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差生”的不同命运
两名同样有偏科问题的中学生,一个在老师鼓励下,成为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高材生;另一位则由于老师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变成了“逃学大王”,不得不送进工读学校。这样的教育实例,引发人们对教育理念的思考。
今年教师节前被人事部、教育部追授为“全国模范教师”的郑州市22中教师吴玲,以其拳拳爱心和多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教育转化了一大批有这样那样毛病的“差生”。其中,王之欣由一名数学“差生”成长为舞蹈特长生的故事在22中被传为佳话。
2002年秋,吴玲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老师,王之欣数学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由于王之欣酷爱舞蹈,常因练舞、上培训班耽误上课,影响了学习,因此被一些同学和老师冠以“纪律差”、“学习差”之名。
王之欣的父亲王学俊告诉记者,由于担心儿子的前途,当时准备停止儿子学舞蹈。吴玲了解到这一情况,称赞王之欣热爱舞蹈很难得,提出要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王之欣很受鼓舞。吴玲还主动与班主任商量,给王之欣练舞请假。在王之欣参加比赛时,同样喜爱舞蹈的吴玲还亲自指导。同时,为了调动王之欣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吴玲还请他担任数学课代表,有一点进步就鼓励他,王之欣的数学成绩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王之欣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2003年,以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现在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都很突出。
另一个叫张小根(化名)的男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他在郑州市一所普通中学读初中时,严重偏科,他对语文、英语等课程没有兴趣,但数学成绩却很好。每到语文、英语等不喜欢的课,他就成了不守纪律的“讨人嫌”。久而久之,挨批评、被罚站、赶出教室成了家常便饭。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尊严尽失”的张小根,开始逃学、打架,成了什么都无所谓的“无赖”。2002年,他被原中学除名后,被家长送到郑州市工读学校。班主任蔡晓龙老师惊异地发现,新入校的张小根参加全市初二统考时,数学成绩竟是连重点中学也很难得的满分。
蔡晓龙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孩子很聪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很重,经过反复鼓励、感化,帮他认识自己的才能和不足,他才端正了人生观。但是他也为张小根感到惋惜:“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如果得到发掘,会是个人才。”
“差生”是如何产生的
教育失当产生“差生”
长期以来,在众多人的眼中,学习困难、成绩不良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一份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学习不良的比例约为20%左右,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比例在25%以上。
郑州市12中的席坤老师认为,现行的一些不适当或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业不良的学生比率增加的一个原因,有不少“差生”起初只是纪律差或单科成绩差,而有的教师或方法简单粗暴或教学枯燥无味,长此以往,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厌学和成绩下降。而且“差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如果这时学生沾染不良社会风气,就会由学习“单差”变“双差”,进而出现其他问题。
郑州市工读学校的一份学生情况分析表明,100%的“问题学生”都有逃学史。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旷课、逃学列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之首,足以说明这类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郑州市一位重点学校的校长说:“当学校和教育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时,就是教育出现了问题。”
“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
郑州市工读学校来自登封市农村的小赵向记者诉说:“父母离婚后,我就没人管了,不想上学,上课不认真听,老师就让我站在黑板前的凳子上亮相,面子一点都没有了。我也无所谓了,整天跟老师作对,和同学打架。”
“差生”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郑州市工读学校校长夏启超分析,“问题家庭”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有30%的“问题学生”来自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往往心理敏感脆弱,要么是父母都不管孩子,要么是都争着给钱娇惯孩子;第二类是父母忙于做生意或外出工作,把孩子交由祖父母管理;第三类是家庭教育不当,经常训斥、打骂,造成孩子叛逆心理,或完全相反,溺爱造成孩子贪图享受,怕苦怕累,二者都表现为厌学。
“差生”现象也是社会综合问题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差生”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
多年从事中外教育理论研究的河南省教育学院教授荆建华认为,“差生”现象是社会综合问题的反映。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称为“差生”,本身就带有偏见。荆建华认为,当前教育部推行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就是“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纠正当前应试教育中不正确的学生观,全面看待每位学生。学生没有优、差之分,只有不同的特点。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的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以弥补。
针对“差生”现象给教育带来的新课题,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郑州市22中教师吴玲老师用爱换取学生上进信心的成功做法给人很多启示。她有句名言:当学生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他最需要爱的时候。
河南省实验中学徐桂荣老师认为,老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负担,并鼓励学生自己战胜困难,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夏启超说,对于有明显缺点的学生,更要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教师还应当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融于集体之中,与集体一道前进。而那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或以各种理由把他们往外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吴玲生前任教的郑州市22中的教师们长期被一个问题困惑:我们教育转化“差生”取得的成果何时能像培养高材生一样得到社会认可?教育界专家认为,教师们对当前教育评价体系提出的质疑具有代表性。
薄弱学校“差生”多
22中是郑州市二七区城乡接合部一所普通初中。学生来源主要是两大类,一是附近新发展起来的都市村庄的子弟,生活富裕,但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的孩子占有较大比例;二是在这一带租房居住的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家庭条件普遍较差,流动性大,基础知识较薄弱。
22中每届300多名毕业生,约有10%尖子生考入重点高中,其余一大半进入中专和职高,还有少数流向社会。由于总体升学情况比不上市区其他学校,22中长期以来被视为“薄弱”学校,言外之意是“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
校长李素萍告诉记者,学生成绩有好有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22中所处的城乡接合部社会管理问题较多,如黑网吧多、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娱乐场所多、无业游民多等,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学习差的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而成为黑网吧的常客,继而引发多方面问题。因此,环境和现实迫使22中把德育放在教学第一位,把教育转化“差生”,放在多培养一批合格公民、少出“社会渣子”的高度来对待。
到网吧去找学生是常事
“像吴玲老师那样到网吧去找学生的经历,22中几乎每位老师都有。”孙亚楠老师告诉记者,“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我们的任务比重点学校艰巨得多,付出的心血也更多。”
记者了解到,为与黑网吧和不良文化场所争夺学生,22中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想了很多办法,每学期每个班都组织一两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开展正面教育。如到敬老院做好事,到公园开展环保活动,参观博物院、科技馆,看电影,参加法院的公判大会,组织学生春游、野炊等,通过活动,增加学校的吸引力。为了加强与家长沟通,22中要求每个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每学年至少要对每个学生家访1次,这在很多学校是难以做到的。
“教育转化一个沾染了不良习惯的学生,比辅导一个尖子生难得多。”多年担任班主任的弓永倩老师深有体会地说,“但是在很多人眼里,我们仍是‘不怎么样的薄弱学校’,老师的待遇和社会认知度与重点学校差距很大。这种差距让我们很难面对,所以每年都有同事想办法调走。”
郑州22中在教育转化“差生”方面成绩突出,但却从未得过任何奖励,而去年,1名尖子生取得全市中招第三名,却为22中赢得1万元奖金。对此,有的老师感叹:“转化十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尖子生!”
郑州市二七区文体教育局长李东亮认为:“郑州市有多所22中这样的学校,‘差生’现象是共性问题,老师们在‘教书’和‘育人’问题上的困惑带有普遍性。如何科学评价学校、教师的工作成效是教育管理的难题。”荆建华认为,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除了升学率、考分外,还没有更好的尺度,尤其是德育方面,缺乏可操作的衡量标准。
“薄弱”学校“差生”教育亟待加强
显而易见,郑州22中这样的学校在帮助教育“差生”方面,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22中的李素萍校长感慨,“薄弱”学校建设如果得不到加强和重视,很快将难以担起教书育人这副重担。
前些年,郑州市就曾提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但是这两年,“薄弱”学校与名校的差距实际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