进来的协同运作机制;通过推进《考试命题与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编制有利于创造教育实施的配套考试命题和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等等。 三是要加强学校层面的行动研究,不断积累基层学校在开展创造教育中的优秀做法和经验,促进每一所学校在经验共享和相互借鉴中提升创造教育品质。
   
例如:在教学方式改革上,研究学校创造教育如何基于脑科学、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教学方式的深层变革;在提升作业创编上,开展教师融入创新创造的作业设计研究;在支持创造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上,开展提高教师创造力和创造教育能力的行动研究;在创设创造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上,开展创新创造的行为习惯与学校文化环境创设的行动研究等等。 

      02课程为主,统整资源

    创造教育课程是创造教育的核心。
   
在统整课程资源、深化创造教育改革上,一是学校要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将《课程标准》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创造教育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总体框架下推进创造教育。
   
二是要立足上海长期坚持的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切实提升广大校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积极开发创造教育的校本课程图谱,探索有利于创造教育开展的跨学科统整和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设计。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的配套建设,从创造环境、设施设备、拓展资料、学习支架、线上资源、实践基地等方面,全方位匹配创造教育课程实施的资源配置。
   
四是要激活基于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创造力,重点依托《基于区域特色的学校综合课程创造力研究与实践》项目,进一步发挥好区域在立足区位发展特色整体推动创造教育上的优势,为创造教育的改革发展积累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 

03课堂设计,激发潜能

    在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上,要积极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努力将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转变为更加注重生成性的教学设计,持续促进课堂中师生思维的碰撞与激荡;要努力将理论讲授式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有效强化知识迁移,培育指向学以致用、激发创造的学习素养;要立足上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推进《历史》《道德与法治》两门计分科目记录30分平时成绩的政策措施,努力将为分数教的教学设计转变为用分数教的设计,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以考促教以教促学,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学习方式转变,融合基于经验的学习、基于标准的学习、基于自身个性特长的淘金式学习和基于素养培育与提升的混合式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 

    04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在支持创造教育的考试命题改革上,上海将重点围绕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推进考试命题改革。
   
更加强调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要求命题要考察学生对于问题是否能够形成正向思维逻辑链的思维穿透力;更加关注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求命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多维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思考的思维转换力;更加注重思维的独创性,就是要求命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跨界综合应用,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新力。
   
在招生制度改革上,紧密结合上海中高考改革的政策推进,进一步深化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和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中的使用,尤其是借助综合素质评价重点加强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初中探究学习和小学、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及项目化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改革推进,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先进的学习方式支撑和更加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

     05深化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在学校管理制度改革上,一是要保持学校的差异性、文化性,要形成实验比计划更有价值的观念,勇于开展多种多样的创造教育实验。
   
二是要突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更加注重平台赋能,为老师创造更多创新空间、提供更多创造工具、打造更多服务平台。
   
三是要强调在学校管理中融合师生的信仰和意义教育,让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认同创造教育的价值取向。
   
四是要积极创造与创新自由偶遇的环境,使不同个性特长的人能够在同一个地方交流合作,为创新创造的灵感激发创设更多可能。
   
五是要通过管理激发人人参与创新创造的热情,学校管理不是要把人管死、把人锁死在特定的位置上,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让人人有舞台,最大程度地激发师生的创造激情。
   
未来是不确定的,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然而,创造未来并不是简单地走向未来,而是    要通过每一个人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当我们的创造教育能更加公平惠及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获得适合的教育的公平机会与过程,同时又能使我们的教育质量经得起未来检验,真正开创我们和人类命运共同的美好未来时,这样的教育就一定会是面向人人,创造未来的教育。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6955;累计访问人数:6218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