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弱生转化 > 精彩论文

弱生转化

    几个心理学效应在学困生转化中的运用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0-8 点击数:1391
        学困生,每个学校都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如何对待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恐怕每个老师的做法不竟相同。什么是学困生?在同学眼里,人缘不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的学生;在家长的眼里,学困生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带坏的学生;在老师眼里,学困生就是成绩差,又不守纪律的学生;在学生自己眼里,学习上丧失进取心,品行上自甘堕落的学生。我在学困生转化中就受到几个心理学教育学“效应”的启发,找到了独特而又有成效的办法。
        案例一:王之明同学学习习惯差,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不及时完成,还常撒谎。一次晨读课,问他为什么不做家庭作业时,他一脸无辜状:“不小心忘记带回家了。”老套的回答,可笑的理由!顿时我的脑子“嗡”一下地响了。但理智告诉我,这根“油条”已经榨了五年之久,再用当众批评,揭“老底”的方法来教育他,已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相反,甚至可能助长他的错误的发展。于是,我顺水推舟:“原来是这样。那详细情况等下课后到办公室去说明吧。”等到了办公室,我全然抛开学习问题,对“作业”二字决口不提,而和他谈父母、家庭,聊兴趣、特长,尽量与他拉近师生距离,让他感受老师是真正地在关心他学习,他的成长。在反复对王明的个别谈心、耐心说服、热情鼓励下,他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语文、数学等学科已能基本合格,也很少有作业不做、说谎的现象了。
        我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对像王明这类成绩、纪律都差的学生的教育,是受“罗森塔尔效应”启发。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 Robert Rosenthal),他设计过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他和同事要求某学校的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是什么创造了这种奇迹呢?罗森塔尔认为,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学习情况也就得以改善。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教师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在与王明的谈话、说服教育中,我就经常用这样的话鼓励他:“你其实很聪明的!你的聪明肯定会让学习进步的!”老师的这种期望,这种爱护,对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力,这能点燃他心中的自尊之火。这也就走出了进步的第一步。父母对子女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子女的美丑而存在偏袒与私心。同样,班主任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所谓“对待学生要像亲娘一样关心”,不要以学生成绩、品德优劣而另眼相待,相反的,我们要对所有的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学生的饮食起居我们要嘘寒问暖;学生身体不适,我们要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学生有困难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受委屈我们要安慰;学生所气馁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对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开展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耐心说服和引导;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我们要及时地去纠正;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我们要及时制止;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对有缺点即“短”处的学生,要多增加感情投资,给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正是因为爱,因为期待,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与上进心得到强化、发展。
