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行业动态

“公民同招”“民办摇号”能否缓解校外培训热?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7-22 点击数:1186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而生,是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然而,不少民办学校在过度依赖生源竞争中逐渐变了味。一些国有民办,既占了国有资源的优势,又享受民办的收费机制,违背了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初衷。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近日中央出台的相关规定释放了重要信号。幼升小、小升初的培训班还要不要上?摇号会不会带来新的不公平?记者在上海、杭州等地进行了走访调查。

    家长考虑退班,培训机构淡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多位受访者认为,意见出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释放了强烈信号:民办学校牛娃扎堆的现象将得到缓解,为了择校进民办而让孩子疯狂培训的鸡血家长也会适当减少。

    我身边的很多家长,听说民办要摇号了,本来打算暑假让孩子去学奥数的,都推掉了。杭州西湖区的学生家长陆女士说。民办摇号了,全家都跟着轻松,孩子确实太累了。上海家长费先生说,已经给儿子退掉了报的幼升小培训课程,仅保留了游泳和绘画课,以后即使再报班,心态也会不一样。

    然而,意见实施细则毕竟还没落地,培训班外接送孩子的队伍排起长龙仍较为普遍。记者暑期走访了上海、杭州的多家培训机构,他们的态度均十分淡定,甚至给出了泼冷水的观点:好的民办学校会加大提前招生力度;学校只会拿出部分名额摇号,个别名校甚至不参与摇号;还有转学插班说,称只要学习够拔尖,就有摇号外的入学机会等。

    在上海某知名培训机构,记者正巧赶上一场家长讲座。一位资深名师告诉家长,千万不要有摇号进名校的侥幸心理。好学校都有不好的班级,进去后就会有分班考,平时也要看成绩,你家孩子拖了学校后腿,还是会把你赶出来,不然办学质量怎么保证……”

    摇号入学不应是最终答案

    受访家长和教育界人士表示,意见让公众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决心,但还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否则家长很容易被校外培训机构洗脑”“带节奏

    受访家长普遍存在几个担心:第一,民办学校会不会提前加大自主招生力度,反倒催生更多占坑班,培训机构出现所谓的排位考?第二,摇号入学如何确保公平?第三,如果辖区内公办学校教学质量较差,而民办学校摇号又没摇上,面临调剂,孩子岂不是没有退路?

    优质资源有限,这是现实。中考择优录取的政策还摆在那里,所以之前的很多政策可能治标不治本。升学竞争压力大的本质没变,孩子该学的总是要学。杭州学生李明心的妈妈说。

    意见发布后,针对学生家长们的疑虑,上海市教委和浙江省教育厅均表示,将认真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制度。同时,缩小校际发展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深化中考改革,通过招考指挥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摇号入学,不是改革的最终答案。上海市闵行区马桥复旦万科实验中学校长王治华说,规范民办学校招生,操作上要防止假同招”“假摇号等变通行为,防止民办学校变相提前招生、变相考试入学、变相收集简历等,要让一边喊减负,一边先占坑的现象彻底成为过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说,对优质民办学校管理者来说,电脑随机录取后,如何应对生源变化、如何稳定教师队伍,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新政策如果能促进公办、民办学校各归其位,帮助每所学校树立内涵发展意识,那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就一定会提高。

    民办学校或将迎来发展分水岭

    相关政策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而生,是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然而,不少民办学校在过度依赖生源竞争中逐渐变了味。一些国有民办,既占了国有资源的优势,又享受民办的收费机制,违背了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初衷。

    专家认为,随着意见发布及后续各地落实细则的出台,民办教育或将迎来发展的分水岭。

    意见着眼于教育公平和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整体的质量。表面上看,对民办学校的招生做了各种限制,但归根结底是希望民办学校不以掐尖为目的,办出特色,补位公办教育资源所不及之处,回归育人本质。王治华说。

    有受访校长认为,一部分教学质量过硬、教育特色鲜明的民办学校在今后依然可以顺利发展,但原本一些除了鸡血外别无特色的民办学校,在失去掐尖资本后或将面临较大压力。

    上海市杨浦区开鲁新村第二小学校长徐晶等受访专家认为,如果意见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到位,将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个别民办学校间的灰色利益链,进一步缓解升学焦虑,让家长少一些功利心和随大流的不得已,为孩子选择更合适的教育。当然,从长远来看,只有让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让评价学生的尺子更加多元,才是理想的图景。

新华社记者吴振东、俞菀、潘旭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6987;累计访问人数:6191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