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弱生转化 > 经典案例

弱生转化

    “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案例分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8 点击数:2672

        王晓明是我校2003届高一八班的学生,父亲因生活压力过大,精神分裂,母亲下岗待业。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品行不端,桀骜不驯,以叛逆者自居。他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并且和老师的关系紧张。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讲台爬回自己的座位,学狼叫,自习课席地而坐,经常勾结外面不良青年来校滋扰生事。而且对什么都无所谓,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与任何人都格格不入,他很自卑,尤其是对老师,他更是充满了敌意……,

        在于这个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这个学生还尚存一些上进心,对学习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了解这些情况以后,积极和班主任联系,共同学习:《差生心理与教育》、《高中生心理特点》等文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高中生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1、不平衡性: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


        2、动荡性:高中生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大,易偏激。


        3、自主性: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无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


        4、闭锁性:高中生不象儿童时那样,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易感到孤独。


        了解了这些特点以后我们制定了转变计划,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取得信任


        人与人的交往是从尊重和信任开始的,了解到了这些特点后,我们便对症下药,从情感交流入手。几次到他家进行家访,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取得家长的信任,家长上学送,放学接,严格控制他与外人的接触,多次找他谈心,主动与他接近,发现他还有上进心,还想学习,只是几处有些差,于是多次帮他分析留级原因,鼓励他重新振作。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他的情绪变化。在最近的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生活又失去了信心,他找了个借口中午就离开了学校,发现这一情况我们及时和家长联系,并与家长协商好,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严厉的批评他。晚上在他“老朋友”的家里找到了他,当时他惊呆了,在他的眼神里我们看到的是无奈和迷茫。“我们回家吧,明天还要上学呢!”“不,学也没用,还是不能考好成绩!”我们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的进步,找出他的错误,在无涯的学海中,学会超越自己,尤其是男子汉更应面对困难不能妥协。一次又一次的真情谈话,一次又一次真诚地交流,让他感受到没有人歧视他,没有人放弃他,使得他封闭已久的心门渐渐的开启了!


        二、发现特长


        每个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发现他特别喜欢篮球,而且篮球技术还相当不错。动员协助他组织了班级篮球比赛,并且参与学校篮球比赛的裁判工作,将他推荐到学校篮球队,代表学校比赛,让他感到集体没有忘记他,在这系列的活动中,他渐渐的找到一些自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他的身体素质很棒,各项运动成绩都很突出,他喜欢体育,班主任就让他在校运会上出尽了风头,而且让他参加区里运动会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就在全校表扬他,肯定他的进步,感谢他为学校作出的贡献。他喜欢自我表现,就让他在主题班会上自导自演了小品,结果博得阵阵喝彩。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终于变了,变得懂礼貌,不再胡搅蛮缠,变得愿与老师接近,不再玩世不恭。每当轮到他值日时,他是那样的投入,年级组织的拔河比赛,他发着高烧仍坚持上场。现在,他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各方面表现均不错。


    三、成为朋友


        时间可以积累一切,经过多次的交流,我们终于成为了朋友,他愿意和我说出他的烦恼,有什么高兴的事情愿意和我一起分享。记得有一次他兴冲冲的来到我的办公室,满脸洋溢着胜利的笑容,开口就说“老师,我们赢了,为我骄傲吧!”我高兴得跳了起来了说,“快坐下,好好和我说清楚”,我赶紧放下了手头的材料听他娓娓道来刚刚结束篮球比赛的情景。他真的变了,从前那个“阴暗”的学生已经变成了充满朝气的阳光青年!他已经把老师当作了朋友,充满敌意的心扉已经向外界打开,而开启这把心锁的钥匙正是彼此的尊重、理解、沟通与信任。


        四、共同成长


        在报考志愿书上王晓明填写了首都师范学院,他说:老师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没有老师的耐心、关心、爱心就没有今天的我,所以我也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最终他如愿以偿的考上了首都师范学院。在与“特殊”的学生交往中我们不断的更新教导方法,观察其心理的细微变化,采取有效的帮导措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可见,只有与学生架起感情桥梁,在尊重平等的交往氛围内,才能使学生亲近、信赖自己的老师。自觉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引导,与老师心心相印,情感交融,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的内存发展潜力由于其个性和经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人象正在喷发的火山,有的人象沉默的火山——但他仍然是活火山,需要有某种力量推动他。作为中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导员,班主任应该发自内心地把所有学生都看作发展和成长中的人,真正承认所有学生(包括那些缺点很多,难于教育的学生)具有潜在的积极性和进步的可能性,永远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抱有信心和厚望。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把学生看作平等的个体,让学生真正生活在肯定与关爱之中。师生彼此包容,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44871;累计访问人数:885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