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弱生转化 > 精彩论文

弱生转化

    探究学生心理,寻求科学转化策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8 点击数:2071

    一、前言: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
    学困生,又叫后进生,俗称差生,是指学校中那些智力正常,身体健康,而由于其他主客观原因使之与该生所在学校达到的学习水平,以及自己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学生。在农村中小学中,这类学生大量存在,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人(包括少数教育工作者)认为学困生“不可救药”,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学困生在踏入社会后,照样能涌现出出类拔萃的人才。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尽人皆知的差生,老师常说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他俩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小凳子上任人取笑,但在这个班级中,恰恰是他们两个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大诗人拜伦在阿巴丁读小学时,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爱因斯坦也曾有过让人倍感蹩脚的小板凳。还有向丘吉尔、牛顿、瓦特、爱迪生、达尔文等世界名流,年幼时无不在“差生”之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常常谈到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即那些长大后还记得老师,来看望老师的,甚至许多功成名就的就是当年我们常谓之“差生”的学生。

    无数心理学家、教育家通过实验、观察、追踪研究得出共同的结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我们所谓的差生其实尚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的确,在成功的教育家及老师眼里,“学校里没有差生,只有能力没有被开发的学生”。教学中转化好差生也是一个教育者的责任。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如何有效的转化学困生呢?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科学的去探究学生心理,深入的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弄清学生不同类型及特点。这是做好学困生转化的前提。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辨证施治。

    二、学困生心理简析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有内因,也有外因,总的说来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体自身共同失误积累而形成的,其转化也只有尊重其个性特点,遵循有效的教育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我通过多种途径调查分析了学困生的心理,发现他们一般说来有三种类型,即思维发展缓慢型、性格抑郁型和意志品质不稳定型。

    1、所谓思维品质发展缓慢,是指学生头脑发育不健全,反应迟钝,思维能力相对滞后,想象力、联想力不发达,不能较好的运用定势和迁移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学生在班级里能好学上进,循规蹈矩,遵守纪律,参与意识较强,但较为被动,记忆力差,耐搓能力较弱,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和学习上的难题无法克服时,常会产生自认为“笨”的心理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妨碍学习,有时还会自暴自弃。他们中有的人在学校曾受过同学的耻笑,有的在家庭中受到家庭成员的责骂,还有的甚至受到了个别老师的歧视,因此,他们中会有不少人常埋怨自己不争气,是以在行为中表现出无可奈何和被动的心理,但他们对成绩好的同学和自己敬佩的老师却表现出十分的羡慕和极其的尊重。

    2、性格抑郁型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言谈举止易受情绪所左右,情绪体验深刻,有高度敏感性,情感发生缓慢而强烈,深刻而狭窄,不易形之于外,行为怪异,不喜欢与人交往,胆怯,自卑,喜怒无常,缺乏激情,缺乏自信,心境低落,应激迟缓,精神压抑,逆反心强,无故小题大做,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对自己周围的人不易信任,对其他人及其父母存在强烈的回避意识,内心世界极其封闭,常常紧锁心扉,孤立自己,令人难以捉摸。他们的内心情感丰富,渴望他人了解自己,但过多的沉缅于幻想和理念中,思想、性格畸形发展。外表冰冷象冰山,内心火热象火山。

    3、注意品质不稳定型主要特征为:注意选择功能偏离正常需要,与教学有关联的活动易为其所舍弃,而对课堂无关的刺激给予积极的选择。其次,他们的注意保持于学习方面的功能低于其他方面。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极易变换,有意注意不持久,学过的东西记得慢忘得也快。再次,他们的注意的调节和监督活动功能不完善,即其注意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做到注意的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致使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这类学生行为具体表现在动作不停,坐立不安,性情暴躁,不安分守纪,调皮捣蛋,爱惹是生非,爱侵犯他人,做事不计后果,上课注意力易被外物分散,精神不能全部集中,不喜欢较为严肃的环境,受不得条条框框的约束,爱出风头甚至喜好恶作剧,善于与他人交往,头脑灵活,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接受能力,反应敏捷,工作积极性高,敢于创新,是差生中最具潜质的对象。

