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理论研究

私立学校 VS. 公立学校,携手合作还是分道扬镳?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9-5-22 点击数:6135

    近年来,私立学校在全球范围内如春笋般涌现,同时,对私立学校的反对声此起彼伏,政府担心它们会打破教育平等,激化社会分层。公立学校也因教学质量和水平饱受诟病。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出路在哪里?到底是携手共进还是分道扬镳?近日,《经济学人》就此话题发表了文章。

    父母为何更青睐私校?

    过去15年来,私立学校的入学人数在全球范围内上升,小学增长了10-17%,中学19-27; 中等和低收入国家的私立学校增比相较于富裕国家更多。家长正越来越多地向学校教育、学费和高等教育上投入资金(见图表)。

    另据一份2017年的全球调查也显示,私立学校的学生父母相对于公立学校的学生父母更愿意给出好评。

    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渐渐倾心于私立学校呢?

    首先因为私立学校的排名更高。全球高等教育联盟中,上位圈几乎都被私立学校/机构占据。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Times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中,前十名中有七所是美国私立非盈利大学,另外三所是英国的机构。尽管这三所学校在英国被认为是公立学校,但实际上它们是私立运营,且绝大程度上依托于学生的学费。在公立机构中,排名最前面的是苏黎世联邦高等工学院(第11名),它是一所完全由国家运营的学校。

    据剑桥大学报显示,在英国2006-2016年十年间,威斯敏斯特高中平均每年有79名学生被牛津和剑桥录取,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学校。在加拿大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学校排行中,私立学校占比更高。

    在美国,情况类似:尽管排名高的学校中有不少公立学校,但它们大多由私人赞助。据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同等条件下的12名私立学校学生中,有11名在标准化考试中比公立学校的学生表现更优异。

不过《经济学人》也指出,这些排名对于教育质量的评判是模糊的。几乎只看重大学的研究表现,大学的教学水准很难被衡量。唯一可参考的是毕业生的收入,但据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Stacy DaleAlan Krueger做过的一份美国最受青睐的大学校友的研究显示,高收入更多靠的是家庭背景和智力水平。顶尖的大学往往只会给黑人和拉美裔人推力——通过读书能让他们获得白人早已得到的人脉。

    其次,私立学校能够给学生增添价值——换句话说,能够让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收获更多。据一项英国的报告显示,两组分别生于19581970年并接受了私立教育的人群,即便排除这些学生的智力与家庭背景,他们在大学入学和劳动市场的表现也远远超过了同期公立学校的毕业生们。1958年组的差距更明显,很可能是因为私立学校更多地关注学业成就。

在经合组织去年的pisa考试的阅读和科学部分,私立学校的学生比公立学校的学生做得好得多。

    其三,私立学校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会资源。就读于一所优秀的私立学校往往意味着有机会结交更好的社会人脉。家长们非常理智:既要确保孩子接受的是良好的教育,又要确保他们的同学都来自于良好的家庭。私立学校有筛选入学学生的权利,而公办学校没有。在一定程度上,私立学校成了筛选人脉的有利工具。通过就读私立学校,家长可以提前确保孩子在学校结交的朋友都出身良好阶层。

    私校崛起,原因何在?

    私立学校能够逐步发展、慢慢崛起,一方面在于一些政府的开放政策。在高速发展的城市,政府在提供学校方面苦苦挣扎,但只要有人,学校就如春笋般出现。根据一份全球范围的学券制学校调查显示,那些无法提供足够学校额度的政府可以通过让孩子去上私立学校提高整个国家/地区的入学率。

    每一天都有孩子出生,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教育部部长Murad Raas称,在旁遮普省,有260万学生在上学券制学校,而1100名学生在公办学校上学。我们没有资金去容纳所有人。我对任何能够让他们获益的事情都持开放态度。

    (编者按:学券制又称教育券制,主要是指州政府给学生和家长的补贴(教育代金券或奖学金),以让他们得以自主选择符合某些政府限定的最低要求的私立学校。荷兰是个非常典型的实施学券制的国家。他们从 1917 年就开始实施全民自由选择学校的制度了。在荷兰,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一直是比公立学校更受家长欢迎的选择。类似的还有丹麦,瑞典,智利等国家。与他们相比,美国的学券制最多算是受限制的自由选择。)

    由于南亚和非洲贫穷、移民和人口增长问题,政府很难在很多城市提供教育,因此那里的私立教育市场很大且发展迅速。许多精英和中层阶级都开始把目光转向私立学校。

    和欧洲一样,东亚也有很多公办学校,但不一样的是,它的私立教育发展更为迅速。越是低收入国家中,公办学校体系最好的,但也是世界上私立学校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教育公司的市值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大,这表明投资者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另一方面,《经济学人》认为私立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更为用心。因为相较于公立学校的老师,私立学校的老师收入少且常冒着被辞退的风险。不利的相关政策加上教师工会强大的议价能力使他们不得不时刻警惕。他们需要保持优秀的教学水平以免被淘汰。

