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协会新闻

胡卫等代表委员谈中小学生如何“减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3-6 点击数:3696

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多年以来,经历多次减负运动,我国中小学生的减负成效却不明显,甚至出现补习班火热、学校减负,社会加负的局面。

出现这种困局的根源是什么?减负之路在何方?

听听民进代表委员有什么见解——

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委员、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

别带着误解看减负

舆论对减负存在着误解,减负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后退、不等于降低中小学生的课程难度、不等于不要学生刻苦学习、不等于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不等于不要考试。

减负最要紧的是做好五件事——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重个性、讲规律。

调结构就是减负要做好加减法。

转方式就是适当减少教师不适应学生学情导致的学习负担,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提质量就是要减少重复、低效的机械训练负担,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重个性就是要减少学生同质化的学习负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学生多样化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讲科学就是中小学教育要尊重规律,依靠科学。

胡卫(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摒弃流水线式刷题教育法刻不容缓。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学校应试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各种落后的社会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学生家长;三是各色各样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

第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性重复操练,减轻无谓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切实推进中小学校学业评价方式改革。

第二,改变教育治理模式,优化全员育人环境。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典型;下重拳整治校外培训市场;充分用好用活青少年宫等公共教育资源,使之与学校教育资源互动互补;健全减负督查问责机制。

第三,引导家长改变观念,确保减负落到实处。要引导家长改变观念,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突出素质和能力培养,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

切实保障学生休息权

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中小学生的休息权被剥夺,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要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必须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减轻学生负担,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弱化区分度和选拔性。使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是只对分数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而不是只对眼下负责,对所有学生负责而不是只对升入名校的学生负责;

深入实施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改革,对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和内容加大研究整合力度,减少课程内容,降低课程基准难度,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

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通过分层次、分难度教学,实行课标保基础、难度看个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严格按照课标编写教材,禁止超越课程标准的内容进入教材;

把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课后作业量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内,严禁中小学校违规补课。

殷福星(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北省委会副主委,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才是孩子的天性

呼吁减负多年不见其效,其原因与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心态相关——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上名校与孩子未来的人生幸福等同,并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其实,才是孩子的天性,过多参加培训班会无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小就开始给孩子施加压力。这种心态直接导致家长将孩子们未来就业压力前置到中学乃至小学,所以各种校外培训屡禁不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王家娟(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错误的观念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观念,是最大的谎言,但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将其作为一种信条。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

如果不从制度上破解学生减负难题,不改变校内的评价体系和招考制度,家长仅仅关注单维度的分数和升学率,恐怕压在学生身上的学业压力大山就无法移开,素质教育也无法从根本上落到实处。还是要从立法层面刚性约束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课及补课的时间,解决减负问题。

目前校外培训机构最大的弊端在于破坏了教育生态。只有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淡化校外培训现象。另外,还要改变招生方式,缓解应试教育的现状才能真正缓和中小学生升学竞争压力,火爆的家教市场自然也就降温了。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  版权所有 ©2012-2019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30号5号楼  邮箱:shmbjyxh@126.com  

联系人:吉老师 15221330827  邮编:200042

投稿邮箱:13501745136@163.com mbeduxgc@163.com

当前在线人数:34710;累计访问人数:9263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