     三、科学的转化策略
    (一)保护和激发学困生自尊意识,维持学困生心理平衡。

    心理学指出:自尊心是差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秘诀就是只要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他还说“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他批评有些教师想通过直截了当的方法把孩子的弱点公布于众,希望学生借此“醒悟”过来的做法。他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教育方法最不成功,因为这样对待儿童的心灵,就是把个人最敏感的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损伤,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会被激怒而想法保护自己,最常见的就是干出些不好的事情来。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教育者期待和热爱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幸福愉悦的感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内驱力。学困生的自尊心特别脆弱,又极其敏感,所以教师要善于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使其趋于平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象对待花朵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谨慎,稍有不慎,就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要去讥笑,甚至体罚他们,以免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或对立的激情。必须坚持积极引导,加强正面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寻查落后的原因,克服自卑感,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心理疏导,巧妙的诱导、激发,使之建立较为稳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唯其如此才能使差生潜藏着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热情以及美好情感迸发出来,从而引导他们走出“阴暗地带”,获取积极主动的主体角色。

    综上所述自尊既是一个人了解自己并正确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催人奋发向上的不竭之动力。不愿正视自己,喜欢逃避现实是差生的普遍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是极其隐蔽的、脆弱的,他们知道自己“差”的并不光彩,是以显得尤其自卑,胆怯,对于他们使用过分的刺激性语言是一大禁忌。听之任之,置之不理更是扼杀他们潜能的“重磅炸弹”。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才是转化工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培养学生自尊心,教师可以使用这样三种方式来进行:正面坦言,侧面婉言,反面激言。

    1、正面坦言。思维品质发展缓慢的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他们一般明白事理,求知欲强,正面坦言最适合他们。培养他们自尊心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引导他们去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专长,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缺点及当前存在的主要学习、生活障碍,分析、综合,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之所在,了解并正确处理好他们与家庭、环境、社会、学校之间的矛盾冲突,用推心置腹的话感染他们,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启迪他们,用真心实意的爱去打动他们,正面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焰,直接叩想他们理想的大门。

     2、侧面婉言。性格抑郁的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向,心理封闭本能强烈,他们的自尊心是最差或最隐蔽的。对于别人的尊重,他们倍加看重,但过于率直的语言,他们心理上却是难以接受的。培养他们的自尊心须犹如侍弄弱小的幼苗般的呵护才成。教师在辅导中要注意多使用委婉的话语与之交流,多商讨处理他们的各种矛盾。用细心的呵护,不断的鼓励,耐心的疏导,唤醒他们心底美好的情感,消除他们的疑虑、胆怯的心理,诱导他们走出封闭自己的死角,使其主动积极的看到己身的优势与潜能,帮助其树立起自尊自信的意识,从而摆脱抑郁的束缚,焕发出己身最炫目光彩。

     3、反面激言。对于注意品质不稳定的学生来说,使用“激将法”来疏导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自尊于我来说是屡试不爽。这部分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只不过他们的自尊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由于其他种种原因,他们落伍了,于是他们在行为上带有某些反常的举动甚至偏激,比较难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并且经常看到他们在被辅导中起伏不定,难于稳固,对于他们的转化,教师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巧妙的施以激将,根据其行为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具有连续性和挑战性的课题,用语言给他们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以强烈的刺激,激活他们内在的潜能和美好品质,同时还要给他们施以相应的精神和学习双重压力使之明白己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刺激他们释放出己身的能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激将语言的选择上,要把握好“度”,在“激”的过程中,做到“激”而不急,有激有励。                                            

     (二)培养和提高学困生自强能力,充挖掘学困生的潜质。

      在学困生有了较好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准备后,倘若学生再具备了足够的自强能力后,差生就将脱颖而出。教育教学中任何教育方法的应用决不是孤立的,转化差生的策略也是如此,在培养学生自尊意识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的让其在已经获得的自尊心的支配下去积极探索“脱困”的轨迹—掌握足够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54367;累计访问人数:8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