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问题
如何运用情境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具体的生活与学习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投认知过程,最终悬念得以解决,使学生获得知识。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在教学中创设让儿童感觉亲切、产生兴趣的情境,让儿童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儿童对数学的情感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以具体事物、实物、教具或几何图形等形式,设计成一定程序,给学生创设出鲜明生动的探索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形象刺激,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或结论的客观存在性。帮助学生合理地抽象出数学概念或发现数学结论。
二、课前设想
《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知识目标是理解余数的含义,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名称。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是这样设想的,书上提供了一幅小朋友分草莓的情境图。四个小伙伴去小丁丁家做客,妈妈拿出草莓,请大家分着吃,该如何分呢?这与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相符合,我决定采用这一情境。分草莓的情境图是对除法意义的巩固,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先讨论分的方法,再通过多媒体演示来验证学生的分法,使学生对除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分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分物品时,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不能分完,还有剩余。练习部分,我设计了学生玩发牌的游戏,使学生在发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分物品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不能分完,还有剩余。
三、教学叙事
教学开始我就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星期天,小丁丁要请他的好朋友小胖、小巧、小亚,到他家去做客。一大早,小胖、小巧、小亚,就来到小丁丁家。小丁丁的妈妈拿来了一盘草莓请大家吃。你们看,这里有几颗草莓?学生数了数说:“一共有14颗草莓。”小朋友,如果你是小丁丁,你们准备怎么分呢?请你们也来帮帮忙,和小丁丁他们一起分草莓好吗?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分的方法。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都抢着要回答。金皓轩说:“我从14颗草莓中拿出4颗,一人分一个,再拿出4颗,一人分一颗,直到分完。”我问:“你们都是这样分的吗。”学生们大声地说:“是的。”看起来,好吃的东西平均分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这时,我让学生猜一猜,这些草莓能正好分完吗?猜猜看,平均每人能分到几个?(闭上眼睛分一分)有的学生猜测能正好分完,有的学生猜测不能正好分完。多媒体演示分草莓的过程验证了学生讨论的结果。生动活泼的情境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对除法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再一次的认识。当多媒体在演示时,第一次分完后,我马上就问剩下的草莓还能分吗?学生说能分的;第二次分完后,我又问道剩下的草莓还能分吗?学生还是说能分的;第三次分完后,我问剩下的草莓能分吗?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能再分了。我马上问为什么?学生都说剩下的2个草莓不能平均分给4个人。这样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余下的草莓比人数多时,还能继续分,而余下的草莓比人数少时就不能分了,蕴含了余数比除数小的概念。小伙伴们吃完草莓后,小胖提出要玩游戏。我问学生:“你们平时经常做游戏吗?喜欢什么游戏?你们想玩游戏吗?”学生各抒己见,我提议道:“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也来做个游戏好吗?”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兴趣盎然。我趁势说:“每组都有一个信封,信封中有一些扑克牌,看看封面上告诉你有几张牌?要求:请每组的小组长来发牌,每人分得的张数同样多,看看每人可分到几张牌?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么分?”学生动手分牌,再每组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以下分的结果。我又问:“牌分好了,每组中每人分得张数同样多,在分牌的结果中,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现这种不能正好分完的现象,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整节课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选自己分的方法。并在这个有趣的“做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分”的过程,获得了直接、真实的体验,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方法之中。
【关闭窗口】