    比如在印度,教师工会的权利很大,他们可以在国家的大选投票站上配置人手,在邦会上也留有一席。因此,工会可以保护他们的成员不因表现不佳而被开除。在3000所印度公立学校中,只有一名老师曾被校长开除;而在600所印度私立学校中,这样的情况却发生过35次。

    私立学校表现更好的另一个解释可能是相互间的竞争力。 一旦家长们意识到孩子的成绩不如就读于同一区域内其他私立学校的孩子后,他们就可能给孩子换学校。这无疑给当地的学校带来了紧张感,并不得不相继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样一种积极的竞争力意味着孩子们能以更低的费用学到更多东西。而那些办学效果欠佳的私立学校只能被动退出市场舞台了。

    另外,私立学校并不受政府的预算限制。这就使得私立学校可以定制自己的校本课程。只要家长认同课程所呈现的智力、哲学以及宗教理念,那么学校就会免于政府干扰,而又成了私立学校的一个优势。

    私校公校为何互看不爽?如何寻求出路?

    在这一块,《经济学人》总结政府对私立学校表现出的敌意除了几个自私的原因,如:不愿放弃权力,想靠办学得到赞助的机会,不想因支持私立教育而受到教师工会的打压之外,还担心私立学校激发了不平等性、阻碍了社会流动。

    一般而言,私立学校被家长们青睐的原因在于它们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绩甚至社会地位,这无疑与政府谋求社会融合的理念相悖。

    上海德闳学校(德威国际学校的姐妹学校)的一位家长任芙蓉(音译)解释称,当父母们聚集在一起时,他们都在讨论中国的课堂体系是怎么样的,他们都想让孩子拿第一名。这也就意味着,私立学校昂贵的学费和选择性入学的条件已经无形中提前将社会分了层。而这对于关注社会流动性的政府而言,却是个问题。

    除此之外,私人的教育投资使政府感到紧张,因为这意味着私人利益在与政府利益抗衡。 政府一方面希望孩子们能够有学习的地方,但他们也希望最大化社会流动性并尽量减少不平等。

    因此,面对这样一种局面,许多教师工会和左翼政客都支持废除私立学校。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解决社会平等问题。但事实是,孩子的上学机会和上学质量就会相应减弱。没有了私立学校,在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发展的城市里,许多孩子将会去更差的学校学习,甚至流浪街头。

    也有人指出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设施和教学标准来规范私立教育。在运作良好的国家,这是一件合理的事情,但一个无法提供优良教育的国家是不太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监管者的。

    英国国际发展部门做了19项研究来观察发展中国家政府是否善于管理学校,但这其中的14项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3项表示肯定,而另外2项研究显示他们并不确定。 贿赂是一个常见问题。

    还有一种声音是让政府通过学券制或与补贴制与私立教育合作。如此一来,社会可取私立教育之精华,又可去其扩大不平等性这一糟粕。

    事实上,这样的合作方式正在扩大,但迄今为止它的表现还参差不齐。与监管问题相同,它们也陷入了窘境:一个无法提供教育的政府不太可能擅长调试教育。 

    据印度政策规定,印度的私立学校必须留有25%的录取名额给贫困家庭的儿童,但这一政策却并不成功。政府支付账单的速度很慢,这项举措在法律诉讼中屡屡陷入困境。在该项政策实施的十年内,只有16%的录取名额给到了贫困儿童。

    不过,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项研究发现,大部分拿到学券的家庭还是送孩子去了私立学校。然而,这样一种合作关系在学校收取学费之外的费用和设置入学考试时又变了质:它成为了鼓励分层的工具,正如智利最初的学券制度所做的那样。

    然而这不代表合作并无出路。世界上最好的两个教育体系——荷兰和香港就是基于以上的模式建立的。在这两个地方,学校可以得到政府拨款、有大量自治权,但也受到监管,以确保教育水平可以提高,不平等现象可以减少。

    智利的学券制教育体系,尽管也有它的缺点,却远远表现得比周边国家好;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有260万儿童因学券制的实行得以上学; 乌干达的一所公私合营模式的学校迎来了400,000名新生。 

    世界银行的哈里帕特里诺斯说,设计和监控至关重要:必须严格,经常地衡量绩效,并相应地调整计划。

    总而言之,政府不该再把私立教育当做敌人。它的成长是社会想要照顾孩子的需求所致。不管是通过购买公立学校旁最贵的学区房,还是通过分配私立学校的费用,他们都一定会找到方法。私立教育的繁荣可能会助长不平等,但在改善人类智力方面,却会促成史无前例的金钱和精力投入。政府应该鼓励这样做,但要尽可能广泛地分享利益。

(新校长传媒)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8118;累计访问人数:6208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