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协会新闻

胡卫在东滩论坛发表演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教育建设

作者:administer     发布时间:2018-9-26 点击数:3679

     编者按:920日,2018东滩论坛--生态文化与生态岛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世纪公园会展厅举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赵雯、市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李良园、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出席并讲话。会议围绕如何深刻理解并践行崇明生态岛建设、生态岛与上海卓越的世界城市建设、生态岛建设与人的培育之间的关系等专题展开讨论。

    现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卫的发言节选如下,以飨读者。

    生态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状态,没有人,也就没有生态一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生存状态。处于生态文明时代的教育,面临来自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对自然环境的认识、适应、融入和利用;二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推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文明与进步。

    今天的教育和工业化相配套,缺乏绿色和生活元素,整个过程就像流水线。学生像原料,从一个口子进去,经过层层筛选,然后一个模式出来;学校成为适应工业社会的产物,跟工业社会的精细化要求相对应,通过课程、教材、教学、考试等组织形式,生产出一个个标准化的人。

 

    所谓的传统教育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体系中的地位至高无尚;二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三是以课堂为中心,实行整齐划一、高效率的班级授课制。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现代社会后,慢慢改革和摒弃了这种传统教育模式,而在中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相结合,却走上了一条与生态文明社会相背离的恶性失序、加速坠落的道路。具体表现在: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愈演愈烈的补课;疯狂增加的作业;肆无忌惮的超级中学;毫无生机的学校环境。

    这种教育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身体摧残,个性泯灭,创造力扼杀,甚至走向道德沦丧。

    当前,崇明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不仅意味着更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更加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还需要更高品质的生态文明教育。理想的教育应该是适应生态文明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

 

1.要尊重和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

    树人要像树木一样,教师要像园丁一样,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切不可滥施肥料,拔苗助长;要按照年龄特点开展教育,根据学生道德认知与事物认知所处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按照能力倾向开展教育,应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智力领域,克服弱势智力领域;按照心理特点开展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施加不同的教学与激励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

2.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文化环境

    在这种生态文化环境下,师生互动返璞归真,师生关系平等融洽;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能服务于乡村建设,尊重乡村肌理,传承乡贤文化,教化农民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淳朴民风;教学方式创新多元,如综合主题、探究学习、案例学习、项目学习、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教学组织向校外延伸,把农场、企业当作课堂,重视教学和场景结合;校园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低碳、环保、绿色,倡导垃圾分类”“随手一检保护环境习惯,提倡光盘行动节俭消费习惯,养成低碳出行简约生活风尚等。

3.养成学生的生态文化素质

    要形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深刻领会人与自然本质上相通,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要形成仁爱万物,协和万邦生态情怀,充分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要形成天地与我统一,万物与我一体的生态伦理,努力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28038;累计访问人数:9263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