        案例二:陈于于,人如其名,像鱼般滑溜。一次,他又在晨读课上捣乱,拉女同学辫子,吹口哨,还满教室地跑。更糟糕的是,他带坏了一大批喜欢“响应”的“积极分子”。教室里传来了阵阵的嘻闹声,循声望去,我发现陈于于几次走到副班长张阳身边,并总爱与张阳套近乎。理所当然地,他被我叫到了身边。问他为什么捣乱时,他给了我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张阳人好心好,学习优秀,我想坐在张阳旁边。只有这样,我才能安心学习;不然怎么也静不下心来学习,老想捣乱……”当时我就忍不住一阵窃喜,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陈于于的“贵人”非张阳莫属!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陈于于喜欢张阳,是因为张阳有很多优点,学习好、思想好。这不正是陈于于想上进的内心流露吗?想上进也是“闪光点”哪!他想和“好人”相处,这不就是教育的契机,转化的切入口吗?于是,我将计就计,把“吵大王”陈于于安排坐在张阳的旁边,但同时我推出了一个“君子协议”:陈于于要和张阳坐,就非守纪律不可;否则坐回原处!这一招果然灵验,从那以后陈于于捣乱的毛病就再也不复出现了,不仅摘掉了“吵大王”的帽子,而且整个人像罩了光圈一般,学习步步高升。一提到此事,班里的同学就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其实“晕轮效应”早就暗示着一切的必然。“晕轮效应”(光环作用),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圆环也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可以说“晕轮效应”这个名称起得恰如其分的。每个班主任带的都是一群有缺点的学生,或者说,正是因为所教的学生是有缺点的,才需要班主任老师;如果学生都尽善尽美,还需要班主任、老师干什么呢?班主任、老师确实应该对学生提出批评,提出要求,但也不能总是埋怨学生的缺点,而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不能仅看到“短”处而见不到“长”处,从而形成消极的“晕轮效应”。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有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高,但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外表沉默寡言,却能独立思考,对有些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有的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变消极的“晕轮效应”为积极的“晕轮效应”。陈于于同学就是这样,原先他是个出了名的“吵大王”,做什么都得不到同学的肯定,更不要说是教师的表扬。他就被这种消极否定的舆论所包围,只要班里一出现纪律问题,老师、同学首先想到是他在捣乱。与张阳坐了之后,情况恰恰反,大家不会再去指责陈于于了,因为有副班长管着呀,怎么可能吵呢!正是这种“好人做好事”的舆论导向,陈于于罩上了积极的晕轮,发出了“好”、“优”的光芒,变消极的“晕轮效应”为积极的“晕轮效应”。
        案例三:沈悦悦,家境优裕,就是学习提不起劲。每天对小卖部零食比对自己学习上不足的关注多得多,而且她有三五个好朋友,特别“要好”,她们在一起谈父母的离异,谈要怎么跟同学好,谈今天谁穿了哪款衣服……一天清早,我发现她坐在座位上伤心地抹眼泪。我知道这是个感情丰富的小女生,肯定有什么重大的事发生了。我一开口询问,她就“哇”地一声发作了:“我再也没有妈妈了……” 顿时,我的鼻子也一阵阵发酸。她爸爸是个当地颇有名气的企业家,但患有先天眼疾;妈妈聪明能干,但嗜赌成性。早就耳闻他们感情不合,没想到这么快……一向优越感十足的沈悦悦怎么能接受得了呢?如今,“离婚”对成年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一个孩子来说简直跟天蹋下来没什么两样。更何况,这是个情感丰富而又细腻的青春期女孩。让她哭个够吧!我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陷入了沉思,以后我要怎么面对这个女孩子呢?作为班主任,她除了给她需要更多的爱以外,还需要什么呢?她需要一条鲇鱼,一条激活她内心鲜活动力的鲇鱼。于是我找到与她有相似经历好友——傅莹,与傅莹商量好帮助沈悦悦渡过难关,促使她奋发向上的对策。学习上,她们两人互相竞赛,一比高低;生活上,她们两一起学做家务,做饭菜、搞卫生样样干。一切都是那么无声无息,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空洞的说教。现在沈悦悦也像傅莹一样成了“鲇鱼”,很多同学把她当作竞争对手。现在的沈悦悦摇头摆尾地在同学中穿来穿去,恢复了以前的活力,而且比以前更坚强成熟了,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进步。 
    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来激活内部的活力,这就是道理简单而又管用的“鲇鱼效应”。“鲇鱼效应”的由来是:挪威的渔民们捕捉了沙丁鱼后就急忙赶到市场出售,但由于沙丁鱼喜群集、生性不好动,往往窒息而死。唯一老渔民每次都能卖出活蹦乱跳的鲜鱼,其奥妙是在沙丁鱼中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鱼。鲇鱼在沙丁鱼中穿来穿去,沙丁鱼受到影响也摇头摆尾,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增强了自身的活力。
        在班级的教育管理中,如果在学生群体中引进德才兼备、争强好胜的人才鲇鱼,也会产生良好的“鲇鱼效应”。人天生是懒惰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大部分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就算有一部分人有着宏大的目标,也缺乏执行的勇气。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与目标漠不关心,只关心个人,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只有少数人勤奋、有抱负、富有献身精神,他们能自我激励、自我约束。人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法律事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20 沪ICP备13044383号-1

    地址:上海市凯旋路112-1号5号楼 电话:021-33728547 33728549 邮编:200042

    邮箱:mbfledu@163.com

    本网站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承办

    当前在线人数:54336;累计访问人数:88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