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学校德育 > 德育经典

学校德育

    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8 点击数:1768

    皮亚杰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儿童对弹子游戏规则的态度变化。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意识。在弹子游戏中常常满足于从弹子本身的多种操作戏法中获得乐趣,极少考虑要在一种统一的规则下获胜。两名3岁儿童玩弹子游戏,很可能会使用各自喜欢的不同的游戏规则。但到5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规则在儿童看来,代表着权威和神圣,是不可怀疑的、固定不变的。儿童常常依据老师、父母和某个令人敬重的长辈的话来作行动标准。18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巴恩斯用问卷法研究儿童惩罚观念的发展。研究表明:成人对儿童的惩罚,儿童总认为是对的。任何对规则的违背必将受到惩罚。皮亚杰称这一时期的道德为“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在9~12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到社会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可以改变的社会契约。对权威的遵从既非必要,也不总是正确的。违犯规则并非总是错误的,不一定非要受惩罚。儿童判断他人行为时开始考虑到动机与情感的问题,试图寻求一种更为公正、平等的公理。这一时期的道德,皮亚杰称之为“自律道德”。


    这种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反映了儿童对社会规范的学习与内化过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权威、偶像作为中介媒体,进而逐步摆脱这种权威,形成道德自我,即完成由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变为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立主体自身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

    《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伍新春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49217;累计访问人数:88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